本書作者梁孝,哲學博士,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研究》一書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重點出版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叢書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和出版社授權產業人網獨家發布部分節選。
引言:中國的國家主權、工業化、社會主義是三位一體的。中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必然會出現不同于歐美,甚至是“反”歐美的特征。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不管是過去還是今天,都不能忽略全球資本主義的沖擊,不能忽視趕超的歷史進程,不能忽視趕超進程中大國間的博弈,不能簡單地把歐美的發展道路、社會模式、理論框架作為標準抽象地評判中國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解決工業化所面臨的問題中形成的、發展的。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貧困的農業國。在這樣的一個國家進行快速工業化,領導人面臨著什么樣的國際環境?有什么樣的國內條件?他們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如何創造條件進行工業化?當時的歷史條件又如何影響他們的決策,制約他們的選擇?在解決問題中,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代價,或者說是制度成本?什么是決策錯誤?這些討論自然會遠遠超出單純的工業經濟和技術。
世界工業革命的起源
工業革命是從手工業向現代大工業的躍進,其核心是現代科技與生產相結合。工業革命推動歐洲生產力迅速提高,世界格局發生巨變。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并非是簡單的經濟過程,它必須從整個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外部市場需求的擴大,海外財富的掠奪,軍事霸權的爭奪等多重因素來理解。工業革命給西方資本主義霸權提供了物質基礎,反之,西方霸權又支撐現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不斷擴張。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大工業成為一個民族和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成為現代國家爭奪的核心。
一、工業革命改變世界格局
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之后,歐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紀。與中國、印度相比,歐洲當時是世界的窮鄉僻壤。尋找東方的財富是歐洲探險家的夢想,而蒸汽機和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
(一)歐洲人是上帝的寵兒嗎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約是暑期。在一輛電車的頭等座位上,坐著白人父子。兒子也就十一二歲,長園的小臉,面頰白里透紅,眼睛上有著金黃的長睫毛,和平而秀美。車上的一位中國青年人,不由得仔細地多看了這個孩子幾眼。誰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車時,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臉向這個青年人盡力伸過來,惡狠狠的,好像是說,黃種人,看罷!你配看我!然后下車揚長而去。年輕人羞辱、憤怒而又無奈。他知道,白人孩子憑借著種族的優勢和國家的強勢,在這個孩子眼中,黃種人就是劣等人。
這個青年人把這次經歷,這次羞辱的感受寫成了一篇文章,名為《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抨擊白人身上的種族主義。這個青年人就是寫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語言文學家,可能不太了解歐洲的歷史。其實,歐洲歷史輝煌的時期是在兩端,早期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時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帝國時期。從羅馬帝國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1500年間,歐洲是一個貧弱之地,是歐亞大陸經濟版圖上的遙遠邊陲。歐亞大陸中心草原地帶的游牧民族經常劫掠歐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對歐洲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沖擊。匈奴首領阿提拉在公元5世紀在歐洲縱橫馳騁,以至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可見歐洲人的痛苦和無奈!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在他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書中認為,所謂歐洲,實際上就是在抵抗歐亞中心地帶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過程中形成。這也反面說明,當時歐洲的積貧積弱。
