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這是中國大踏步追趕世界、并屹立于大國之林后總結出來的重要法寶。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將在北京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將再次掀開新的篇章。
過去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如何?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又將往何處去?為此,觀察者網特別策劃《改革進行時》專題,邀請權威專家學者,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相關重大議題,追蹤和見證黨的三中全會勾勒的重大改革決策與實踐歷程。
過去十年,中國建立起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了大病保險等補充醫療保險制度,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推行了健康中國戰略,也經受住了三年新冠大疫情的肆虐。健康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有多重要?未來的醫改還有哪些硬骨頭?本期《改革進行時》,我們邀請了醫療醫藥行業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李玲教授,來一起聊一聊百姓急難愁盼的改革熱點議題之一,醫療問題。
北京大學國發院李玲教授
【文/觀察者網 高艷平 】
健康已成為中國的亮麗名片
觀察者網:您曾經說,中國是唯一一個以國家意志來推動健康國家戰略的大國。2017年十九大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2019年提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健康中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當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地緣政治博弈愈演愈烈的國際大背景下來看,如何理解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意義?
李玲:現在我們處于一個大國博弈的大亂之世,大爭之世,其實主要就是中美博弈。從俄烏沖突到巴以沖突,再到南海風云,這種大國博弈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整個國際格局在變化,而從全球來看中國發展太好了、太快了。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工業超級大國。就一國工業產值占全球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而言,中國(35%)的份額大約是美國(12%)的3倍,日本(6%)的6倍,德國(4%)的9倍。中國的工業化程度之高、規模之大、涵蓋范圍之廣,堪稱前所未有。
但是,西方主流媒體都在污名化中國。最近我陪同一些亞非拉國家的政要在中國各地調研。這些政要表示,他們看到的中國新聞都來自美國和西方的主流媒體,內容多為負面。然而,親身來到中國后,他們對中國的所見所聞感到震驚;中國人民的生活安全、健康、便捷,到處生機勃勃。
油管博主中國訪問歸來,紛紛講起中國故事油管截圖
不止一個國外政要向我表達他們的深刻感受,尤其是每個中國人都是很開心和友好,對他們非常友善,臉上都帶著笑容。他們指出,無論在歐洲、美國,還是他們自己的國家,人們普遍顯得焦慮。然而,通過這次調研,他們發現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堪稱優越。
橫向對比是如此,縱向比較歷史上的中國,今天中國人的生活也真的是歷朝歷代最好的。
1960-2022年中國、美國和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走勢。2022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高于美國的77歲和印度的68歲世界銀行
談到健康,我認為這已經成為中國亮麗的名片。建國初期,中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而如今,中國人以健康著稱。2022年的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美國兩歲,我們79歲,而美國77歲。中國古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每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都已達到這一水平,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2018年以來,我們國家是唯一一個以國家意志推動健康戰略的國家。5年間,這兩歲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實際上與這一戰略密切相關。特別是我們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使得我國的死亡率遠低于其他國家,從而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狀況。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大家也看到我國在生態環保方面采取了最嚴格措施,節能減排政策落實到了方方面面。不過,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確實對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引發了不少抱怨。
然而,正是由于我們采取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政策,中國的環保和新能源領域的成績如今在世界上也遙遙領先。這些政策既有利于人民健康,因為環境是最大的公共產品,與健康息息相關;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轉型升級,“新三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因此,可以說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這些年來,效果非常顯著。
健康戰略和經濟發展不是零和博弈
觀察者網:這些年,我們聽到不少專家學者,從健康的角度,從綠色發展的角度,都在反思以往唯經濟增長的增長模式。就像您說的,推行綠色發展和經濟轉型也引發了不少抱怨,產生了不少爭議。我知道您是擁有經濟學博士的醫療行業專家,在您看來,健康發展目標和經濟增長目標有沒有沖突?是零和博弈的,還是可以二者兼顧相輔相成的?
李玲:當然是相輔相成的。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三明市考察時,在沙縣總醫院發表了一段講話,這段話很好地回答了你的問題。他說:“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這段話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發展“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
健康是最重要的,只有擁有健康,才有可能擁有一切。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夢想,如果我們能夠實現這一點,將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些年來,我們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環保政策,雖然當時關停了許多企業,短期內對經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我們挺過來了。
如今,我們既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又有更高水平、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這就是相輔相成。
低成本人力資本的提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密碼之一
觀察者網:您在多次采訪中提及新中國獨創的“四大方針+三級醫療保健網”衛生制度,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您還提到1970年代,全世界都來中國學經驗,中國究竟做對了什么?建國前三十年的衛生成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方面的認識這些年逐漸被多次提起,并賦予了特別涵義,您認為其當下意義在哪里?
