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星星也就《問題不在于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一文發表了評論(今日頭條:已星星也,2024-08-04 09:04)。他說:“勞權經濟是個好詞,問下,既然勞權替代產權,那么,很顯然的邏輯是,企業的產權是勞動者所有,那么工資是不是就不該給了?年底分紅決算就是了,也很顯然,A村的產權肯定是A村勞動者所有,B村農民肯定不該有,那么是不是說中國煙草屬于全體煙草職工的?中國移動屬于移動員工的?”
對于上述問題,在討論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文章中我已經談過。公有資產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因此,單個的企業是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本質上只是一個勞動實體:即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個人的消費需要和公共需要的經濟實體。注意,這里的勞動實體,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在勞動所有權基礎上運行和發展的經濟實體,它的基本特征是:公有的生產資料處于保值狀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或勞動收入的波動。
公有制企業一一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由于客觀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因而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唯一可以作為企業生產結果利害的承受者)。而當一個企業由勞動者來經營,并以滿足勞動者的消費需要為目的時,這時體現的權利要求,就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單純的資產者都已經消滅了,所謂的資產所有權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因此,公有制企業是應該在勞動所有權的基礎上運行和發展。因此:
1,公有制企業不存在產權要求,只存在勞權要求;
2,公有制企業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即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要求的企業形式;
3,公有資產,已經成為滿足工人生活消費需要的物質手段;
4,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成為生產主體,因而不再是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相反是工本雇傭資產的生產方式;勞動者或工人謀取利益的本,是以勞動為本,是以工為本,而非以資為本,是工本經濟而非資本經濟。
5,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雖然也是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但無論是以個體形式出現還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企業勞動者都不是完整、獨立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因而他們沒有權利用國有的或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責任,而只能以自己的勞動來承擔經營責任。也就是說,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必須在公有資產保值的前提下運動和發展。
6,事實上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作為勞動實體的運行模式,那就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在這里,“補償消耗的”放在第一位,是保證企業在公有資產保值的前提下運行和發展;“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是在個人收入分配之前滿足公共需要項目的扣除(包括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部分);“余下都是自己的”是把個人收入的價值量作為生產成果以余額的形式出現,從而能夠使勞動者的收入能夠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市場變化的波動,從而形成公有制企業有效的經營機制。
這里的基本邏輯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一一客觀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因而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公有制條件下的社會生產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一一其權利要求必然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與此相適應的是體現勞動管理權的職工管理體制和體現勞動分配權的按勞分配體制一一因而必然要求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一一與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自然是工本雇傭資產的生產方式,而不再是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一一自然,生產目的是消費價值而不再是剩余價值。
我們只要從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從公有制企業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的基本特點出發,走到勞動所有權的基礎上來,正確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也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國有勞營”模式。“國有”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基本職能,它表現在生產資料可以按社會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動的優越性上,同時也是社會主義企業按勞分配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勞營”則體現社會主義企業在按勞分配基礎上自主經營的基本特征,體現社會主義企業作為勞動集體的基本性質。企業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完全由勞動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市場情況自主確定,國家只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分配和合理流動調節社會生產,使社會供給和社會需求經常保持平衡狀態,同時,通過確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對企業分配過程的監督使國有資產處于保值狀態。在這里,“高度集中的財產權”體現社會主義國家分配生產資料、按社會需要調節生產狀態的優越性上,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體現社會主義企業在按勞分配基礎上靈活經營,自我滿足的優越性上,既不會有財產權和經營權的矛盾,更不會有政企不分的弊端。“國有國營”模式一旦為“國有勞營”模式所取代,舊體制所固有的種種弊端也會隨之消失,國有企業或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就會進入柳暗花明的春天。
理解勞權經濟的關鍵是明確社會生產的主體。
社會生產力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
如果社會生產力兩個方面中,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主導作用,那社會生產必然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于是,社會生產過程體現資產者的利益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企業則以資產實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與此相應的必須建立體現資產管理權的管理體制和體現按資分配的分配體制,因而必然要求建立以資產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產權制度。當然,與資產者主體地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自然是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自然,生產目的是剩余價值。這就是產權經濟的內在涵義。
相反,如果社會生產力兩個方面中,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主導作用,那社會生產必然是勞動者當家做主,于是,社會生產過程以體現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企業則以勞動實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與此相應的必須建立體現勞動管理權的管理體制和體現按勞分配的分配體制,因而必然要求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當然,與勞動者主體地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自然是工本雇傭資產的生產方式,自然,生產目的是消費價值。這就是勞權經濟的內在涵義。
按勞分配的勞權經濟,是全體企業員工憑借勞動投入分解企業生產成果的經濟形式,它體現每個人勞動投入的差別,但卻能夠讓每個人的收益與企業生產成果相關聯,因而是一種共同富裕的經濟形式。相反,按資分配的產權經濟是員工拿工資、盈利歸老板(股東)的經濟形式,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決定了產權經濟是一種兩極分化的經濟形式,是一種少數人發財、多數人相對貧困的經濟形式。這種區別在宏觀上就必然會產生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的經濟格局。
認識勞權經濟的本質特點,注重勞權經濟與產權經濟的結構的合理性,對解決我國當前的經濟困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