歐洲興起于1500年。水手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達印度。這樣,就可以找到一條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歐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率領三艘帆船出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后來西班牙人又在美洲發現黃金、白銀,開始了歐洲的殖民時代。通過殺戮當地印第安人,搶奪黃金白銀,歐洲人搶到了第一桶金,有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本”。1498年,葡萄牙人達·迦馬率領四艘帆船繞道好望角,來到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時候,達·迦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鄉賣了大價錢,是整個船隊探險經費的60倍。暴利讓葡萄牙人眼紅了,他們要獨霸這條商路。不是通過商業競爭,而是用武力把對手消滅掉,把對手趕走。葡萄牙人以一種“海盜+商人”的手段,最終獨霸這條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劍經商”。后來的荷蘭、英國紛紛效仿。由此,歐洲人開啟了所謂的“大航海時代”。這是歐洲興起的原點。實際上是歐洲人在母國的庇護下,紛紛駕船出海,碰到強大的國家就老實經商,碰到弱小國家就掠奪。現在好萊塢有一種星際探險類型的科幻電影,總是描寫一只宇宙飛船船隊在外太空探險、作戰,消滅黑暗勢力,消滅邪惡生物。這背后,筆者懷疑,是否無意間滲透著歐美人對大航海、大探險時代的集體記憶,集體無意識。
但是,在1500年時,歐洲的生產力卻是乏善可陳。歐洲是歐亞大陸一個荒僻的角落。1498年,達·迦馬到達印度卡利庫特,但是,卻沒有帶來任何反響。葡萄牙人帶來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織品。看看達·迦馬獻給卡利庫特統治者的禮單:羊毛織物、帽子、珊瑚珠串、臉盆、罐裝的油和蜂蜜。[1]筆者不太了解印度當時的生產水平,但是,想想我國傳統評書中國家間互贈的禮品,達·迦馬的這份禮單實在是太差了。卡利庫特的統治者卡拉巴爾王公對這些東西毫無興趣。他讓達·迦馬給葡萄牙國王帶回一封信,信上說,他的國家繁榮富足,他希望從葡萄牙得到的是黃金、白銀、珊瑚和胭脂。[2]實際上,應該替達·迦馬感到幸運,這要是趕上暴君式統治人物,還不落一個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腦袋。更重要的是,不僅統治者沒興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沒興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歐洲的生產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價格要遠遠高于在印度卡利庫特的價格,根本就無法進行貿易。
因此,歐洲人在1500年時,只能搶,只能進行所謂的“持劍經商”。
真正改變歐洲人的生產能力,改變歐洲人在歐亞大陸經濟版圖地位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從此歐洲真正崛起,歐洲列強瓜分世界,成為上帝的“寵兒”。
(二)工業革命巨變
一般認為,英國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760年。標志性事件是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被廣泛應用。推動蒸汽機發明的是兩個行業,一個是棉紡織業,一個是煉鐵業。
棉紡織業在當時是英國的新興產業。16世紀尼德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約三萬名紡織工人逃到英國,給英國帶來了紡織技術。棉紡織業屬于輕工業,需要的資本較少,資金周轉快,容易獲利。英國棉紡織工業很快發展起來。最初的棉紡織業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產。1733年,約翰·凱伊發明“飛梭”。這種織布器械改變了過去織工們用雙手相互穿梭的織布方法。織工們只要用兩腳交替踏板,飛梭就會自動地織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隨著飛梭的改進和應用,織布技術迅速領先紡紗技術。六個紡工才能供應一個織工所需的棉紗。
提高紡紗技術成為當務之急。1765年,織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手搖紡紗機,被稱為“珍妮機”,又稱多軸紡紗機。紡錘的數目開始時裝八個,后來增加到十六個,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個紡錘同時工作。棉紗產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機的缺點就是必須用手搖。1768年,普雷斯頓的理查德·阿克萊發明、制成了(實際上是偷了別人的發明)水力紡紗機。這種機器使用滾筒以不同的速度紡成棉紗。從此,紡紗機的轉動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國也從此能夠制造出純棉織品。水力紡紗機體積較大,不適于家庭分散應用。它需要建造廠房,集中生產。1771年,阿克萊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溫特河岸開辦了英國第一家水力棉紡紗廠。工廠出現了。不久,他雇傭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數是工資較低的童工,這是近代機器大工廠的開端。
1779年,蘭開郡的塞繆爾·克隆普頓吸取珍妮機的活動架子和水力機的紡紗滾筒的優點, 發明了綜合紡紗機,又稱走錠精紡機。這種機器紡出的紗既精細又而結實,一次能夠帶動三百至四百個紗錠。綜合紡紗機自然代替了珍妮機。
棉紡織技術的發展對原棉提出了極大需求。1793年,美國康涅狄格州美國人艾里·惠特尼發明軋棉機,可以快速清除棉籽。[3]
隨著整個棉紡織的產業鏈條逐漸整合,驅動機器的動力問題開始凸現出來。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隨之出現了。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蒸汽機早就出現了。發明蒸汽機的經濟動力是歐洲原始林木減少,因此煉鐵所需的木炭逐漸減少,這樣,對煤炭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煤礦中經常滲水,只有不斷抽水才能保持礦井不塌陷。1702年,托馬斯·紐科曼制造出有經濟價值的蒸汽機。他用蒸氣機發動水泵來從礦井中抽水。但是,這種蒸汽機的效率很低,只有煤礦才用它。
