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戰士爭相沖向城墻東南口的突破口
1948年的中秋節(9月17日),正逢濟南戰役進行當中。
9月16日午夜12時整,濟南戰役打響,激戰八晝夜,9月24日18時,城內殘敵基本肅清,濟南戰役宣告勝利結束。
是役,華野我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0.4萬多人,其中包括起義的吳化文部2萬人。國民黨在山東的黨政軍長官,基本悉數被俘。“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這個由基層指戰員最早提出,經戰役總指揮、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肯定并推廣到攻城全體部隊的口號,完美實現。
打得如此迅速、干凈、利索,出乎國共兩軍的意料。
濟南戰役經過要圖
國民黨方面原本認為至少可固守三個月到半年,濟南守將王耀武更是自信滿滿,聲稱:
“這樣堅固的工事,共軍想攻下一個據點是極不容易的事。如果我們再守不住,那真太無用了。”
我軍方面,中央軍委也認為:
“整個戰役爭取一個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須準備打兩個月至三個月。”
換言之,真打三個月,也屬正常。攻城部隊中,也有部分領導提出,攻取濟南這樣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一個月時間太緊,起碼要準備打兩三個月!
解放戰爭中的粟裕(左二拿地圖者)
唯有指揮攻城東集團的九縱司令員聶鳳智認為,也許有個15天到20天,就能把濟南拿下來。
八晝夜解放濟南的捷報傳來,毛澤東同志親筆改定的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中,說:
“這個偉大的勝利,不但使國民黨反動派及其美國主人目瞪口呆,甚至全國的人民也因為它的意外的迅速而驚異。”
他們就是不讓老百姓活著!
濟南是山東省會,抗戰以來畸形發展,人口達到80萬,但在經濟上卻是商業都市,并非工業都市。
窮人沒有好日子過,連本地傳統的章丘、桓臺商幫——這樣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商業資本家,亦或是來濟南打市場,采取“拼命主義”的江浙商人,也沒有好日子過。苛捐雜稅,各路敲詐,搞得大家經營困難,想關門大吉,政府又不允許歇業,只能賣身投靠,找大官僚作名譽經理或股東,按時送禮作名譽股紅。這樣的飲鴆止渴,最終結果就是資本逐漸被官僚侵蝕篡奪。
國民黨二綏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 王耀武
國民黨的黨政軍要人,無不是發財高手,一方面庇護資本,撈取油水,一方面亦官亦商,既當運動員,更當裁判員,他們有權有勢,特務不敢敲詐,還能指示特務搞垮競爭對手(民族資本家),奪其產業,苛捐雜稅跟他們毫無關系,也沒人敢收他們的捐稅,在武裝掩護下可以走私漏稅,在運輸可借“國軍”用品的名義不出運費。
王耀武(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政府主席)、霍守義(整編第十二軍軍長)、曹振鐸(整編七十三師師長)、陳舜耕(津浦鐵路局局長)等人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自由職業者依靠薪水維持生活,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生活一天天的困難。學校教員及一般的小職員、小公務員月薪,頂多只能買兩袋二等面粉,醫生薪金少,還不容易找到職業,一口之家就很難維持。生活所迫,他們中的不少人,不得不白天上班,晚上再打一份工,賣包子、拉洋車、街頭小販,比比皆是,用這群人的話說,就希望快落下個原子彈同歸于盡,結束痛苦的生活!
老照片中的金山寺,原濟南城墻東北角魁星樓下,今解放閣護城河白石泉附近
守城的國民黨軍,為了掃清射界,工事前面的近萬間的房屋、工廠、商店,包括里面的家具、貨物被掃蕩一空,化為瓦礫。半里地的順河街,一把大火燒得烈火騰天,任憑群眾如何給“老總”們叩頭、說好話,國民黨軍就是一句話:
“誰就火就打死誰!”
一位叫袁林祥的市民,被亂槍打傷后,活活燒死在家里。
順河街的人民,眼望著多少年辛苦經營的家業,全部被國民黨軍付之一炬,只能默默地把眼淚吞下肚。從普利門沿清泉街、利民前街、北壇、角樓,直到趙家莊,四五里長的街道上,已找不出一座完好的房屋。
民國時期,日本明信片中的濟南風光,大明湖鐵公祠
段鳳起第一天剛蓋起兩間新屋,安置了家庭,第二天就遭焚毀。啟盛街河東與角樓街河南的五十多家商號,國民黨軍架起機關槍,脅迫他們一個小時內必須全部搬走。可時間不到,國民黨軍就用炸藥把這里炸成了瓦礫堆,沒跑得及的群眾,又被集體抓了壯丁,中年人運送子彈炮彈,挖掘修筑工事,年輕人統統充軍!
