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產品供應不足其實是需求旺盛的表現;需求萎縮往往伴隨著產品供應充足。在歷史長河中,社會經濟普遍存在的是需求萎縮。即使產品十分不發達的舊社會時期(產品供應遠不能和現在相比),但還是普遍存在需求萎縮(糧食等剛性需求除外)現象。也只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個社會經濟領域,才出現了需求旺盛,產品供應不足的普遍現象。這種現象能保持長達數十年的高發展態勢,其經濟“加速度”(非“速度”)是任何經濟體都難以比擬的,這是值得深入研究與總結的。
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具有以下優點:1)資源優化配置:通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引導資源流向最有效率的領域。2)激勵創新: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會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3)經濟效率高:能夠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經濟效率。雖然非市場經濟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公平等突出優點,但仍被認為存在缺乏效率、競爭和激創新不足、靈活性差等問題。
然而,上述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社會經濟是在不斷“再生產”的。在社會經濟的小尺度(微觀)范圍的短期再生產中,市場經濟具有一些優勢。在社會經濟大尺度(宏觀)范圍的長期再生產過程,其弊端如同系統內的反饋機制,將被不斷放大,嚴重時將造成系統崩潰,具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局部與全局(系統)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社會經濟領域也是必然存在的。只有將局部置于整個系統中進行綜合考量,才能全面認識局部對系統整體的潛在影響,從而制定更合理的策略和決定。
長期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導向是扭曲的、不人性的。資源配置是一種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機制,以“恒某”房地產為例,房產企業在局部利潤驅動下,將大量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到了房產地行業領域,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并制造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因此,經濟利益的極端化必然帶來資源配置的錯位,不人性。
市場經濟的分配機制是按資分配,通過數學建模也可以明顯看出,兩級分化必然逐漸放大,最終造成全局性的經濟再生產受阻,伴隨出現普遍性的需求萎縮與產品過剩,全局性經濟效益低下。這如同局部戰爭的勝利,難以擺脫戰略性戰爭失敗的道理一樣,市場經濟必然會導致經濟上的滑鐵盧,即經濟蕭條,這是顛破不變的事實。因此,全局性的市場經濟效益必然是低效的。
市場經濟的激勵創新是局部的、非長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激勵創新以利益為驅動,當長遠利益(或全局利益)與短期利益相矛盾時,往往選擇短期利益。以“中國某知網”為例,盡管屬于中國知識基礎的設施類工程,在激勵創新機制下,通過收費創新為企業創造了大量利潤,且逐年遞增。從全局性角度看,嚴重阻礙了知識的傳播與創新,不利于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在毛主席時代,一個創新的成果,能夠快速在全范圍推廣,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并普惠于大眾,進而推動全局性經濟的發展。以某種業為例,在市場經濟激勵機制下,企業利潤連連攀升,但紅利并沒有讓利于民,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綜上所述,長期的全局性的市場經濟運行具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其資源配置是低效的、經濟效益發展是后勁不足的、激勵創新是局部的等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