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那個山高/路又長/林縣人推起小車/不停地唱/推著那小推車呀/從春天推到秋天/推著那小推車呀/從山下推到山上/推出來盤山/一條紅呀么紅旗渠/渠里邊/嘩啦啦/嘩啦啦/嘩啦啦啦/流的都是希望/流的都是希望……
這首《推車歌》,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家喻戶曉。
當年修建紅旗渠,缺少大型運輸裝備,林縣人民靠著最普通的小推車來運送物資。這些小推車在運輸物資時,是一大幫的人排成一條長隊,一個接著一個,等到休息的時候,在隊伍最后的那個人,一定要推著車走到前邊才肯停下來休息,就是為了不居人后。不服輸、不認命是林縣人個性的生動寫照。
正是這樣一群人,歷十年之功,靠著一錘一釬一雙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建成了總長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
“沒有紅旗渠,我們現在連糠也吃不起。”曾在紅旗渠工地上擔任婦女連長的岳保連,是林州市姚村鎮下陶村人,回憶起那段難忘的修渠歲月時動情地說道。1960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3月命名為紅旗渠)正式動工。黎明時分,3.7萬名民工從15個公社的山莊窩鋪出發,頂著早春的寒風,踏著冰霜,推著大小車輛,扛著工具,背著行李,帶著糧食,拿著炊具,浩浩蕩蕩奔赴修渠工地。當時已有兩個月身孕的岳保連便是其中一員,她所在的姚村公社承擔打通王家莊隧洞的艱巨任務。
王家莊村位于山西省平順縣,距離紅旗渠渠源——侯壁斷十多公里,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必經之地。這個村子位于山坡之上,總干渠必須從村下鑿隧洞而過。對此,當地干部和群眾都有顧慮:村子下面修一座大渠,渠水晝夜不息流淌,如果渠水外滲,發生土崖滑坡怎么辦?而且開山鑿洞需要放炮,損害耕地和房屋又該怎么辦呢?
當地干部群眾的顧慮是正常的,附近曾發生過因洪水導致滑坡而使幾十座院子滑入漳河的事件。為打消這些顧慮,林縣派專人同當地干部到周圍山上實地調研,經過多次協商研究,最后達成一致,即開挖隧洞遇到石層時放小炮而非大炮,同時采取高標準襯砌防滲措施,采用料石壘砌券頂,混凝土鋪底。最大程度上避免渠道滲水現象發生,保護當地群眾的耕地和房屋安全。
其實紅旗渠工程從修建伊始就充分體現出林縣和平順縣、河南省和山西省之間深厚的革命情誼,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959年8月,林縣提出引漳入林設想;1960年1月27日(臘月二十九),河南省委向山西省委發函,請求解決林縣引漳入林一事;2月1日(正月初五),山西省委召開會議研究,同意林縣從平順縣侯壁斷下引水,并于第二天通知河南省委;2月10日晚,《引漳入林動員令》通過廣播傳達到林縣大小村落。第二天,工程正式動工。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林縣主要領導十分注重搞好和水源地平順縣的關系,反復強調要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愛護田苗,并給當地修路、留出水口。紅旗渠在山西境內給經過的13個村莊都留下了出水口,可以澆灌山西約3000畝土地,還有村莊利用紅旗渠水的落差建起了小水電站。
岳保連說:“我一開始到工地上,幾乎每天都在王家莊隧洞里,從東往西鑿洞。在王家莊修隧洞時經常可以碰到吳祖太,我也跟他說過很多話。”
吳祖太當時擔任總指揮部工程技術股副股長。吳祖太,生于1933年,河南原陽人。新中國成立后考入河南省黃河水利專科學院,畢業后分配到新鄉專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調到林縣水利局。吳祖太來到林縣的第二天,就到了南谷洞水庫工地上。雖然年紀很輕,但是吳祖太有著敢想敢干的雄心壯志。南谷洞水庫(位于林州市石板巖鎮北部,1958—1960年修建)、弓上水庫(位于林州市合澗鎮西部,1958—1960年修建)都是他親手設計出來的,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飲用水源等功能。
小推車
1959年10月,吳祖太開始參與紅旗渠工程選線設計工作。他與其他技術人員一起,不畏坡陡路滑、爬山越嶺、實地勘測,經常干糧就著雪吃。在充分掌握地形地質等資料的基礎上,經過設計團隊晝夜攻關,解決了渠首溢流壩、青年洞、白家莊空心壩等設計難題,完成了《林縣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這一設計藍圖。
作為外鄉人,在幾乎全是林縣人的紅旗渠工地上格外矚目,加上吳祖太有文化、懂技術,個子高、為人和善,見人都會主動打招呼:“吃飯了嗎?”因此常常成為民工們關注的焦點。岳保連也不例外。呆實,在林州話里表示一個人實在、真誠,也是岳保連對吳祖太最深刻的印象。在交談中,她了解到吳祖太與她同歲,媳婦因意外去世了。他在工地上每天都穿著的老棉鞋,是村里好手藝的人專門為他做的,非常保暖,卻不時尚。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頭兒穿的,很多年輕小伙子都不愿意穿。吳祖太不計較這些,每天都穿著手工做的老棉鞋,在工地上奔波,恨不能生出三頭六臂來。