44歲的醫生萬于巖也被抓走當伕子,家里什么東西都沒來得及搬;李春波家傳幾代人的醬油鋪子,15間大瓦房,被燒得連一只吃飯的粗瓷碗都不剩;五十多歲的張乘杰兩口子帶著小孫子,家里著火后,扔下東西,趕緊逃命,結果踩上國民黨軍鋪設的地雷,被炸得血肉橫飛,也沒人敢收尸……
在燒扒毀房屋前,國民黨軍還不忘大發“國難財”,他們跑進商店、住家,端著刺刀,拉開槍栓,高舉手榴彈,總之一切值錢,且方便攜帶的東西,全都要!你敢不給,人家說了:
“留下人是八路的,留下東西是八路的,把你們都炸死!把東西都燒光!”
1942年,濟南曲水亭街的市民
東關德勝號的張、李兩位掌柜,攔著不讓國民黨軍搶鋪子里的煙卷,對方也不廢話,直接扔了一顆手榴彈,把兩位掌柜都給炸死了;黃臺車站南街張志茂家也遭了搶,扒房搶劫一條龍,張志茂的妻子趕緊哀告,還拉著不放手,國民黨軍上去一腳,踢在她的肚子上,把人踢死了,家里剩下個剛一歲的孩子也餓死了;天主堂的孤兒殘老院,也被焚毀,老人們不舍得吃,好不容易養大的九只雞和一口豬,國民黨軍一個不剩統統搶走。七十多歲的孤老婆子王大娘嘟囔一句,就被打倒在地……
這還不算,跟轟炸開封一樣,濟南“失陷”后,國民黨空軍又用美國主子送給他們的“空中堡壘”轟炸機,對市民群眾、工商企業和文教設施,進行慘無人道的狂轟亂炸,甚至用上了燃燒彈。普利門大街一連挨了七八枚重磅炸彈,炸毀民房商鋪八十多間。利新帽店的老板伙計共七口人,西麗洗染店全家六口,均被炸死。大槐樹街一家人,正在吃飯,一枚重磅炸彈落到院子里,全家斃命!
濟南老火車站
北順河街,54歲的老木匠呂清安,眼睜睜看自己辛苦半輩子,苦干苦熬三四十年,才蓋起來的兩間房,嘩啦啦就完了,痛哭流涕:“他們(國民黨軍)就是不讓老百姓活著呵!”
鄰居鹿廣文也憤慨不已,說:“這些都是土匪,哪里是軍隊?”
所以,濟南的群眾紛紛控訴國民黨軍:解放軍再晚來幾天,咱們就活不了;國民黨軍糟蹋老百姓,比日本人還厲害!
順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
解放軍一面攻城,一面救民,冒著槍炮和炸彈,撲滅大火,搶救市民。孤兒養老院的大火被解放軍撲滅,孤兒、老人們,都被解放軍安置到了安全場所。楊日清修女稱贊解放軍:
“解放軍真勇敢,不怕飛機,又不怕大火,不是解放軍幫助我們救火,我們全部完了啦!”
“濟南第二團”在城墻西南角突破口集結
著名的“濟南第二團(華野十三縱三十七師一〇九團)”,就是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模范。
他們在激烈的戰斗中,愛護群眾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三連三排在戰斗中,要爆破一座地堡,他們設法先把地堡旁老百姓房子里的東西搬出來,然后才進行爆破。排長溫中和與群眾同時負傷,他把繃帶撕開,先替老百姓包扎傷口。五連住在城內的一家醫院,每間房里都放有梨,戰士們自覺遵守紀律,始終沒有人去動過一個梨。工兵連在一家老百姓家里捆扎炸藥包,天黑,防空襲又不能點燈,有個同志不小心把這家老百姓的玻璃鏡撞掉了一角。當時主人不在,他們自覺地留下賠償費,并且還寫了道歉信。有個補充到部隊不久的解放戰士,買了老百姓一包香煙沒有給錢,排長知道后,立即對這個戰土進行了教育,并親自帶著他去補付煙錢,陪禮道歉。
濟南戰役中的我軍指戰員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解放軍的嚴明紀律,讓濟南市民真正認識到什么才是“人民軍隊”與“人民子弟兵”,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很多群眾主動給部隊指引道路、送彈藥、運傷員,用各種行動來支援我們作戰。
城里的群眾如此,城外來自山東各地的支前大軍的群眾,也和支援其他任何一次大規模戰役一樣,又一次表現了其偉大雄壯的驚人場面。整個山東解放區,東至海邊,西及運河,北連滄州市郊,南抵隴海鐵路——這塊擁有三千八百萬人民的土地上,男女老少都洋溢著喜悅,奔走相告:
“咱解放軍要打濟南,這回可要拔掉王耀武的老巢啦!”