瓦特的貢獻就是他改進了蒸汽機,極大地提高了功能效率。18世紀80年代,瓦特的蒸汽機獲得成功,不僅在英國本土使用,而且能夠出口。
蒸汽機的使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不是突然發生的。但是,蒸汽機在工業中卻極大地推動了工業革命,現代大工業走上歷史舞臺。首先,蒸汽機使機器依賴的動力發生了革命。以前人們在驅動機器時用的是人力、畜力、水力、風力,這些動力不僅能量有限,而且受到地理條件的極大束縛,限制了機器系統的規模。應用人力的紡織機器,紡織生產的規模只能是作坊式的。由水力紡紗機產生的工廠則是幾百人的規模,但要靠大河流提供動力。而蒸汽機給紡織機器提供了巨大動力,且不再受到地理限制。其次,蒸汽機提供的巨大動力可以驅動巨大的機器系統。機器系統是按照設計自動運轉的。動力驅動的機器系統越大,運轉的效率就越高。一個工人操作的現代紡織機器的生產效率是一個使用紡車的織布高手的百倍、千倍。第三,工業革命之后,生產從手工作坊向現代工廠轉變,現代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這也意味著生產力的巨大提高。
蒸汽機的故事在此才剛剛開始。
隨著煉鐵和精密的鐵制品出現,固定的蒸汽機發動機被改進成可以移動的發動機。這樣,蒸汽機被用于水上航行。首先出現的是內河蒸汽機。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在哈得遜灣航行中使用了瓦特的蒸汽機。1815年,喬治·斯蒂芬森把蒸汽機安裝在運行的車輛上,蒸汽帶動的火車頭誕生。1821年,英國開始鋪設鐵路。1826年,英國鋪設一條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它可以把船上的原料運送到工廠。火車每小時可以行使16英里。想一想在泥濘道路用馬車運送礦石。這種速度在當時是多么驚人!然后,遠洋蒸汽船出現,可以用蒸汽驅動轉輪橫渡大西洋。隨后,又出現了推進器。蒸汽機直接連接軸承,轉動推進器,同樣的速度,用煤比明輪蒸汽船少一半。
蒸汽機在能源開采、原料運輸、生產、產品分配的各個環節被應用,整個經濟運行的速度空前提高,整個經濟體系也在空前擴張。
還有一點不能忘記。蒸汽機在棉紡織產業中應用,不僅推動了這個產業的躍進,而且對上游產業如鋼鐵、冶金、采礦等產業、對下游的印染行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而又對化工技術形成需求,促進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而基礎科學的發展又轉而促進產業技術的發展。科技和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現代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了現代工業體系。現代科技在生產中被自覺地應用,不斷地革新,生產力快速發展,工業體系以指數式擴張,這是現代工業生產和傳統農業手工業生產之間質的區別。
工業革命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國力。法國、德國等國家為了維持自身地位,也通過各自的方式發展現代工業,工業革命在歐洲展開。
歐洲的生產力也由此迅速超越亞洲,并遠遠地甩開了亞洲。
(三)山雨欲來
1757年,經過特拉西戰役,印度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下一個目標是中國。
1793——1794年,正是英國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的時候,英國馬噶爾尼使團訪華,要求北京和倫敦互設使館、開放沿海更多通商口岸。為了取得更大成果,馬噶爾尼使團攜帶了大量顯示英國科技和工業實力的產品。馬噶爾尼使團的隨行人員包括一位外科醫生、一位機械師、一位冶金學家、一位數學儀器制造師,五位每天晚上進行音樂演奏的德國樂師。馬噶爾尼給中國皇帝的禮物要顯示英國工業化的成就。其中有四輪馬車、鑲滿鉆石的手表、英國瓷器,還有出自雷諾茲之手的國王和王后的肖像、一只熱氣球、望遠鏡、加農炮。[4]這與達·迦馬的禮物真是天壤之別。
但是,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的請求。乾隆皇帝告訴英國人,中華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英國人那些奇技淫巧,中國并不需要。
這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大國、一個侵略成性的西方海權強國與一個古老的封建的農業大國、一個傳統東方陸權老大帝國的最初碰撞。
很多人批評清朝皇帝妄自尊大,拒絕了英國的通商要求,使中國錯失了現代化的機會。其實,這種說法是典型的馬后炮,根據歷史結果苛求歷史人物。由于中國的地理特點,中國歷來的憂患來自北方游牧民族,而不是南方或海上的小國。中國是個農業社會,英國人帶來的這些東西,除軍事外,基本上沒有市場,自然很難引起中國皇帝和官員的興趣。比如,鐘表,這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它把時間精確到小時、分、秒。這是與大機器生產的精確性和工廠制度相聯系的。我國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全是粗線條的時間感覺。鐘表只是富貴者的玩物而已。歷史事實也證明,在英國和中國的貿易中,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有巨大需求,而英國的工業品,尤其是紡織品(當時英國的新興產業),在中國沒有銷路。英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英國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最后,英國商人只好靠在中國賣在印度種植的鴉片來平衡貿易。而鴉片在英國是禁止販賣的。
不過,確實可惜的是,中國官員沒有重視馬噶爾尼帶來的加農炮和望遠鏡。這是西方海上軍事力量的象征。
一個是古老的農業帝國,按照古老的理念來理解自己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按照古老的懷柔遠夷原則,接納藩屬小國的進貢。一個是憑借工業革命迅速崛起的現代工業帝國,一個對世界版圖開始有了清晰了解的海上帝國。二者之間的勝負沒有什么懸念,懸念只是時間。
1840年,中國人知道了英國“堅船利炮”。隨后,中華帝國屢戰屢敗。
工業革命讓英國人成了世界帝國,也讓歐洲列強瘋狂地瓜分世界!
