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參加紐約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辦的研討會時透露,美國對烏克蘭軍援中的絕大部分并沒有去到烏克蘭,而是留在了美國,“振興了本國的軍事工業基礎”。
根據布林肯描述,自2022年烏克蘭局勢升級以來,美國在烏克蘭“投入了約1000億美元的資金”,不過這些資金“絕大部分流向了美國的國防工業基地和制造業”。
先看看美國到底通過“援助烏克蘭”項目撥了多少款。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記錄顯示較大的撥款法案一共有五次,共計1750億美元,其中四次集中在2022年,一次發生在2024年4月。要知道,每一次這類法案的通過都必然占據當天的新聞頭條,媒體花哨的用詞會讓人覺得美國立刻用飛機將這些資金運到烏克蘭上方大肆撒錢。
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
這1750億“援助”中,有690億和烏克蘭一點關系都沒有。這部分資金只是用于援助美國自己的活動,非常類似于大部分人即將在公司年會中喜獲的“陽光普照獎”,基本各個部門都會分到一點,包括移民署、難民援助署、能源部門、打擊“虛假信息”部門等等。比如,美國國務院一直在運營一個“對外軍事融資”項目,它的重點從來不是烏克蘭,而是服務于美國的外交政策,主要作用是貸款給外國政府或組織,資助他們購買美國武器。這個和烏克蘭八竿子打不著的項目,自2022年以來已經從美國國會獲得了約63億美元的“烏克蘭專項撥款”。
剩下的1060億美元就是布林肯提到的“援烏資金”,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美國企業研究所今年春季連著發了兩份報告分析,其中都顯示這些錢至少有70%被留在美國。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些錢是怎么“乾坤大挪移”的。
根據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九月發布的報告,這1060億撥款中28億用于人道援助,334億用于“預算支持”以維持烏克蘭政府的運營,剩下的698億才是用于澤連斯基心心念念的武器裝備,而這698億的“武器設備專用款”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撥付。
一種方式是“總統削減權利”,也就是允許美國總統使用現有裝備庫的武器庫存直接援助烏克蘭,這種援助使用的是現貨,所以相對效率較高。
根據美國白宮12月12日發布的總統公告,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已55次利用“總統削減權力”向烏克蘭直接提供軍事援助,總金額超過240億美元。
一句話厘清,與其說是美國給烏克蘭武器還不如說是烏克蘭幫美國清庫存。這些武器很多已經在裝備庫里沉睡了10年之久,這超過240億美元的陳舊武器被“援助”給了烏克蘭,裝備庫就此“清空待補”。隨后,美國政府又撥款超過200億美元,用來向美國的軍工企業“下單”,購買最新的裝備武器補充裝備庫。好嘛,一來一去,最賺的還是軍工企業,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政府訂單。
另一種方式是USAI,也就是“烏克蘭援助計劃”,在這種機制下,一旦美國國會批準,烏克蘭政府可以“按照需求”直接與美國軍工企業簽訂武器采購合同,購買所需武器裝備。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美國軍工企業的制造產能根本不能滿足烏克蘭的戰場需求,隨之而來的也不過是“左手換右手”的游戲。
比如,現在在俄烏戰場上,155毫米榴彈炮彈是最需要的炮彈之一。這種榴彈炮可以打擊24至32公里以外的目標,在地面戰斗推進中尤為重要,烏克蘭戰時監督委員會成員奧列克桑德拉表示,現在烏克蘭對155毫米榴彈炮每天需求量是7000至9000發。
客觀上,當前美國的軍工制造實力是無法支持這種需求的。隨即,美國國防部與軍工企業的“雙簧戲”就開始了。
美國國防部根據現在烏克蘭戰場的需求,把155毫米榴彈炮的生產目標訂成到2025年年初每月7萬至8萬發,而俄烏沖突前這種榴彈炮的生產能力不過1.4萬發,軍工企業大喊“沒產能”,國防部立刻從“對烏軍援”中撥了數十億美元,用來補貼“擴張企業規模”。
2024年5月,在政府的巨額補貼下,美國軍工企業通用動力一座價值5.76億美元的工廠開業了,這家新公司專門生產155毫米榴彈炮需要的金屬配件。“巧合”的是,9月份,通用動力就和其他兩家軍工企業一起拿到了政府價值9.61億美元的采購合同。
同樣,另一家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是援烏武器中的大頭,其產量也在國防部的補貼下,從每年60套飆升至96套。
說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布林肯所言非虛,絕大部分援助烏克蘭的資金確實都留在了美國。
那么“援烏資金”到底喂肥了誰?當然是美國軍工企業。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這“美國軍工四巨頭”股價均暴增,市值增長全部超過150億美元。
綜上,俄烏沖突的受害者很多,受益者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軍工復合體”,這個由軍方、軍火制造商、政府、科研機構、智庫、媒體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才是一切的推動者,他們早就洞悉戰爭和沖突才是美國真正的“財富密碼”。
12月初,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顯示2023年全球100家最大的軍火商名單中,有41家美國軍工企業上榜,他們的銷售額達到3170億美元,占全球100大武器制造商2023年總收入的一半,俄烏沖突是主要推手之一。
其實,澤連斯基也是心知肚明的。今年3月28日,他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采訪時坦言,美國援助的資金“至少超過75%都留在了美國”,“彈藥被運到烏克蘭,但生產是在美國進行,錢留在了美國,稅收也留在了美國”,烏克蘭拿到的只有“貸款”而已,需要用烏克蘭“豐富的礦產”作為交換。
所以,“援烏資金”烏克蘭就別做夢了,它們大部分留在了美國,美國軍工復合體由此賺得缽滿盆滿,而被軍工復合體綁架的美國,怎么看都是一輛被金錢腐蝕的霸權戰車,只給世界帶來了動蕩和危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