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輿論場,愛國陣營與公知陣營,甚至愛國陣營內部,圍繞一個人的爭議很大。
那就是在抗日戰爭中,1944年率軍死守衡陽的國軍將領方先覺。
引起這場爭論的并不是愛國陣營,可是如今批判方先覺的聲音,都被扣上“極左”和“民粹”的帽子。
致敬方先覺的聲音,則被稱贊為“尊重歷史”,“尊重人性”。
關于方先覺到底是“抗日愛國名將”還是“軟弱投敵”,我在這里不扣帽子,不預設結論。
我們一起來探討一個問題:抗日民族英雄和軟弱投敵的界線到底在哪里?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斷輸給美國,德國也在歐洲戰場被蘇軍打得奄奄一息。
站在今天的視角,我們都知道1944年的日軍,已經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可同樣是在1944年,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抗日戰場卻遭遇豫湘桂大潰敗。
豫是河南,湘是湖南,桂是廣西,大家攤開地圖看看這三個省由南到北的廣袤面積,就知道國民黨軍隊輸得有多慘。
不過在大潰敗中,蔣介石和國民黨宣傳部門也拿出了“宣傳亮點”,那就是這場大會戰中的一場戰役+衡陽保衛戰。
國軍將領方先覺,率領一萬四千名國軍,在衡陽青壯軍民的支持下,英勇守城47天。而他們面對的整個戰役日均,多達十一萬。
站在今天的視角,盡管衡陽保衛戰最終的戰果是失敗了,但是他們英勇作戰,面對十倍的日軍,贏得了時間,重創了日軍。
在今時今日的戰爭史觀,我們早已“不以成敗論英雄”,有許多戰敗的案例,戰敗的將軍,都被我們奉為悲情英雄。
但是過去七十多年里,咱們內地史學界和影視創作中,都很少碰“方先覺”這個人物。
這次引發巨大爭議,也是著名作家,國家一級編劇,歷史學家劉和平,將“方先覺”塑造為“愛國抗日英雄”的形象。
許多老百姓不理解,就拿前面的描述來說,這樣的戰果,正面戰場頂住十倍日軍,即便最后戰敗了,也應該算“悲劇英雄”呀!
方先覺的最大問題是,他不是簡單“戰敗”了,苦守47天,即便最后沒守住,兵敗突圍或者撤退,方先覺的歷史爭議都會少一些。
可是方先覺在守城47天之后,“為了傷病和百姓考慮”,最終向日軍無條件投降了。
方先覺的歷史爭議就在于“47天無援軍血戰”和“最終無條件開城投降”兩個標簽疊加在身上。
過去一些年,咱們對抗日戰爭,對英雄和漢奸的界定比較“簡單”,但如今被批判為有些“一刀切”。
那就是哪怕在土地革命時期與紅軍有血仇的地方軍閥,只要積極抗日,我們依舊稱他們為抗日英雄。
相反,哪怕是曾經有諸多戰功,但只要最后一站是“向日軍投降”,那就是軟弱投降派。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圍繞“方先覺”的爭議,讓許多人認為原來的標準“太僵硬和違背人性”了。
甚至許多人給方先覺“為百姓和傷病投降”,是為了數十萬人生命,犧牲個人氣節與名聲,是最“有勇氣的投降”。
他們同時認為,許多被奉為抗日名將的人,一生的戰功和殺敵數量,都比不上衡陽守衛戰47天的戰果。
“拋開最后投降不談”,方先覺在前47天展現的血性與勇氣,都足夠稱為“抗日英雄”。
這次為方先覺爭取“歷史名譽”聲量最大的,就是劉和平。
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過去我們看的最經典歷史劇,往往演員演技和導演執導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主要的是歷史正劇的編劇,他決定了一部歷史劇的深度與歷史觀。
而絕大多數人數得著的歷史劇,按經典排名,前五必有《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無戰事》。
這些中國內地最經典歷史劇的編劇,都是劉和平。所以他國家一級編劇頭銜后面的“歷史學家”,實至名歸。
過去幾年,劉和平集結各路4億資本,拍攝了一部《援軍明日到達》的抗日電影,主題就是衡陽保衛戰。
而“援軍明日到達”是當時蔣介石向前線指揮官下達的電文的“原話”,可最終方先覺率軍死守47天,“明日到達”的援軍,始終沒有影子。
所以為“方先覺被迫投敵”平反的一個主流聲音,就認為 衡陽守衛戰最終的兵敗投降,主要責任是“援軍不到”的蔣光頭,前線將領死守47天,對日軍造成大量死傷,他做的已經“足夠了”。
論歷史功底,論“還原歷史人物的復雜處境與復雜心境”,放眼全國也很難找出幾個編劇與劉和平掰手腕。
但是劉和平執意拍攝“衡陽守衛戰”,執意“拔高方先覺抗日民族英雄”的歷史定位,有他刻入骨髓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就是劉和平是湖南衡陽人,作為衡陽人,他從小耳濡目染衡陽守衛戰的故事,當然想為“自己家鄉的英雄兒女”正名。
而衡陽守衛戰想要獲得更高的歷史地位,就必須把方先覺從“投降將領”變成“抗日英雄”。
我們先假設“死守47天重創日軍”的抗日壯舉在前,即便后面投降日軍,也應該算是抗日英雄這種邏輯成立。
那是否代表他們的“抗日英雄”和“投降漢奸”的界限是“是否先反抗殺敵”了?
是不是說,一開始不反抗,直接投降,就是漢奸叛國。
只要反抗殺敵了,戰敗后投降,依舊算抗日英雄?
很顯然,這套邏輯會讓那段歷史,成千上萬的人“重新定義”。
這些人會提出新的反駁觀點:“方先覺死戰47天,斬殺日軍過萬,是其他先期抗日,戰敗投降的偽軍將領可比么?”
那么按照這個邏輯,就是死守47天,戰敗投降也算英雄,那另一城市死守17天戰敗投降,算不算抗日英雄?
如果方先覺投降日軍前血戰中殺敵一萬所以依舊是抗日英雄,那么投降日軍前,殺敵一百或者一千的算不算?
這就是我前文說的,一旦將“先血戰先殺敵后投降”依舊認定為抗日英雄,那必然導致更多的爭議和混亂,如果方先覺戰敗投降算英雄,那么其他戰役戰敗撤退的呢?
放棄南京是不是為了贏得抗日戰爭更多時間?
“曲線救國”是不是為了愛惜占領區百姓性命和財產?
他們有沒有“身不由己”?有沒有“其他人命考量”?
這個口子一開,那放棄東北不抵抗,以及汪精衛“和平救國”終有一天都能平反。
這時候大家會問了,那么劉和平作為衡陽人,紀念衡陽守衛戰有錯么?衡陽守衛戰沒有英雄么?
當然沒錯,當然有英雄!
衡陽守衛戰的英雄是毛主席說的人民群眾,站在人民史觀,幾十萬抗日軍民都是英雄。
衡陽保衛戰的偉大,在于抗日軍民的偉大付出,而不在扭曲改變國軍降將的歷史地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