(未完待續)
[1][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第7版)》(下),董書慧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頁。
[2][德]安德烈·岡德·弗蘭克:《依附性積累與不發達》,高銛、高戈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頁。
[3]管佩韋:“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紡紗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4][美]亨利·基辛格:《論中國》,胡利平等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3頁
世界工業帝國的興衰
工業革命給生產和交通運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獲得了壓倒性的軍事優勢,成為稱霸世界的帝國。同時,軍事力量又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不斷開拓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從此,大國崛起,必然以現代工業為基礎。工業的興衰,預示著霸權的交替。
(一)英國平叛
圣西門是偉大的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者。1760年,圣西門在法國出生。可以說,圣西門與工業革命同齡。這位思想家一直關注著英國的工業革命,并為工業革命的成就所鼓舞。他認為,一個工業社會*即將來臨。圣西門認為人類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是神學和軍事階段,人們的思維特點是想象,軍事首領占據主宰地位,社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軍事征服和掠奪財富。第二個時代是形而上學和法學家的時代,人們的思維特點是思辨。而未來即將到來的是科學與實證的階段。人們的思維更重視經驗和科學。科學時代是一個工業社會。在這個社會,社會的目標將是把人們組織起來,利用科學生產更多的財富,滿足人們的需要。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人與人間的關系是合作。人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組織起來,進行生產。研究有效生產的科學家將會成為社會領導。相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將會消失,玩弄手腕的政治家也就隨之消失。自然,軍事征服,掠奪財富這些活動也將會消失。
1825年,圣西門去世。
歷史和這位思想家開了個玩笑。確實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工業社會,生產確實占到了主要地位。但是,出現的卻是以工業社會為基礎的新型帝國,它能憑借工業實力,在全球發動戰爭,進行征服,進行掠奪。
1866年,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受到了一次挑戰。
東非阿比西尼亞(現在的埃塞俄比亞)的皇帝狄奧多爾二世認為居住在當地的英國人蔑視他的政權,他把他們抓了起來。后來,他又認為英國政府蔑視他的政權,他抓了他所能抓到的所有歐洲人。在這之后,他又把前去談判的外交使團也抓了起來。這些人被囚禁在偏遠的山區要塞。1867年4月,在最后通牒無效后,英國政府決定武力解決。通過電報,這項命令迅速從倫敦傳到印度孟買的總督府。
羅伯特·內皮爾將軍負責完成這項遠征任務。內皮爾也毫不客氣開了一份戰爭清單:4個印度騎兵團,一個英國騎兵中隊,10個印度步兵團,4門野戰炮和騎乘炮,一輛山地火車,6門13.75厘米口徑迫擊炮,3000人的苦力負責運輸。要求得到滿足后,這位將軍帶領遠征軍從印度孟買起航,駛向紅海沿岸的馬薩瓦。這支艦隊有13000名英國人和印度人,26000名隨軍者。還有13000頭騾子和馬、同樣數量的綿羊、7000頭小牛、1000頭驢、44頭大象。這個將軍還帶了一個活動碼頭,配備了燈塔和鐵路系統。
登陸之后,這支隊伍又跋涉640公里崎嶇而炎熱的山路,來到阿比西尼亞狄奧多爾二世據守的要塞。這位皇帝或許想到了英國海軍的威力,因此躲到了離海岸千里的山區。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一支遠征軍從海岸跋涉千里來攻擊他的要塞。這位皇帝沒有認真備戰。最后的戰斗反而簡單。在雷雨交加之時,羅伯特·內皮爾將軍發動攻擊,兩個小時激戰后,戰斗結束。狄奧多爾二世的武裝力量死亡700人,傷1200人。而英國士兵只傷20人,無人死亡。狄奧多爾二世敢于挑戰英國人,其勇氣可嘉。可惜無謀無略。但是,這位皇帝還是保持了最后的氣節,為了不被俘受辱,選擇了自殺。阿比西尼亞是非洲唯一的基督教國家。1000卷古阿比西尼亞基督教手抄本和狄奧多爾二世佩戴的項鏈被送往倫敦。
