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告訴世界,因為北約東擴才有了烏克蘭戰爭。
然而現實卻是,烏克蘭戰爭看不見盡頭,北約又在大幅東擴了。去年芬蘭剛剛加入北約。今年輪到了瑞典。
2月26日,匈牙利國會通過投票表決(匈188票贊成、6票反對),正式批準瑞典加入北約的申請。這次表決對地球村局勢的影響至關重要。
在領土上,瑞典北歐大國,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甘肅或黑龍江;
在人口上,瑞典算典型的小國,只有1千萬人口,相當于中國普通的二線省會;
在經濟上,瑞典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GDP5千多億美金。
在地緣上;瑞典位于波羅的海西岸,和俄羅斯算是隔海相望,歷史上曾經是冤家。瑞典最著名的城市是)和斯德哥爾摩(每年評諾獎)。
瑞典和俄羅斯曾經是冤家,曾經也和解過,讓俄羅斯非常不爽。
按照游戲規則,北約吸納新成員,需要所有的成員批準。
由于西方散亂的政治制度,一個接一個的國家批準,正常情況下不知道要吵到猴年馬月。因為烏克蘭戰爭的影響,西方大部分國家很快同意了芬蘭和瑞典的入約申請(因為西方大部分都是小國,擔心沙俄帝國或蘇聯再現搞兼并,有了生存危機)。
眾所周知,北約有兩個刺頭,分別是土耳其(是北約成員不是歐盟成員,而且和俄羅斯也做生意,算是北約刺頭)和匈牙利(既是北約成員也是歐盟成員,因同情俄羅斯,時常在歐盟援助烏克蘭問題上唱反調)。它們是唯二對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有意見的國家。經過一番利益交換之后,離俄羅斯最近的芬蘭率先加入北約(芬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線有一千多公里)。輪到不那么緊要的瑞典,土耳其和匈牙利決定扯皮一番。
土耳其在獲得想要的籌碼(瑞典不再支持庫爾德人)之后,同意了瑞典入北約。埃蘇丹最近在地球村比較低調,就因為在瑞典加入北約問題上不再唱反調,和西方靠近了一步。過段時間風頭過了,再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和西方唱反調,刷刷存在感。
匈牙利是最后一個反對瑞典加入北約的國家。但匈牙利人微言輕,抗壓能力太弱。在西方各國輪番施壓(比如要修改“一致性原則”,比如歐盟凍結給匈牙利的撥款)之后,歐爾班以“匈牙利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在我們以東應該有一個位于俄羅斯和匈牙利之間的實體。因此,我們正在根據匈牙利的國家利益幫助烏克蘭。”為由,放瑞典加入北約。
瑞典加入北約,是對俄羅斯尊嚴的全面踐踏,會在地緣、政治和軍事層面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1、地緣層面影響,俄羅斯西部疆域,除了白俄與烏克蘭,都變成了北約成員國,波羅的海基本上成了北約的內湖。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影響力,只剩下芬蘭灣最里面的一段,還有波羅的海東南角那片飛地加里寧格勒。
大家看北約東擴,其實就是沿著波羅的海東擴。
1999年,北約吸納了捷克、波蘭、匈牙利,其實就是沿著波羅的海南岸擴張。
2003年,北約吸納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其實就是在波羅的海東南沿岸東擴。
2023年,北約吸納芬蘭,其實就是在波羅的海東北沿岸東擴。
2024年,北約吸納瑞典,完成了波羅的海西岸的東擴。
北約為啥要沿著波羅的海擴張?答曰: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的第二個龍興之地。
俄羅斯的第一個龍興之地是烏克蘭,東斯拉夫人的種族最初在烏克蘭一帶形成。后來俄羅斯帝國逐漸壯大,重心才向莫斯科一帶轉移。
為什么說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的第二個龍興之地?
