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時,在中國西北羅布泊戈壁大漠深處出現了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一樣,天空和大地霎時被照得一片通紅,形成的蘑菇云不斷地上升擴張。稍后,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這天深夜23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了新華社關于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實行了第一次核試驗的《新聞公報》,同時播發了闡明中國政府對于核武器立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使中國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世界力量的比重發生了深刻變化,使亞洲和世界和平得到了更為有力的保障,并為全面禁止使用核武器開辟了道路。本文特擷取這次核試驗中的一些珍聞片段以饗讀者。
精準“原三刀”
原公浦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主要加工者之一。1959年,新婚燕爾的原公浦毅然決然地聽從黨的召喚,主動要求到大西北去,為中國的核事業作出貢獻。
原子彈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相當嚴格,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發絲粗細的幾分之一。當時,國內只有一臺球面機床,刀具磨損快,加工精度常常達不到要求。核心部件的貴重也對加工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技術要求。在美國,一公斤鈾235的價值為15.36萬美元,一旦弄壞一個核心部件,就等于毀掉千萬人幾年的勞動成果。
關鍵的核心部件必須由最出色的車工來加工完成。一時間,戈壁灘上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車工進行技術比武擂臺賽。當時是六級車工的原公浦加入了技術比武的行列。在半年的時間里,經他加工過的代用模擬部件堆成了小山,以至于他閉上眼睛都可以摸到車床上的每一個操作手柄和加油孔的位置,一聽聲音就可以判斷出車床上哪個齒輪有毛病,即使是在透過能見度低的窺視窗,且戴著口罩和雙層乳膠手套的情況下操作,他也可以達到絲毫不差的程度。精湛的加工技術讓原公浦走上了加工核心部件的重要崗位,成為機械加工班班長。
1964年4月30日午夜,上陣的時候到了,原公浦右手向上一揮,穿上潔白的防護服,系上特制的口罩,戴上特制的手套,走上操作臺。
這時,監護員、記錄員也已經各就各位。總工程師祝麟芳(或寫作祝林芳)看了一下表,簡短有力地下達命令:“開始吧!”
高大的廠房籠罩著一種異常緊張的氣氛,白熾燈發出耀眼的光芒。車床邊,原公浦熟練地將核心部件毛坯夾在真空夾具上。
“可以進刀了。”站在車床邊負責監護的同志看他遲遲不動手,提醒了一下。
“好!”原公浦應了一聲,開始進刀。隨著操作手柄的靈活轉動,合金刀下,毛坯部件的切屑沙沙落下。原公浦兩眼緊盯著吸具上的毛坯,不知不覺中,汗水浸透了防護服。
突然,毛坯“啪”的一聲掉進了切屑盤內,這聲音好像砸在人們的心上,原公浦的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加工隨即暫停。在操作間等候的領導聞訊都跑過來,關切地問:“怎么樣?小原,行不行啊?”
“繼續干!大膽地干!”祝麟芳鼓勵原公浦,“小原,這項工作對你來說不成問題。失誤不是由于你缺乏經驗,而是機床真空吸盤出了點問題。休息一會兒,一定能干好。”
原公浦(左一)與祝麟芳(右二)等進行技術攻關
祝麟芳的話給了原公浦極大的鼓舞。他平靜了一下緊張的心情,再次走上工作臺。這一次,原公浦顯得異常鎮靜,機床的手柄在他手中緩緩地轉動,核心部件在他手中悄悄地改變模樣。空氣仿佛凝固了,人們都屏住了呼吸。只剩下最后三刀了,這是關鍵的三刀。這三刀要求核心部件的精確度必須達到小數點后三位數,若是車壞了,核心部件便將報廢。這時的原公浦神態極其專注,先車第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后進第二刀,再停下來,量一下尺寸,再進一刀。最后一刀車完后,原公浦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幾乎癱坐在地上。隨即,檢驗員報來喜訊:核心部件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標準。原公浦頓時熱淚盈眶。人們不約而同地一擁而上,激動地把原公浦抬起來往空中拋去。
正是因為這最難攻克的關鍵三刀,原公浦贏得了“原三刀”的美譽。
由原公浦加工的這個核心部件被裝進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時隔5個月零16天,這顆原子彈在祖國西部大漠爆響。
營救“馬家軍”
1964年10月13日,距離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日子只有3天了。
擔任試驗場總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正在忙碌指揮著。此時,一份意外的秘密情報被送到他手上:據偵察員發現,有一支一兩百人的隊伍,突然出現在早已禁控的試爆區附近,而且鬼鬼祟祟地向試爆區靠近。情報中有一組偵察機從800米高空拍攝的照片。張愛萍打開一看,不由得驚呆了——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堆未燃盡的枯柴發出了火光和細煙;一些馬蹄痕和人工鑿出來的深水坑清晰可辨……
“不好,有意外!”張愛萍心中一震。情況十分蹊蹺又萬分火急,他立即抓起電話發出緊急命令:“馬上調查!”