大英帝國的這支遠征軍顯示了驚人的戰斗力。
英國的這次遠征,完全依靠的是超強的實力。這里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快速的信息傳播網。否則,按照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從阿比西尼亞發生截留人質,到英國政府討論決策,再到孟買總督府進行籌備,不知需要多長時間。第二,迅捷的陸海交通。羅伯特·內皮爾將軍的遠征軍有4萬人,3.4萬牲畜。這樣一支隊伍集結到孟買,再從印度沿海航行到紅海。沒有發達的海陸交通是無法辦到的。這個將軍還帶了一個活動碼頭,配備了燈塔和鐵路系統、一輛山地小火車。他有當時最強大的后勤供應能力,可以自己修筑臨時碼頭、臨時公路。至于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自不待言。
英國遠征軍依靠的與其說是謀略和斗志,不如說是英國工業革命提供的現代大工業。
(二)英國的工業與全球軍事霸權
最強大的帝國實力是與最強大的工業相聯系的。
工業革命改變了歷史。歐洲15世紀崛起以來,有兩種類型的帝國,一種是葡萄牙式的貿易帝國。其最主要特點是憑借海上實力控制海上貿易樞紐,控制貿易原產地,壟斷貿易,從而獲得財富。航海實力以及保守航線的秘密對于維護貿易帝國的地位極其重要。達·迦馬開辟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就是得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阿拉伯領航員的指導。葡萄牙人因此打破了阿拉伯商人的壟斷。因此,葡萄牙人也嚴守貿易航線的秘密。但是,隨著荷蘭、英國的商人知道了這條航線,葡萄牙也就衰落了。另一種類型是工業帝國,如英、法和后來的德國。這些國家憑借的是超強的經濟競爭力和軍事力量,而二者的基礎就是發達的現代大工業。工業發展水平決定了國家的地位。
在1867年英國遠征軍快速打擊阿比西尼亞的狄奧多爾二世的時候,大英帝國正處于全盛期,英國的工業處于世界的頂點。
1851年,英國倫敦舉行了水晶宮世界博覽會,展示大英帝國的工業化實力。在這次展覽會上,英國的工業實力讓人們目瞪口呆:高效的農業機械、印刷機械、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氣壓機、起重機、機床以及先進的煉鋼法、隧道和橋梁模型,甚至武器裝備等。
但是,有一點出乎人們的意料。最體現英國工業實力的并不是這些先進的機械,而是展館本身——水晶宮。
“水晶宮”體積7.4萬平方米,其身大部分為鐵結構,外墻和屋面均為玻璃,整個建筑通體透明,共用玻璃9.3萬平方米,鐵柱3300根,鐵梁2300根。整幢建筑實際上是當時現代化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結晶。建筑物使用的材料為鋼鐵、木頭和玻璃。水晶宮最重的鑄鐵是梁架,長24英尺,沒有一樣大件材料超過一噸;鍛鋼是圓型,平型的鋼條,角鋼,螺母,螺絲,鉚釘和大量的鐵皮。木頭用于一些梁架或桁架,主水槽和帕克斯頓槽,頂部梁骨,車窗鎖和橫梁,底層走廊地板,指示牌和外墻;玻璃是平板或圓筒狀,10×49英尺的長方型,每平方英尺重16盎司。3300個空心鋼柱,同時作為平屋頂的排水管;為了解決玻璃上蒸汽凝結問題,帕克斯頓設計了專用水槽,長達34英里長的專利水槽并特別設計和制造了機器生產護窗欄桿等也用發明的機器來上漆。在伯明翰的強斯兄弟生產了30萬塊玻璃,尺寸是當時最大的,他們設計制造了安裝玻璃的移動機器車,使工人乘裝玻璃車在敞開結構上進行快速安裝。
水晶宮是一個臨時展廳。因此這個建筑是規模化和專業化的代表。如果把水晶宮縮小的話,這個建筑就像現在孩子們玩的拼插玩具。玻璃、鋼材、木頭等做成的零件都是統一尺寸,便于工人搭建和拆卸。
水晶宮展示了英國的工業技術和高水平的現代工藝設計。
順便說一句,水晶宮中也有中國展室。“在中國展區,宮燈高高懸掛,區內擺滿了瓷器、絲綢、花傘、刺繡屏風、繪畫等傳統工藝品。”中國廣東商人徐榮村聽說西方世界要舉辦盛會后,立即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一種絲綢)裝成12捆,緊急托運往英國。“榮記湖絲”質壓群芳,奪得金、銀大獎。徐榮村也因此被稱為“世博中國第一人”。
但是,這只是作為商人的徐榮村個人的驕傲。中國已經被這個工業時代遠遠地甩在后面了。
