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墨看不下去了,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直到今天都宣稱,美國沒有經濟危機,只是“軟著陸”。造假的經濟數據你吹一吹也就算了,但這次已經掩蓋不住的銀行信貸數據可是要把你臉都打腫了。
4月26日,美國監管機構關閉了美國共和第一銀行,這是今年第一家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承包的銀行破產。這意味著破產之火,最終燒到了核心資產。美國聯邦儲蓄保險,一旦被證實并不能給銀行破產兜底,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是美國難以承受的。
自硅谷銀行之后,美國銀行爆雷已經完全變成了家常便飯,每90天倒一波。數十家看似穩健的美國銀行,或破產,或業績爆雷,或被監管機構接管,或被更大的銀行收購……而后收購方又被拖下水,抱薪救火,周而復始。
只紐約社區銀行一家,去年四季度的實際虧損就達到了2.5億美元,潛在的損失撥備達到了5.5億美元。以此推算,美國上百家受影響的銀行,直接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而被資本家隱藏起來的、潛在的損失,恐怕在千億規模。
美國商業銀行信貸與經濟危機史
按照美國慣例,銀行爆雷向來都是經濟危機的前兆。而今天美國信貸的收縮力度,是“次貸危機”級別的。
進退兩難的金融監管
美國金融不受管束,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病不在皮膚,在骨髓。
病到什么程度呢?全球各國都接受的銀行監管框架,而美國為了保障大資本家的利益,直到今天仍然在走立法程序,持續扯皮。
在“70年代大滯漲”時期,為了加強金融穩定性,減少銀行業破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多國央行共同倡議,建立一個國際金融監管共同體,這就是著名的“巴塞爾委員會”。
在千禧年之前,巴塞爾委員會在互聯網和新興銀行發展的背景下,開始了巴塞爾協議III的修改。經過大量討論和反復論證,全球學者終于推出了新協議,并且沾沾自喜地覺得,金融監管的大廈已經建成。
然后,美國人來了,次貸危機來了。美國金融業表示,你們那些嚴格監管都是小兒科,看我們給你們來個大的。
這時候學者們才發現,他們的構思的制度再嚴密,也無法動搖美國資本家毫無底線、堅決鉆監管空子的貪心。協議雖好,它們不執行,你有什么轍?
不得已,巴塞爾委員會在次貸危機之后,開啟了巴塞爾協議III的升級工作,試圖彌補美國人給全球造成的損失,強化金融監管機構的位置,終于,在2022年推出了“巴塞爾協議III-最終版”。甚至為了驗證協議,亞太地區重點市場率先實施“巴三”。
這一回,美國該履行協議了吧?次貸危機你造成的,金融監管你放任的,各國都開始執行的風險管控,你好意思不履行么?美國還真好意思!
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甚至簽署了《放松金融監管法案》,降低美聯儲對銀行監管的要求,減少對重要銀行監管力度。原本針對500億資產規模以上的銀行就要進行嚴格監管,法案出臺后,僅針對2500億資產規模以上的銀行才進行嚴監管。
這意味著數十家規模在500億至2500億之間、原本應當被嚴監管的銀行,不需要參加美聯儲一年一度的壓力測試——而本輪爆雷中,很多類似于紐約社區銀行這樣的地區性銀行,恰恰就是應監管、未監管的,美聯儲甚至在這樣的銀行破產之前,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原本需要第三方評級機構參與的信貸審核和債券評級,只需要銀行內部評級即可發放貸款和購買債券。開什么玩笑,監守自盜?