時間一分分過去了,各個小分隊幾乎查遍了整個原子彈起爆區域,結果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核基地各方面的專家開會研究,一致認為起爆時間不能變,應該派人進入戈壁,在起爆前將那些可疑之人救出。
“把搜索范圍擴大到輻射區域,一定要找到這些人!”張愛萍下令。
偵察機又一次騰空而起,幾支小分隊也攜帶著電臺、干糧和水,向更廣闊的荒漠挺進。終于,其中一支小分隊在3號目標區意外地發現了一頂破帳篷,周圍零亂地丟棄著一些干柴和破損的刀鞘。
發報員迅速把這一情況報告給試驗場總指揮部,同時,飛機也很快將物證送回。專家們分析判斷后認為,這伙人馬極有可能是早已銷聲匿跡的“馬匪”。現場的氣氛頓時凝重了起來:難道當年馬步芳、馬鴻逵的部隊,真的像當地老百姓說的那樣,還殘留在茫茫戈壁?
與此同時,在核爆現場掩蔽部巡邏的警衛連官兵,意外地發現沙漠中一男一女正騎著馬追捕黃羊。警衛連官兵誤以為是牧民闖入核禁區,立即上前追趕,讓他們遠離核爆試驗區,以免誤傷。
誰知,兩人一見士兵驅車追來,便策馬飛奔而去。當警衛連追至一沙丘時,埋伏在沙丘頂上的十多個持槍人突然出現。他們個個穿戴破爛,面容骯臟,發亂如蓬。
隊長忙用手勢通知大家做好戰斗準備。這時,那伙持槍人中領頭的一個向他們撲來。緊急之下,隊長下令開槍,對方頭領當場被擊斃,其余人四散逃去,沒逃掉的只好束手就擒。
審問俘虜的結果,令張愛萍大吃一驚。
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總指揮張愛萍
原來,1949年秋,隨著蘭州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長驅西進,迅速解放了青海、河西走廊等地,向新疆挺進。在我軍強大的威懾下,不堪一擊的“馬匪”紛紛潰散。一些小股殘匪無處可逃,只好逃往戈壁大漠。
這批逃竄到原子彈試驗區的“馬匪”,就是當年從新疆樓蘭和甘肅酒泉一帶進入大漠的,其中還有五六個婦女。十幾年來,他們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在茫茫大漠中盲目地游蕩,過著野人般的生活。終于有一天,他們游弋到原子彈試爆區。當這群“馬匪”看到大漠深處高高聳立的塔架時,明白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地方,于是就徘徊在附近,白天隱藏在戈壁腹地,晚上跑出來找食物,甚至到輻射區找我軍放置的試驗動物。日子長了,他們便放心地在此“安家”,打算長期住下來。
看著俘虜驚恐不安的樣子,張愛萍長嘆一口氣。戰爭已經結束十多年了,這群“馬匪”也早已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打聽清楚“馬匪”的巢穴,命令小分隊火速趕往那里將所有的人員都帶出來。
在匪首的帳篷內,分隊長誠懇地告訴對方,明天這里將進行核試驗。匪首接受了我軍的建議,但卻提出向相反方向撤退。為表示誠意,經過請示,我方同意了他們的要求。一晝夜的急行軍后,眾人已疲憊不堪,基地終于派來了接應的直升機和汽車。無論是小分隊還是“馬匪”,都一片歡呼。
異常“情況”終于解決了,人們如釋重負。
10月16日15時,蘑菇云在這片神秘之地如期升空,撼天動地的巨響傳遍羅布泊上空,也令這群“馬匪”駭然。
1991年,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了反映這一傳奇故事的電影《飛越絕境》,在海峽兩岸引起轟動。
取樣“蘑菇云”
1964年7月,上級決定在空軍航空兵某師中挑選1架飛機和6名機組人員執行一項重要任務。經過層層選拔和考核,郭洪禮被選為機長,他當時是某團二大隊二中隊的中隊長。
數十年后,郭洪禮回憶說:“執行什么任務當時誰也不知道,我和另外5名戰友被光榮選上。”
機組人員組成后,飛機飛到了北京,在北京進行了簡單的改裝,于一周后飛往西北的馬蘭空軍基地。前線總指揮張愛萍、空軍副司令員程鈞和專家們向機組人員說明了任務:穿越蘑菇云取樣。
10月15日,離原子彈試爆還有一天的時間,機組人員全天進行了飛行準備。誓師大會上,郭洪禮代表全體機組人員宣誓:“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只要飛機螺旋槳在轉,就要堅決完成任務!”