或許,世博會給人的感覺是一種開放的胸懷,包容、歡聚、平等自由。但是,在這后面,是大英帝國居高臨下,傲視一切。
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憑借工業實力,建立了龐大的通訊網、鐵路網和海上航線。1816年,電報被發明,徹底改變了信息傳輸方式。后來,馬來乳膠出現,能夠制造電纜。1851年,英國開始鋪設海底電纜。1851年,第一條橫跨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鋪設成功。15年后,跨大西洋海底電纜鋪設成功。1880年,世界跨海電纜總長156105公里。英國主宰了電報時代的通訊。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擴張,鐵路也隨之延伸。同時,蒸汽機和世界領先的造船工業給英國帶來了最強大的海軍。在19世紀末,跨越大西洋僅需要10天,從英格蘭到開普敦僅需要19天。
1851年包容歡聚的水晶宮世界工業博覽會和1867年英國將軍羅伯特·內皮爾將軍從印度出發遠征萬里之遙的阿比西尼亞,是英國工業帝國的兩副面孔。二者互為表里,無法分開。
(三)紐約世界博覽會和美國崛起
工業是霸權的基礎,工業中心的轉移意味著帝國的衰落與興起,意味著世界霸權的轉移。而世博會是工業中心轉移的一面鏡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的坦克和步兵攻入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并入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在聯合國授權后,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多國部隊消滅駐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伊拉克被迫從科威特撤軍,28日達成停戰協定。在多國部隊66萬人中,約70%多的人是美軍。
第一次海灣戰爭后,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仍對美國毫不示弱。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對伊拉克展開軍事攻擊。此次美伊戰爭,美國繞開聯合國,單方面開始攻擊。歐洲盟國中只有英國參與軍事行動。云集海灣的美軍航母編隊以精確制導導彈攻擊伊拉克重要城市,然后展開陸上攻擊。雖然最初伊拉克軍隊進行了一些抵抗,但隨后迅速潰敗。4月8日,美軍進入巴格達。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不知去向。4月15日,美國宣布軍事行動結束。美軍死亡262人,陣亡139人,其中123人死于事故。在這之后,美國軍隊抓獲薩達姆,并判以死刑。北非另一個美國的宿敵卡扎菲隨后向西方示好。
美國的兩次海灣戰爭與英國羅伯特·內皮爾將軍遠征阿布西尼亞狄奧多爾二世戰爭極為相似。此時正是蘇聯衰落解體,美國企圖獨霸世界之時。美國軍力的基礎也是現代工業和高科技。
就以通訊為例。二戰一結束,美國就開始追求自己在通訊領域的統治地位。一方面,美國不斷謀求自己在太空領域的霸權。1963年,美國成立了通信衛星公司,發售股份,禁止外國購買者。1964年,美國向西方國家提議設置國際電信衛星組織,管理通訊衛星國際傳輸網絡,而這個組織的管理者就是通訊衛星公司。美國在這個組織中擁有60%的股份,有絕對的控制權。這形成了美國強大的壟斷信息傳輸的能力。另一方面,美國大規模開發電子信息技術,由此產生了影響巨大的互聯網技術。今天,美國又在信息技術和全球互聯網領域牢牢掌握著控制權。美國同樣控制著全球互聯網網絡。就象一棵參天大樹只有少數主根一樣,網絡系統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務器。現在全世界一共有13臺根服務器,其中有一臺主根服務器,剩下的是12臺副根服務器。主根服務器自然設在美國,12臺副根服務器中的9臺設在美國。另外三臺分別設在英國、日本和瑞典。英國和日本是美國的盟國,瑞典在北約的軍力覆蓋范圍之內,實際上也是美國的地盤。可以說,世界上互聯網絡的核心——根服務器完全控制在美國的手里。
美國的崛起是和工業的崛起相聯系的。
1851年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大英帝國的工業實力。但是,美國展廳展出的工業機械也讓人眼睛一亮。馬克思在1851年10月13日日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到美國的工業發展,“英國人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得的獎,在一切方面勝過自己。一、橡膠,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產工藝。二、武器,有連發手槍。三、機械,有割草機、播種機和縫紉機。四、銀版照相第一次大量應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國人為表示自己也能夠提供奢侈品,特陳列加利福尼亞金礦的巨大金塊一塊和純金的餐具一套。”