李玲: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還是放到現在國際格局、大國博弈的大背景下來看。
事實上,美國、德國和法國的官員都表示,只要中國人開動機器生產,他們就基本“沒飯吃”了。人類社會從未見過像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邁入現代化。我們是唯一一個依靠自身力量從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
眾所周知,實現現代化,從農業躍遷到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整個西方無一例外,無論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和法國,還是后來崛起的其他國家如德國和我們的鄰居日本,都是通過掠奪、侵略、殖民以及建立不平等的交易來獲得他們實現現代化所需要的資金和資源。
中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一窮二白,面臨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挑戰。但是我們走了不同的路徑。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價值在于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發展路徑,那就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只有實現了人的現代化,才能推動社會全面現代化。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不僅現代化的目標是服務于人民,同時也需要人的現代化來支持和推動。在經濟學中,人的現代化用人力資本即教育、醫療和健康來衡量。而教育和健康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建設硬件環境,還需要高質量的人才。
而發展中國家往往面臨資源匱乏和高質量人才短缺的困境,無法提供全民教育和醫療來提升人力資本,從而陷入“馬爾薩斯陷阱”,而中國是唯一一個首先通過實現人的現代化來推動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無論人才還是資金都極度匱乏。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大部分人口是文盲。與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相比,中國落后了約100多年,甚至在同時期的發展中國家中也排名墊底。中國通過充分發揮共產黨的組織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民眾健康和國民教育的實際利益,中國探索出人力資本跨越式提升的新路。
例如,中國設立了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方針,注重預防為主,結合中西醫;同時開展了廣泛的掃盲運動,普及全民教育,獨創并培養了民辦教師、赤腳醫生等專業人才。這些措施使得中國以極低成本克服了“馬爾薩斯陷阱”,將龐大的人口轉變為優質的人力資本。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能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現在又發展成為全球工業強國,正是因為我們擁有源源不斷的現代化人才資源。特別是過去三年在疫情抗擊中,中國展現出了卓越的人力資本和人口健康素質,不僅科研及醫生診治水平一流,民眾也能夠高效自覺地遵循防控政策。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顯示出明顯的優勢。
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什么中國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化國家,而印度仍然是農業國呢?這涉及到兩國的歷史和發展道路的不同。
在1949年時,印度和中國條件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印度稍有優勢,因為它是通過和平獨立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沒有經歷過中國那樣長達百年的戰亂和動蕩。然而,印度選擇了西方式的發展路徑,依賴高精尖人才,印度的經濟也得到了發展,但這帶來的只有少數人受益。
相比之下,中國在建國后的三十年,大力普及教育和醫療,到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到了68歲,當時的印度還不到53歲;識字率也超過80%,而印度那時仍有大量人口是文盲。雖然印度也采取了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和開放政策,但印度未能像中國一樣將其龐大的人口轉變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最值得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是一條低成本提升人力資本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人才的培育和應用,推動了整體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觀察者網:您甚至還提到當下全球很多國家的醫療衛生制度,很多都是中國原創的,可否舉例說明?
李玲: 建國初的中國,最重要的創新是制度創新。
中國當時很貧困,只能依靠制度創新。當時中國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業收入極低,農民看不起病,又受到各種傳染病流行病的侵擾,比如鼠疫、天花、寄生蟲等等。
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組織起農民,推行合作醫療,培養半醫半農“赤腳醫生”解決農村廣大老百姓的就醫問題。
“赤腳醫生”只靠簡單的草藥和銀針治病。雖然從現在來看,他們不能被稱為合格的醫生,但他們在基層提供的醫療服務非常有效,成為老百姓的健康守門人。
現在許多人懷念這個時期,似乎多年來的醫療改革抵不上當年的“赤腳醫生”,某種程度上主要是因為,在低成本醫療和基層社區醫療上我們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1970年代,當時的中國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視為發展中國家解決醫療問題的唯一典范。因此,許多國家來中國學習,包括古巴、朝鮮等發展中國家,還有英國和荷蘭等發達國家。
例如,芬蘭如今在健康管理方面做得很好,當時也是在中國學習了許多經驗。比如預防大于治療的理念,“首鋼模式”就曾經是中國高血壓防治的典范。
我們曾經去芬蘭考察,跟芬蘭方面的官員有過交流。芬蘭官員告訴我們,關于健康管理我們是從你們中國學的。當時毛主席說過一句“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中國前30年的衛生工作經驗,其實就是注重健康的綜合治理,而不是單純靠治療,所以效果特別好。
在這方面,還有中國的中醫藥文化,通過制度創新來實現落地,并且深入人心。正因為如此,每個中國人都具備了基本的健康習慣,例如飲用開水、傳染病期間佩戴口罩等。
疫情防控是一場全國范圍的愛國衛生運動
觀察者網:比較當下,新中國的醫療衛生經驗我們傳承了多少?