吳祖太
吳祖太在工地上工作十分忙碌。他既要根據實際地形繪制每項工程設計圖紙,還要考慮每個工段施工安全。1960年3月,他在例行檢查中發現,施工中的王家莊隧洞有幾個地方出現了裂縫。他立即向修渠民工們了解情況,和民工們一起研究解決辦法。最終將原設計的“單孔洞”改為“雙孔洞”,縮小洞頂跨度和斷面,確保隧洞更加堅固。
在那個知識相對匱乏的年代,水利專業出身的吳祖太,受到修渠民工們打心眼兒里的佩服和尊重。負責做飯的司務長總會將第一碗飯打給吳祖太,以這種樸素的行為來表達林縣人民對他的感激。1960年3月28日,下午6點下工號吹響。當司務長照例把第一碗飯打好,準備遞給吳祖太時,一個民工氣喘吁吁跑過來,說王家莊隧洞洞頂出現了裂縫,掉土嚴重。得知這一情況,吳祖太當即便要跟著去隧洞實地察看。司務長攔住了他,端著飯對他說,先吃了飯再去吧,吃飯耽誤不了多久。
吳祖太滿腦子都是隧洞的裂縫,哪里還有心思吃得下飯。婉拒了司務長的好意后,和擔任姚村公社衛生院院長、負責姚村公社分指揮部安全工作的李茂德一起,趕往隧洞內察看險情。在外等待的民工們聽見轟隆一聲,隧洞南邊塌下一批土石,頓時洞口塵土飛起,大家不約而同大喊:出事啦!民工們立即沖進去刨起土石來。大約過了15分鐘,終于看見了兩人身體,緊急趕來的醫務人員對他們進行了人工呼吸,注射了強心針。萬分遺憾的是,兩人最終因搶救無效而犧牲。
這是紅旗渠工地上的重大傷亡事故,27歲的吳祖太和46歲的李茂德舍身太行。要奮斗,就會有犧牲。“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偉大的,是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全縣50多萬人民,為了全人類而死的。他們在工作中一貫是踏踏實實,不畏艱難困苦,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第二天舉行的追悼會上,紅旗渠總指揮周紹先沉痛地說。參加追悼會的河順、姚村、澤下三個分指揮部的代表們,手執花圈,面容嚴肅。滿山遍野鴉雀無聲,只有那滔滔不絕的漳河水,依然如故發出了更響亮的嘩嘩流水聲,它好像也在為烈士們悲鳴。
吳祖太曾說:不把山區建設好不走。1960年的林縣,仍有百姓趕八里地遠道吃水、四五里地擔水點種棉花。人們一挑起擔子就想起建設中的紅旗渠,時刻盼望著渠水流過自家門前、流進莊稼地里。吳祖太正是因為對林縣人民缺水盼水之情感同身受,把林縣當成了他自己的家,毅然放棄了去條件更好的地方工作。
“走的林蔭路,兩邊賽花樓。走路不小心,蘋果碰著頭。”這是吳祖太在工地上教給民工們的順口溜,描繪了紅旗渠建成后的美好生活。60多年后的今天,岳保連仍然能夠完整地說出這一順口溜。作為事故現場的見證者,每每提起,老人都滿眼含淚。吳祖太在工地上經常跟她們說:等渠修好之后你們都會有后福,這是為孩子們造福的事,只要有了水,莊稼就有收成,就能吃飽肚子。
樸實的話語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催人奮進。修渠民工們積極學習吳祖太、李茂徳的革命精神,化悲痛為力量,前仆后繼,投入戰斗。為了安全,人們把王家莊隧洞起名為“王家莊安全洞”,發誓不打通安全洞,絕不收兵。3個多月后,一條長243米、每孔跨徑2.5米、腿高3.25米、起拱1.25米的穿村隧洞——王家莊安全洞順利竣工。
修建中的王家莊安全洞
1966年1月11日,吳祖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吳祖太入選“理想照耀中國”英模人物展播,被贊為“為我國渠道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紅旗渠“最美奮斗者”。
今天,走過王家莊安全洞,我們會發現洞旁蒼松翠柏環抱中,有一尊塑像,這尊塑像便是人們為紀念吳祖太而立的。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除了吳祖太,還有“如果紅旗渠修成了,引不來水,我將會成為千古罪人,我只能從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跳下去,向人民謝罪”的縣委書記楊貴、“閻王殿里報了名”的除險隊隊長任羊成、舍己救人以致終身落下腿疾的李改云,以及用英烈名字命名的“劉胡蘭突擊隊”“孫占元突擊隊”等等。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憑借讓林縣人民不再缺水的樸實又偉大的堅定信念,為紅旗渠建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們遇見的不是最好的時代,但那個時代有幸遇見了他們。林縣人民以氣壯山河的豪邁情懷、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和敢于勝利的拼搏勇氣,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紅旗渠既是紀念碑,也是豐碑,記載著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而今,全長1500千米的紅旗渠,蜿蜒在太行山腰。渠水靜靜流淌,無聲訴說著那些歷久彌新的過往。太行山巍然聳立,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奮斗與犧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