解放濟南,成為解放區人民自己動員自己的行動口號,到處都能看到群眾在自動進行準備工作:正在秋收秋種的農民,以加倍的速度,搶種搶收;青壯年閑下來,顧不得吃飯休息,都在修理擔架和小車,準備工具,等待號令出動;婦女兒童和老人,碾磨糧食,攤煎餅,給咱隊伍上準備軍糧;在解放軍進軍濟南的必經沿途,村村戶戶都在忙著打掃院地,準備鋪草,洗刷鍋缸燒茶水,張貼標語歡途和接待出征的解放大軍。
濟南戰役中,支前群眾的獨輪車
黨中央一聲令下,山東人民的支前大軍就迅速組織起來,行動起來,開赴前線。整個濟南戰役期間,全省共出動支前民工五十萬,參加常備支前的小車一萬八千輛,擔架一萬四千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解放軍需要什么,即供應什么,解放軍打到哪里,就供應到哪里。
除了糧食,各地還為解放軍供應了大量副食品。以魯中南地區為例,他們從沿海及內地采購食用油27.5萬斤,鹽120萬斤,咸菜6.5萬斤,咸魚0.9萬斤,蝦皮1.2萬斤,細粉0.2萬斤,大蒜1萬斤,及時供應了軍用。
老解放區來的支前群眾,執行支前任務之余,還幫助新解放區的群眾進行生產,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追剿土匪,消滅殘敵,模范執行黨的城市紀律,秋毫無犯,點滴交公,“不要壞了共產黨和解放軍的名譽”是不少支前群眾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支前大軍成為人民解放軍之外,不穿軍裝的工作隊、宣傳隊、戰斗隊。
優秀支前民工火線入黨
支前群眾為什么這樣支持共產黨、解放軍?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就是土改!
1947年7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提出: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9月10日,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所做軍事報告中,更是進一步闡釋:
“現在我們的土地法,是在自衛戰爭、土地改革的新形勢下提出的。這新形勢,即是戰爭打到哪里去,土改也要搞到哪里去,因此這個土地法不僅是解放區農民翻身的武器,而且是蔣管區人民翻身的武器。它好像一支火把,交給了解放軍、游擊隊,再交給了那里的人民。火把要在全國燃燒起來,蔣家王朝將要在這火把下被燒掉。”
濟南市郊農民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反之,國民黨在此前,怎么帶著“還鄉團”,在解放區對人民群眾犯下了怎樣的罪行,各種反攻倒算,人民群眾是很清楚的。誰為人民群眾謀取實實在在的利益,誰捍衛了人民利益,誰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人民群眾一目了然。
歷史證明誰是人民的軍隊,誰代表人民的利益,誰站在人民一起,誰就立于不敗之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1944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他審閱和修改過的《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中強調:
“政治工作是我們軍隊的生命線,無此則不是真正的革命軍隊。”
油畫《三灣改編》,1977年,許寶中、李澤浩 繪
做好政治工作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以著名的“濟南第一團”,即第一個把山東全省人民贈送的“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紅旗,插上了濟南城頭的九縱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
在突破城垣的關鍵戰斗中,全縱最有名的“常勝連”七連,三次突擊未成。打得班不成班,排不成排,連隊傷亡過半。城墻依舊聳立,黨和首長的期望,還有全連同志的決心會不會落空,幾十個同志的鮮血就白流了,“常勝連”的榮譽就這樣毀于一旦……
連長蕭錫謙、指導員彭超,心急如焚。這時候突然聽到戰壕里,有人叫他們:“老蕭、老彭!”
“濟南第一團”
原來是團政治處主任王濟生上來了,王濟生同志是老政工,擔任過指導員、教導員,抗戰初期參加革命,大風大浪經歷多了,最了解基層指戰員此時的最急最需最憂最盼。
看到王主任,多少年后,彭指導員還記得那刻的心情:
“在這樣的火口上,見到了首長,見到了政治機關的負責人,就像受人欺負的孩子見了親娘一樣,頓時覺得有了依靠,心里熱烘烘的。”
看到兩位連隊主官,王主任沒有絲毫的責備,靜靜地聽完匯報,親切地安慰道:
“沉著一點,同志!共產黨員的骨頭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是硬的。不必難過,不要灰心。你們已經炸開了缺口,又獲得了經驗。一次不成,再來一次!黨委和首長相信你們能夠完成任務,已經決定:不換第二突擊連,還是由你們繼續突!”