美國的大量銀行是松散的個體,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有造假的動機。此外,該法案還有一系列要求,基本是給銀行家減負、讓勞苦大眾受損的。這不只是銀行家之間的共識,它就是美聯儲、美國財政部等美國國家層面扶持銀行的共識。
美國推出的金融規定
最終,飲鴆止渴,竭澤而漁。
直到今天,美國當局仍然不肯采用較為先進的巴塞爾協議III最終版框架,亡羊而不補牢,它源自資本主義的貪婪,但卻不止于此。
同時,疫情作為加速器,推動和放大了美國這種制度性缺陷。FDIC 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商業銀行體系自22年三季度就已經出現較明顯的賬面虧損。
這些銀行并非個例。為什么銀行虧損?因為美國實體經濟回報率不足。為什么實體經濟回報率不足?對于美國,疫情的影響根本不像美國人所說的那樣已經結束,它對經濟的“傷疤效應”是永久的。
正因為收益率不足,才必須鋌而走險,購買高收益、高風險的長期資產;而監管的缺位,放任了這種風險。最終,雪球越滾越大,將美國眾多銀行埋葬。
雪崩式的美國實體經濟
美國銀行爆雷的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的實體經濟撐不住了。老墨經常跟讀者們強調,美國金融霸權的底子,不僅僅是軍事霸權,它必須有一個經濟霸權作為支撐。但這個經濟霸權,爛掉了。
它對銀行的傳導路徑是,高通脹+實際上的高失業,拖垮了美國零售業,導致美國商業中心大量倒閉,而這些商業地產往往是美國地區性銀行的核心資產,而這,是2024年以來大量銀行爆雷的原因之一。
美國的零售業和商業地產有多困難?美國咨詢公司高緯物業報告聲稱,2023年,全美約有五分之一的寫字樓處于空置狀態,甚至連洛杉磯和休斯敦這樣的大城市,寫字樓的空置率都達到了25%。
而這些資產對于美國銀行業的壓力是空前的。到2025年年末,即將到期償還的美國商業地產貸款總量將超過1萬億美元;到2027年,這一數據將達到2.2萬億美元。
美國媒體彭博社研究說,商業中心的貸款大量是由美國中小銀行持有的,按照美國資產管理公司Marathon Asset Management的測算,這些資產的違約率可能達到10%以上。
你以為美國銀行的實際情況?反正沒到2025年償還期,我們就當它沒虧損;等后面還不上錢了再說。但實際情況比這個更要嚴峻,因為銀行業,是加杠桿的。
美國商業和地產的萎靡拖垮了銀行業,而銀行業作為金融系統的核心,它會進一步拖累更多金融公司。
全球最為知名的投資集團黑石集團,被很多人稱為“美國房東”,持有大量美國商業地產,比如希爾頓酒店、房屋之友等等。他們曾經大量購買各類地產,2022年美聯儲暴力加息期間,他們的地產就獲得了大量增值。
那么銀行爆雷對類似于黑石這樣的資產管理機構,有什么影響是什么呢?
一方面,銀行爆雷的一個來源,就是黑石,以及類似于他們的KKR、高盛資產管理部門等機構的過度擴張。2023年3月,黑石集團突然爆雷,價值5.62億美元的商業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發生違約,持有該證券的銀行紛紛記錄虧損。
對于這種事情,我們反而得說,美國的銀行業,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放松監管,大搞內部評級法,那憑什么其他金融機構就要受銀行業的剝削?要賺錢一起賺,要承擔風險一起承擔風險,這很合理。
另一方面,銀行爆雷之后,呼喚著監管趨嚴,信貸加強審核,但這會對類似黑石這樣的機構造成不利影響,會進一步拖實體經濟的后腿。
美國金融和實體經濟現如今已經陷入了惡性發展的死循環!
這也足以解釋美國監管部門為什么仍然不肯推出新的管理措施。因為銀行引向零售和商業中心的資金不足,那么實體經濟就發展不了,美國最后的經濟遮羞布——“美國經濟軟著陸”的泡沫就要被戳破了。
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背后,是美國既不敢加強監管、縮緊實體經濟資金供給,又不敢進一步放開監管,給銀行業注水,繼續造紙面經濟。
歷史的列車轟隆隆駛下山坡,山巔之國,世界第一經濟體,又當如何自處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