李玲:很多方面還在繼續發揚光大。我們的衛生方針還是以預防為主,而且健康中國戰略正在推進,醫療行業各項政策還在持續發力。
還有組織起來的愛國衛生運動,過去三年疫情防控,其實就是一次全國范圍的愛國衛生運動,為打贏疫情防控戰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醫療服務體系,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經實現質的飛躍。但是中國醫療體制、機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也就是醫院的創收問題。所以過度醫療、過度檢查、過度手術也可能引發老百姓的諸多抱怨。
觀察者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提出到現在已有5年,經過了3年的疫情,預期的目標是否被中斷,或者目標更近了?
李玲:很多指標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比如,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按照行動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79歲,而現在已經接近79歲。
其實健康中國戰略是一個全方位的戰略,比如現在小區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便民的健身器材、步行小道,城市到處是街心公園、綠地。發展體育的最終目的并非為了比賽,而是健身。所以體育和健康的融合、醫療和健康的融合等等各方面,國家都在穩步推進。
在健康戰略的持續推進過程中,中醫藥也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醫為何在海外很香?
觀察者網:說到中醫,您曾經提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候美國官員接受中醫針灸治療的細節,很有意思。在中國式現代化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中,中醫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李玲:我在美國時發現有很多人非常相信中醫,很多人還會針灸。
后來才知道,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中國醫生向訪問團展示了“針刺麻醉”的技術:在穴位上使用針灸就可以在做手術的時候不用打麻藥。
眾所周知,手術中使用麻藥存在一定風險,有些人可能會因麻醉而無法蘇醒。如果能讓患者保持清醒且無痛進行手術,這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創舉。
當時恰巧尼克松代表團中有一名成員突發急性闌尾炎,不得不進行緊急手術。中國的醫生采用針刺麻醉,成功為他施行了闌尾切除手術。當時尼克松訪華是美國電視實況轉播,因此許多美國人看到這一場景,感到非常驚奇,這就激勵了很多美國人學習中醫,使推拿、針灸等中醫技術在美國流行起來。
可見,好的事物都具有生命力。
觀察者網:但國內似乎對中醫依舊存在爭議,網絡上的負面評論很多,對于這些爭論您怎么看?
李玲:關于中醫的爭論無外乎就是“中醫是不是科學”的問題,畢竟中國從五四運動以來就在強調民主和科學。
但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理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超科學的,因為它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個系統地整體地調理、而非單一治療特定癥狀的方法。這種理念非常先進,也是中醫能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還有個特別有趣的事,這次我帶領亞非拉國外政要參觀中國中醫科學院時,讓他們親身體驗了中醫藥。其中一位部長患有偏頭疼,而且在歐美一流醫院多次求醫無果,但是嘗試針灸治療后,效果居然非常顯著,堪稱“手到病除”。他非常驚奇!
一個月后在他們學習結束的結業典禮上,我詢問他的健康狀況,他回答說真的好了。這位部長還問了一個問題:既然中國為他們援建非常現代化的醫院,為什么這么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卻沒到他們國家推廣?
盡管中醫在網上存在較大爭議,但在民間卻非常受歡迎。事實上,大部分人選擇相信中醫或體驗中醫,往往是因為他們已經在各類醫院窮盡了各種方法,但都未能治愈。最終,他們只能求助于中醫。
有些人由于久病成醫,甚至通過自學中醫,成功治愈自己,隨后開始推廣中醫。在民間有許多這樣的高人。中醫是中國文化的表達方法,未來在大數據,智能化加持下,中醫將會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必須深化醫改 破解醫療費用的上升
觀察者網:您在一次演講中談健康中國目標時候,比較了各國不同年齡段醫療支出成本,您展示的一張PPT讓人印象深刻,就是美國65歲以上人群人均醫療成本高得嚇人。所以您說,中國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制度創新,將不同年齡段的醫療成本抹平。也就是說,要為老百姓提供低成本的高效醫療保障制度。這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那么具體怎么做?您認為還有哪些體制機制矛盾亟待解決?