郭洪禮
10月16日,核試驗現場彌漫著一片緊張而神秘的氣氛。機組人員提前吃完了午飯,在離飛機10多米的地方挖了一個大坑用以隱蔽,以免受到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光輻射。
15時,一股龐大的蘑菇狀煙云旋轉升騰,直上藍天。與此同時,郭洪禮大喊一聲“上!”,率領機組人員沖上飛機。這時,距機場40公里外的爆炸煙云清晰地呈現在面前,巨大的煙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郭洪禮駕駛著飛機沿著跑道加速,當速度達到每小時240公里時,他輕輕拉起操縱桿,飛機迅速向空中飛去。
從飛機上向前望去,絢麗的火球翻滾著緩緩地升上高空,席卷殘云煙霧,不斷地向外膨脹,不斷變換顏色:橘紅、橘黃、靛青、草綠、絨白、姹紫,然后凝結在空中,形成拔地而起的蘑菇云,景象十分壯觀。蘑菇云中部由棕褐色、墨黑色向深黑色漸變。
30分鐘后,取樣飛行員接近了蘑菇云。很快,他們選中了緊靠蘑菇云中心的棕褐色部位,從西至東穿飛過去。飛機左機翼幾乎壓著蘑菇云的中心,機身切進入云中,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了。郭洪禮和戰友們眼中看到的是黑中泛紅的濃煙,身上感受到的是巨浪般的撞擊。郭洪禮和機械師耿君眼睛不停地觀察著飛機上的各種儀表,努力保持著飛機的航向。由于蘑菇云中氣浪翻滾,顛簸幅度大,郭洪禮手腳并用,極力穩住野馬似的飛機。5秒鐘之后,飛機成功穿越蘑菇云。
當郭洪禮正準備向指揮部報告穿云情況時,在機艙監測的防化兵小高大聲報告說:“儀器上的紅燈未亮,收集劑量不夠。”郭洪禮一聽急了,收集的劑量不夠,那說明沒有完成任務,這可半點含糊不得。于是,他大聲對戰友們說:“再來一次!”機組人員將飛機壓了坡度后左轉,迅速做好第二次沖鋒的準備。
郭洪禮當年駕駛的核試驗采樣飛機
郭洪禮深有感觸地回憶說:“當時想,沒完成任務哪行?絕對不行!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曾想過,真的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飛機再次穿進蘑菇云,監測儀上的紅燈就亮了。這時,我們才長吁了一口氣。”
飛機鉆出了蘑菇云,很快在吐魯番機場著陸。飛機剛剛停穩,防化人員便急步上前,把取來的樣品送上另一架已經啟動的運輸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京,交由研究院化驗分析。結果,所有的數據都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爆炸。
如今,郭洪禮當年駕駛的15503號飛機被陳列在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拍攝爆炸圖
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的那張照片可以說家喻戶曉,這張極具代表性的珍貴照片,是由從事核試驗基地軍事攝影宣傳工作30余年的陳書元在現場抓拍的。
原子彈起爆的這一天,身為核試驗基地政治部的宣傳干事、基地唯一專職攝影記者的陳書元,以一種強烈的神圣的使命感,早早來到現場指定處,執行全程拍攝任務。
陳書元帶著事先認真備好的一架120相機和一架135相機,和八一電影制片廠趕來拍紀錄片的戰友們一道,穿著膠質防護衣,進入特制的掩體。由于情緒十分亢奮,所以他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臨陣不亂,拍攝出令大家滿意的劃時代的照片。
15時整,原子彈瞬間閃出刺目的白光,在驚天動地的巨響伴隨下,打破了大漠的沉靜。撲入陳書元鏡頭里的,先是那迅速躥升的火球,之后便是直沖藍天白云的煙柱,急劇翻騰著不斷變幻姿態的壯麗云團,直至令人嘆為觀止的大“蘑菇云”……
陳書元全神貫注地將兩部相機的鏡頭交替對準眼前那片發生著奇跡的天地,一次次快速地按下了相機的快門,準確地拍下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時的情景。在他不失時機地拍下了親臨指揮的張愛萍打電話向周恩來報告喜訊的感人鏡頭后,兩卷膠卷也全部用完。
而此時,陳書元才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被威力巨大的原子彈震蕩得麻痛。盡管如此,他心中卻只有一個念頭:趕快返回暗室,將抓拍到的照片盡快沖洗出來。
由于當時條件有限,陳書元拍攝時用的是黑白膠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也只好以黑白分明的神采留在了核試驗的歷史長卷中。這朵黑白分明、氣壯山河的“蘑菇云”已經足以令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歡欣鼓舞了。
陳書元退休后,經允許帶回了部分照片收藏紀念。2002年12月底,時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的郝曉進得知陳書元有一些藏品后,便帶著一筆補償金專程從北京趕至陳書元在河南南陽的家中,希望能買下這些照片。而陳書元卻十分爽快地將數百幅珍藏的照片無償捐贈給了博物館,他握著郝曉進的手,動情地說:“這些照片進了軍博,是去了應該去的地方,否則,我這幾十年的句號也畫不圓啊!”
(選編自《黨史縱覽》2014年第十期,略有改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