1900年,巴黎舉辦國際展覽會。美國工業技術自不用說,德國工業技術閃亮登場。如科隆的2060馬力的大型發電機、來自柏林和馬格堡的電機、能夠舉起25噸貨物的起重機。西門子公司生產的一種內燃機可以利用高爐的廢能源,從排放的廢氣中獲得1000馬力的動力。這種內燃機自然被很多制造商所追捧。日本展出的鋼甲板、管式鍋爐也引起了歐洲人的關注。
在世界工業化的進程中,國家之間你追我趕。
1939年,紐約承辦世界博覽會。第一次看到這些代表美國最新工業水平的展品名單時,筆者感到非常驚訝。世博會場由霓虹街燈裝飾,愛因斯坦啟動按鈕。美國無線電公司展出了收音機、電唱機。引人注目的是電視機。這是用杜邦公司生產的有機玻璃來制作展品,電視機內部的運行讓人們一覽無余。Westing house公司展出了電腦、電子眼、消毒用紫外線燈、機器人、機器狗和自動刷碗機。通用汽車公司吸引人的不是汽車,而是展臺。通用汽車展示了一個未來的汽車社會,如國家公路系統,四葉式立體交叉橋。
英國主宰了蒸汽時代,美國主宰即將到來的電的時代。
在我國后來參加的博覽會中,我國主要展出的傳統的茶葉、瓷器、景泰藍、繡貨、綢緞、古玩、玉器、雕刻、木石等。中國產品最出名的是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茅臺酒和張裕葡萄酒。而在現代工商業方面,我國展出的只是印刷工藝、化妝品、革制品、電器、銅鋼制品等。
2009年,中國上海承辦世博會。在一片喧嘩過后,我們應該問一個問題,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什么是最新的科技潮流?在我們傳統的歷史文化之外,我們是否有代表新時代的科技產品?有多少?如果我們說不上來,那么,只能說,2009年上海世博會之于中國的意義,完全不同于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英國、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德國、1939年紐約世博會的美國,我國的工業發展還要走很長的路。
注釋:
1.在董果良所翻譯、由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圣西門》選集中,一般都用“實業社會”這個概念,本意也可以翻譯為工業社會。后來的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繼承圣西門的思想,提出工業社會。而經過法國社會學家雷蒙·阿隆,工業社會成為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概念。這里還要強調一點,工業社會是與農業社會相對應的概念,強調技術和生產相結合的形式,而我們所說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主要強調的是哪一個階級占有生產資料。這里主要為了行文方便,采用工業社會。
2.參見[英]尼爾·弗格森:《帝國》,雨珂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155頁
3.參見1851年:“帕克斯頓用‘水晶宮’‘裝下’一個工業時代。中國網,2009年4月。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9-04/23/content_17659122.htm。
4.張曼:“1851年:倫敦的光芒”,《中國報道》,2010年第5期。
5.薄海昆:“世博會:大工業時代的水晶宮”,《世界知識》,2009年第17期。
6.參見[英]尼爾·弗格森:《帝國》,雨珂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148頁。
7.[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陳衛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頁。
8.趙海建 :“美國鞏固網絡霸權”,《環球視野》2010年3月29日第285期。
9.轉引自吳興人:“馬克思參觀世博會”,《共產黨人》,2009年第18期。
10.[美]杰弗里·弗里登:《20世紀全球資本主義的興衰》,楊宇光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