李玲:1990年代我就開始研究美國的醫療。其實我原本是做宏觀經濟研究的,要做宏觀研究,就必須了解美國整體的收入和支出狀況。這才發現,美國政府最大的支出項是醫療養老,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所以我才去研究醫療。
研究醫療以后我才發現了美國真正問題所在。所有歐洲國家都有一套全面覆蓋的醫療制度體系,比如英國是免費醫療制度,德國是全民醫保制度,只有美國是一直在打補丁。
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就想學前蘇聯建一套全民免費的醫療體系,但美國是一個醫生界、藥界、商業保險界,多種利益集團固化的社會,任何想搞全民免費制度的政治家,都會被攻擊是社會主義者,而社會主義在美國是被妖魔化的。
所以當年克林頓醫改、奧巴馬醫改都被攻擊,因此美國只能一直打補丁。正因為美國缺乏好的制度,缺乏可以組合起來的力量,商業醫療保險就占據了主導地位。
1960年代越戰期間,美國面臨嚴峻的社會危機。肯尼迪總統去世以后,接任的林登·約翰遜總統通過了老人醫療保險法案和窮人醫療保險法案。在支離破碎的體系上打了一個補丁,也就是65歲以上老人和貧困線以下的窮人看病,將由政府買單,由此暫時解決了弱勢人群的就醫問題,穩住美國社會。
雖然這兩項制度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美國的內部矛盾,使美國的醫療體系得以延續。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老人和窮人這樣的特定人群,醫療需求非常高,而醫院也需要創收,政府為其買單的后果,就是帶來巨大的財政赤字。
美國政府這么多年也想努力控制醫療支出,比如DRG就是美國1980年代發明的一種醫保支付方式,但費用依舊一路高漲。
現在美國的醫療費用占GDP的比重近20%,中國是7.1%,其他國家都在10%左右。同時美國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項也是醫療,所以美國其實是被其昂貴的醫療費用拖垮了。對美國企業來說,雇一個人所要為其花費的醫療保險平均是13,500美元,勞動力成本太過巨大,使得美國企業失去競爭力,也就無法再工業化了。
當年我為什么要回國,因為我發現,美國的醫改根本改不動,由于利益格局無法被撼動,美國昂貴的醫療費用就像癌癥一樣,不斷蔓延,最后只能一路狂奔將國家拖垮。
其實中國現在有點得了美國病,因為我們的醫院無論公立私立也是要創收的。我們醫療費用的增速現在高于美國,雖然基數低,但增速高,這也是老百姓這么多年來對醫改不滿意的一點。
所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化醫改,應該要建立一個全覆蓋、但可持續的醫療衛生制度。
觀察者網:也就是說,即使中國實施了新醫改,及時阻止了公立醫院私有化傾向,建立了覆蓋面巨大的醫療保險體系、大病保險體系,但醫療成本還是沒有控制下來?
李玲:是的。中國每年醫療費用的上升都是兩倍于GDP的增速,我指的是醫療總費用的增長,而且增速高于美國、德國和英國。
1978年全國的衛生總費用是100億,202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已經超過9萬億。從1978年到2023年,全國醫療總支出漲了約900倍,但我們的GDP并沒有漲這么多。
《2022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衛生總費用在持續上升,2022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到8.5萬億
醫療費用大幅增長,其根本原因是沒有解決醫院創收的問題。
數據顯示,公立醫院的收入里財政補貼僅占10%左右,90%的收入要靠醫院自己去掙,怎么掙?無非就是門診、住院、檢查、開藥和手術。
老百姓越健康醫院越賺錢 這才是改革方向
觀察者網:福建三明市的醫改模式因此而引起了大家的重視,您認為三明的做法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嗎?
李玲 :中國目前建立起全覆蓋醫保體系,截至2023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3億人,約3.7億人參加的是城鎮職工醫保,這部分保費主要是企業出的,有結余。
其余的9.6億人參加的是城鄉居民醫保,其中三分之二是政府補貼的,包括地方和中央各付一半,個人支出三分之一。這部分醫保的財政可持續性是個大問題:
第一,地方財政負擔很重。一個人口大縣,比如100萬人口,地方政府最大的支出是醫保費用,而且每年在漲。
第二,對城鄉居民參保人員,包括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村人口而言,也是負擔,所以這些年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是在下降的。
雖然,我們醫療報銷目錄中70%以上可以報銷,但是患者支付醫療費用的絕對值是在上升,所以有的老百姓就覺得自己沒得到好處,就退保了。我們的醫院還要創收,城鄉居民醫保的籌資平均每人每年不到1000元,可能去醫院看個重感冒都不夠。
這樣的財政投入是沒有效率的,那三明醫改是怎么做的?