“濟南第一團”如今仍在解放軍序列中
一語暖三冬,話是開心鎖,聽完這番話,蕭連長、彭指導員熱淚盈眶,都為黨的信任感到萬分激動。王主任趕緊攔住他們,說我們研究一下下一步行動,順便召開軍事民主會,讓基層的黨員干部暢所欲言,研究失利原因,提出應對之策,以利再戰。
在王主任鼓勵下,七連迅速調整了組織,指定了各級干部代理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新的作戰方案也產生出來了,幾位負傷的同志更躍躍欲試。
隨后,王主任和彭指導員,看望和問候了全連干部和戰士。在靠近護城河東南一座院子里,七連召集全連各戰斗組的骨干,舉行授旗儀式。王主任把一面寫有“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金字紅旗授予七連,他說:
“同志們,我是代表團黨委給七連送旗來的。這面紅旗是山東3800萬人民授給九縱隊的,縱隊黨委又把它授予擔負主攻內城任務的連隊,這表示上級對我們七十三團和英雄連的信任。我相信,七連的英雄們,共產黨員同志們一定能把這面旗子插到城頭上!”
“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紅旗(來自美篇知了的專欄)
那時候的共產黨員,奉獻犧牲是他們的唯一“特權”。不少七連式的黨支部都有規定:凡是沖鋒陷陣的突擊任務,優先安排給共產黨員。山東部隊抗戰以來就有這樣的好傳統,一度每次戰斗中,共產黨員的犧牲率能達到30~50%。
所以彭超同志也非常硬氣地表態:
“我代表七連同志接下這面旗幟,同時也表示一下自己的決心。雖然我剛下到七連,戰斗經驗不如同志們多,但不管戰斗中發生什么情況,我一定與同志們在一起。只要能動彈,爬也要爬上突破口,保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登城之后,敵人拼命反撲,“還鄉團”為骨干的“敢死連”與我們的“常勝連”,廝殺在一起,也是拼死不退。
濟南戰役中的我軍指戰員
七連的黨員干部前仆后繼,彭指導員導員拖著一條在攻城時就受傷了的腿,高喊:
“同志們!沒有子彈用刺刀!沒有手榴彈用石頭!共產黨員的鮮血寧肯流在城上,絕不后退一步!我們的后繼部隊就要上來了!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經過反復拼殺,七連終于牢牢地占領了濟南城東南角的制高點,為兄弟部隊打開了缺口。沖上來的兄弟連隊跳下城墻,直撲省政府。七連的同志也不甘落后,彭指導員一邊爬著,給同志們拾取彈藥,一邊做鼓動工作:
“同志們!我們要組織好,準備好,打到省政府去,活捉王耀武!”
我軍攻占濟南二綏區司令部
七連的同志都是英雄漢,共產黨員、機槍手王會的衣服、鞋子都燒爛了,可面對敵人留下成堆的衣服、鞋子,他連看都不看一眼。還有不少干部戰士,在敵人炮轟民房,引起熊熊大火時,奮不顧身沖進火海,搶救群眾和人民的財產時負了傷。
王主任聽了匯報后,立即叫政治處王干事印了團報,表揚七連同志們遵章守紀的模范事跡,并號召全團干部戰士堅決執行好城市政策,不拿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保護好人民財產,做到軍政全勝!
一路跟隨王主任上前線的王干事,在寫完文章,印好團報,分發全團各連隊途中,當他最后去三營七連的時候,遭到了國民黨軍的炮火襲擊,像許多同志一樣,為濟南解放,英勇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坐著繳獲國民黨軍的美式大卡車的“濟南第一團”部分指戰員
王干事姓甚名誰,家鄉何處,王主任沒提,我手頭的資料有限,也沒有查到。
這樣的無名英烈,雖經幾十年各方努力尋找,截止2023年,還有619位。從1950年至1964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先后將1491名散葬烈士遷入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其中有722名烈士未留下姓名。大量的無名烈士,墓碑上無名無姓,家在何方也無人知曉……
中秋節是萬家團圓之夜,然而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華野指戰員殲敵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戰后統計,攻城部隊傷亡兩萬多人,其中犧牲烈士5101人。
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里的革命烈士紀念塔
又:實在不好意思,本周的這篇,難產到了今天,索性從內蒙古出差回家后,連續開夜車,熬出來半篇紀念文章,配好圖先發出來,既作為對英烈的緬懷,也應了中秋節的景,同時也是交作業。畢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這個最沒有捅蘸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自媒體個體戶,實在不能一周沒收入,而文章打賞是我唯一靠譜的固定收入,一周不寫,一周就完全沒有任何收入,所以寫的好壞,有人有人去看去轉,我都得寫出來,否則就得挨餓!
中秋節是團圓節,中國人對其重視程度僅低于春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不為人知,甚至無名無姓的英烈,其實本應該是全體中國人民的親人,希望大家能夠看過這篇文章后,能多少心有所動,也不枉我的熬夜,更不枉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濟南戰役犧牲烈士英名碑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