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岡田英弘有一個謬論,就是“古代漢人早已滅亡,和現在中國人毫無關系”。
日本人的“學術”,往往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說白了,都是認知戰。
岡田英弘這套說法一點不新鮮,日本利用民族問題對中國打了近兩百年的認知戰了,一方面,日本人宣傳“滿蒙非中國論”,煽動滿洲和蒙古獨立;另一方面,日本又宣傳“崖山之后無中國”,鼓動漢人否定元清歷史,只要“漢地十八省”。
當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日本間諜甚至到處發布通告,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甚至就連辛亥革命,也有日本勢力的插手。
實際上,他們既不關心漢族,也不關心滿族、蒙古族,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挑唆民族仇恨,乘火打劫,肢解中國。
他們對中國民族史下手很早,在清末就開始了,日本近代有個“東洋史學派”,創始人叫做那珂通世。
他的嫡傳弟子桑原騭藏1898 年發行的《中等東洋史》里,把“中華帝國全圖”分成“中國本部”、青海、西藏、新疆、蒙古、滿洲幾個模塊。
“東洋史學”的學者中還有京都帝大的教授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有個著名的“東洋文化中心轉移論”。他認為中國在“宋元交替”、“明清交替”之際已然喪失了中華文明的法統,滿蒙作為一個“外來政權”,令中國本部“腥膻不堪”,而日本隨著明治維新,已然在東亞地區取得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實現了“中華文明中心的轉移”,日本理所當然可以取代中國的東亞領導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崖山之后無華夏”、“中華正統在日本”謬論的起源。
武昌起義的同一年 11 月,內藤湖南寫出《中國時局的發展》——他在文中講“中國不會分裂為南北朝”,可他說的“中國”指的是傳統講的“漢地十八省”,像新疆、西藏、內外蒙古這些邊疆省份,全部被“非中國化”。這是他對當時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出的“藥方”——放棄邊疆,解散國防,接受外國管理。
內藤湖南覺得,“漢人老是對自家的文明和本事太過自信”,“既然驅除韃虜了,就應該放棄韃虜之地,守住漢人基本盤就行了”……這套理論一開始確實吸引了不少辛亥革命的革命黨,他們都是樸素的民族主義者,所以真的差點被忽悠了,信奉“棄地論",打出“鐵血十八星”旗,只要“漢地十八省”。
大家要知道,古早的“蒙獨”、“滿獨”和“皇漢”,其實都同出一源,都是日本人洗腦洗出來的,訴求雖然不同,目標卻是一致,都要中國分裂。
日本“黑龍會”核心成員內田良剛就指出:“吾人不惜性命援助孫革命,在于其與日本利益一致”、“(辛亥革命)目的在于驅逐滿人,建設漢人之中國,而后日中提攜……收滿洲、西伯利亞為我所有,奠定大陸經營之基礎”。
幸虧當年的主流革命黨還算清醒,沒有被忽悠瘸了,最終打出來“五族共和”的旗號。
感謝當年的“保皇黨”梁啟超先生,他據理力爭,并且首次提出來“中華民族”概念,孫先生后來接受了梁啟超的意見,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的《臨時大總統宣言》中寫道:“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滿、漢、藏、蒙、回為一國,如合滿、漢、藏、蒙、回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內藤湖南沒有忽悠到多少中國人,卻把日本人忽悠得神魂出竅,越來越多的日本學者真的相信了他的理論,“已經把滿洲、蒙古、回疆、西藏、朝鮮這些地方當成自己國家的了。”……這也是日后日本人不斷在滿、蒙制造問題的根源。
上世紀二十年代,“滿蒙一體論”在日本就是顯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作為日本侵華基本戰略方針的“大陸政策”。而在日本侵華后,除了在東北地區扶持清末帝溥儀搞了個偽“滿洲國”,還在內蒙古地區扶持徳穆楚克棟魯普親王也就是德王搞了一個偽蒙自治政府……日本戰敗之后,日本學界對東三省和內蒙古依然念念不忘,甚至還有公開的“日本蒙古協會”這種“學術單位”存在。