三明的做法是以縣為單位,成立縣鄉村一體化的醫聯體。以沙縣為例,與現行醫療體制不同的是,當地政府年初就把公共衛生的錢、醫保的錢、財政的錢,集體打包給沙縣總醫院,沙縣30萬人一年的健康就歸總醫院管了,把老百姓的病給防好了、管好了,省下來的錢都是醫院的收入。
2021年習總書記去福建三明考察,就是要推廣三明醫改。他說,“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均衡布局優質醫療資源,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三明醫改不僅僅是解決了醫院生存發展問題,而且真正落實了健康中國戰略。
總書記為什么在三明談健康?他說“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因為他看到健康中國戰略在三明落地了。三明沙縣總醫院真正做到了縣鄉村一體化,并且把公立醫院的“醫療為中心”轉換成了“以健康為中心”。
在現行的醫保支付中,醫院有病人、有手術,檢查了、開藥了才給報銷,沒病人就沒有報銷。所以,疫情防控期間,醫務人員奮斗在一線保護人民健康,使得患者數量大幅下降,全國的醫院都在虧損,這對現在的醫保制度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過去三年的疫情防控就是最深入最廣泛的愛國衛生運動,去醫院看病的人少了,醫院收入就少了。當時全國醫生奮斗在防疫一線保護人民健康,而他們受到的懲罰卻是上班后收入大幅下降。當時網上就有報道,例如武漢抗疫一線英雄回到原單位被解雇了,就因為他是合同制的編外人員。
反觀三明,百姓越健康,病人越少,醫生和醫院的收入就越高。所以三明模式才是健康中國的未來模式。
在以醫療為中心的體制下,中國醫療衛生支出總費用一直在快速上升
其實三明模式就是一個升級版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為當地老百姓提供縣鄉村一體、全信息化的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管理服務。雖然三明是欠發達地區,但是老百姓的就醫滿意度反而最高,三明在整個福建省的人均預期壽命中排名第二。
三明實施新醫改之后,就是要解決老百姓最急難愁盼的問題。老百姓最怕得大病,比如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等等,于是三明就想辦法去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比如怎么控制血壓,怎么控制血糖,從調整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來降低癌癥發生率,包括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效果非常好。既改善了百姓健康,又控制了醫療費用。
最后的結果就是老百姓更健康了,來醫院的頻率少了,醫院的收入也就增加了。
觀察者網:的確,這才是真正公立醫院應該做的,老百姓越健康,醫院越賺錢。但是聽說三明醫改的推廣也碰到了困難,問題在哪里?
李玲:三明醫改做得很好,但是推廣困難,難就難在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推行醫改的牽頭單位是衛健委,但是這涉及到醫保局、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個部門的利益,如何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是個難題。
三明醫改中改革的核心就是改政府,是真正的“刀刃向內”。三明醫改是把所有的與醫療衛生相關的錢集中起來使用,按照新的考核制度直接撥給醫院,直接支付醫生的收入,解決醫院創收問題。毫無疑問這是要動別人奶酪的。
推廣三明經驗需要頂層設計
觀察者網:那么是不是要通過頂層設計,來打破部門利益?您認為,黨中央層面可以有哪些舉措去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
李玲:要改變這個情況只能從頂層設計出發,比如建立一個中共中央健康委員會,把醫保、醫療、醫藥統一起來,否則三醫無法聯動,何談醫改?
咱們有句老話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制度,把有限的資源花在刀刃上,完成了中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全民普及教育和醫療。1978年改革開放是分權讓利,調動積極性,地方、企業以及醫院都是各自為政,自負盈虧。
而現在又到了需要整合的新時代,整合之后再由中央牽頭來實現醫院的公益性,走三明模式的路子。
其實三明模式具有很強的可行性。三明作為欠發達地區,醫改后的資金都足以承擔醫院的運行和醫生的工資,而且醫生工資不低,其他地區沒有借鑒是因為缺乏三明那樣敢為人先的改革勇氣和改革能力。
此外,改革要有容錯機制。比如一些地方干部一搞醫改,就自個兒先當“烈士”,因為觸及他人利益,告他的人就多了,一查就先進去了,改革的成本是很高的。
這就是為什么總書記親自推動三明醫改。因為地方推動醫改動力不足,改革主體不到位,干部考核機制與醫改不協調。推動醫改的主體,應該是各級黨政一把手而不是單純的衛生部門。
公立醫院創收模式不改,基層醫院就發展不起來
觀察者網:這些年得益于互聯網醫院建設和分診醫療制度,看病難的問題有一定的緩解。不過,在大城市,醫療資源仍然大量集聚在三甲級醫院,疫情期間三甲醫院擠兌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此外,家庭醫生制度好像也沒有太大進展,您覺得問題出在哪里,有何解決之法?
李玲:2009年醫改的第一步就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這些年基層的硬件設施,比如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等條件都顯著改善了。
那么這么多年后,基層仍然不強的原因,是因為大醫院的運行還保持原樣:現在公立醫院的創收模式就是擴量做大做強,所以源源不斷地從基層吸收患者和醫生,基層被掏空了。
基層醫護人員雖然受了正規培訓,但病人量不夠,醫術水平提高得慢,老百姓不信任,就越要去大城市大醫院,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就是為什么“縣鄉村一體化”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恰當的健康管理以及遠程醫療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基層醫生能夠精準處理病情,患者也就無需因為一些小毛小病趕往大城市。
不過這個模式在大城市可能要有些因地制宜的調整,比如像上海的華山醫院、北京的協和301等頂級醫院,這是為全國病人服務的,也是研究型的醫院,它的職責就應該是科研、培養人才和解決疑難雜癥。
基層醫院無力解決的疑難雜癥就送到這些大醫院,真正的對癥施治,而不是“殺雞用牛刀”,浪費了稀缺資源,導致就醫難。目前國內頂級醫院,可能60%的病人只要在區級或者基層醫院就能看好。
信息技術也可能在未來,為老百姓提供很好的平臺。或許未來人手一個可穿戴設備,個人健康信息隨時上傳到云端由人工智能24小時監管,定時定點提供健康保障。
所以我一直堅信,中國人應該在不遠的將來就能享受到全世界最好的健康保障。
跟著中國走,就能活得久
觀察者網:的確,新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未來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您認為會對我們解決看病難、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以及對我們的健康中國戰略,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
李玲:信息技術,或者說健康的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
醫療的難點是不確定性和信息差,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其實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在家看病了,尤其是信息技術能大大緩解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
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其實是有逐步加大傾向的。醫療健康最需要的最終還是人才,而人才都在往大城市集聚。
短期來說號召北大醫學院8年制的學生前往農村好像不太現實,所以未來可能就是要靠大數據信息化來解決。
未來可能優質的醫療資源可以在北京,但是他們不再僅僅坐在北京為北京人或者為來北京的人服務,而是在大數據的平臺上,通過機器人完成有效的分診,把那些最需要找大專家治療的病人集中過來。這些大專家可以在北京看西藏的病人,寧夏的病人,讓邊遠地區的病人也能夠得到優質資源。
另外,從健康管理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實時健康信息,提供一種高水平、持續的管理。
大數據在未來會成為真正的新質生產力。我們有14億人口,健康數據龐大且豐富,合理利用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研發出最好的醫療模式、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匹配所有最合適的藥品、耗材和器械,以及有益于健康的新消費產品和服務。比如精準規劃個性化的一日三餐,合理的生活方式,保你健康,保你快樂,保你平安。
觀察者網:剛剛您提到健康已經成為中國亮麗的名片,那么通過醫改的進一步深化,再借力中國科技發展,如何理解中國健康之路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
李玲:新中國成立以后,原創了中國自己的醫療衛生制度,成為世界學習的典范。這個制度創新不僅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健康以及中國現代化的問題,甚至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學這個制度,說明這個制度符合醫療衛生規律,是具有生命力的。
我覺得未來中國的醫療模式,就是基于我們原創的“三級預防保健網”,以及現在三明的健康保障模式,進行一個集成創新,以低廉的價格高效的服務實現每個中國人的健康長壽。
再加上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未來在可穿戴設備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為全國人民實現一個碼、一張網、一朵云,這種集成的大數據既有利于未來的健康保障,同時又是為經濟增長帶來新機遇的金礦。
如果中國這條路走通了,還可以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健康模式,這就是中國名片,跟著中國走,就能活得久,因為健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