對于煽動民族矛盾、分裂中國的幻夢,他們從未死心。
1999年5月,擁有日本血統的巖里政男在卸任“總統”前一年出版《臺灣的主張》一書,提出了“中國七塊論”。巖里政男寫道: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的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
今天,配合日本這套認知戰理論的人還真不少,某大導演也曾搞過“游牧計劃”,甚至還放出了“元朝之前無漢族”之類的暴論。
岡田英弘本人也是“東洋史學派”的傳人,自然會不遺余力鼓吹“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他也極力營銷“滿蒙非中國論”,2008年蒙古國政府還授予岡田英弘北極星勛章,以表彰他對蒙古學的貢獻……
不過沒什么卵用……因為分子生物學打了這幫偽裝成學者的軍國主義老登的臉,今天的中國,漢族中的Y染色體SNP類型O總量達到75%以上,漢民族不但存在,依然是中華民族的核心主體。
更打他們臉的是——根據現代最新的人類學研究和DNA技術測定,成吉思汗乞顏部祖先和后代合贊汗的墓葬里直接提取的DNA是O2,且疑似攜帶劉邦基因(伊朗、德國科學家考證)......按照這個推論,成吉思汗都有可能是漢人,現代研究證明,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胡人大多數本就和漢人同同出自一脈,只是在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很多草原游牧民族,都有可能是“漢人胡化”......
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相貌魁偉,和他身邊的草原兄弟大不相同,這是不是說明“漢人”的優秀基因在哪里都是黑夜中的螢火蟲,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那么我們就可以開開腦洞了。
所謂“黃金家族”的傳說,指的是阿蘭老祖母和“金甲天神”生下的三個兒子。中國古代穿“金甲”的部隊,大概就是穿“明光甲”的唐軍了……而唐軍,在唐朝自稱“漢兵”,有詩云:“漢兵出頓金微,照日明光鐵衣”。
史料記載蒙古可能是來自于室韋或者東胡,在唐朝時期,大唐在室韋和東胡有“室韋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駐軍控制上百年,數萬唐軍在那邊生活,想必娶妻生子的也不少……或許其中就有幾個劉邦的后代。
其實不只是蒙古“黃金家族”。
歷史上匈奴、鮮卑的貴族,基本上都自稱炎黃子孫、軒轅后裔,沒有人自稱什么“胡人”。
就算是匈奴和鮮卑,也都是自稱“炎黃子孫”、“華夏一脈”的,鮮卑自稱是黃帝軒轅氏兒子昌意的后代,匈奴自稱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匈奴人劉淵,自稱是漢朝正統,匈奴人赫連勃勃的《統萬城銘》公然寫道:“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當經綸之會,鑿龍門面辟伊闕……”
其實可能真有一點道理,因為華夏這片土地上,可能本來就是一家人,農耕早于游牧,后來有些中原的華夏子民去了北方,自然而然形成了游牧部落。
舉個例子:“完顏”的女真語拉丁文轉寫就是“wang giya”,寫成漢字就是“王家”,據考證其來自魏晉時期漢人北方大族“瑯琊王氏”。
我說為什么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稱呼首領都叫“大汗”、“可汗”呢?原來就是“漢”的意思啊!
有漢人胡化,自然就有胡人漢化。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否則你怎么解釋——少數民族政權那么容易“全民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幾乎所有鮮卑人都成了“精神漢人”,會寫詩會作賦,西魏宇文一族,也都是漢學大家,金國貴族幾乎個個擅長詩書,元朝脫脫還是史學大家,清朝就更不用提了,皇帝個個會寫詩,八旗子弟個個會唱戲……學習漢文化比漢人還積極,這說明什么?
說明“血脈覺醒”,“認祖歸宗”,天生就是一家人啊!
所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句話是有根據的。
最后,哪有什么大核民族,整個三島都是朝鮮人的后裔,哪有什么“日本”,那叫“東朝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