傳統的沙俄帝國是一個只會占據領土的奴隸制帝國,并沒有任何工業文明帝國的特征。彼得大帝改革之后,沙俄帝國方才成為了列強。
彼得大帝改革的起點,正是占據了波羅的海沿岸,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開始。
之所以說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的第二個龍興之地,是因為俄羅斯的工業文明基因起源于波羅的海沿岸。
巔峰時期的沙俄帝國,占據了波羅的海一半。巔峰時期的蘇聯借助華約條約,也控制了大半波羅的海沿岸的領土。如今北約把波羅的海變成自己的內湖,對俄羅斯地緣戰略空間形成前所未有的擠壓,可以說直接把俄羅斯逼到了墻角。
北約的戰爭機器可以直接通過瑞典和芬蘭延伸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如果沒有烏克蘭戰爭,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俄羅斯絕對不會視而不見。
地緣博弈是政治和軍事博弈的基礎,所以地緣的影響必然會波及到政治和軍事層面。
2、政治層面影響,中立了很多年的瑞典,放棄中立國地位、加入北約,站在了俄羅斯的對立面;俄羅斯在西方遭到前所未有的孤立。
瑞典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歷史關系極其復雜。
首先從宗教層面來講,瑞典信奉天主教,俄羅斯信奉東正教,雙方自古就是死對頭。
其次從種族方面來講,瑞典是日耳曼人,俄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兩個種族之間經常打得天昏地暗。
在歷史上,瑞典曾經以海盜身份縱橫歐洲;直到11世紀(北宋時期)方才形成松散的國家,仍然不忘海盜的營生;中世紀曾經被丹麥征服過。
17世紀那會兒,瑞典曾經是波羅的海領域的霸主。隨著沙俄帝國的崛起,18世紀初,彼得大帝和瑞典打了一場漫長的戰爭(耗時21年),最終沙俄帝國成了波羅的海領域的霸主,并最終拉開了工業化序幕。
19世紀初(1808年至1809年),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爆發了芬蘭戰爭,原本屬于瑞典的芬蘭,被沙俄搶走了(沙俄解體那會兒又獨立了)。從那以后,瑞典再也無力叫板沙俄帝國,逐漸成為一個中立國,成為沙俄(蘇聯)與西方之間的緩沖區。
最初的瑞典并不富裕,受益于近代工業文明影響(尤其是哥本哈根學派崛起之后)和中立避過了世紀大戰,不僅成功避開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憑借豐厚的資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按照現在的地球村格局,瑞典在各種人均項目上(如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資源占有量等等)、幸福指數、宜居指數等均處于地球村前列。每年諾貝爾獎評選,更是極大地提高了瑞典的知名度。
然而這種中立的好日子,瑞典放棄了,選擇加入北約。
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后,普京曾經應用北方戰爭的典故,大意是說彼得大帝奪取了瑞典的領土,當時西方也不承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領土最終歸了俄羅斯。普京的意思很明白,以烏克蘭戰爭和北方戰爭類比,暗示俄羅斯的領土沒有邊際。這個態度極大地刺激了瑞典。
對瑞典來說,如果周邊國家都加入北約,而自己不加入,那么俄羅斯收拾完烏克蘭,就會讓瑞典很不安。所以瑞典也不裝中立了,直接變成了北約第32個成員國。從政治角度來說,瑞典加入北約之后,俄羅斯在西方遭到前所未有的孤立。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所以政治影響必然會延伸到軍事層面。
3、軍事層面影響也非常大。
常言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但現實中,如果一拳打不開,就會引得百拳來。
首先,瑞典自身有不俗的軍工能力:其“鷹獅”戰斗機的戰力相當可觀,在波羅的海的潛艇技術也是頂級。加入北約后,瑞典的軍工能力就會被納入北約的戰爭機器。
其次,瑞典讓北約更容易對俄羅斯施壓。《紐約時報》稱,瑞典加入北約標志著俄烏沖突引發的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力量平衡發生重大轉變,新成員(瑞典)讓北約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威懾力量大幅增強,便于北約在波羅的海限制俄羅斯海軍并監視北極地區。
第三,雙方直接沖突的概率大幅增加。
由于波羅的海成為北約的內湖,俄羅斯四大艦隊之一的波羅的海艦隊面臨出不了家門的局面。如果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修一個大橋(類似于朝俄圖們江大橋),影響就更大了。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局面。
據俄新社報道,普京于2月26日簽署總統令,批準俄羅斯設立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俄軍事專家維克托·穆拉霍夫斯基解釋說:“芬蘭加入了北約。這是綿延1300多公里的國界。因此,陸軍兵團要轉變成以在芬蘭方向行動為目標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格勒軍區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的任務是抵御芬蘭和愛沙尼亞的行動。”
與此同時,北約的擴張也會刺激歐洲各國出現新的冒險沖動。法國巴黎26日舉行支持烏克蘭的國際會議(探討如何為烏克蘭提供進一步的軍事和經濟支持),部分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正考慮向烏克蘭派遣士兵。考慮到英國和法國都表態過“不排除派兵到烏克蘭”的說辭,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對抗越來越不可預測。
第四,如果沒有適當的和平計劃,那么烏克蘭戰爭的烈度大概率增加。
很明顯,俄羅斯現在不愿意和北約直接對抗,而周邊國家又都加入了北約;那么俄羅斯想要釋放憤怒或緩解壓力,只有加大在烏克蘭戰場的資源投入。
對北約來說,直接和俄羅斯開戰顯然并不是個好主意,那么接下來大力援助烏克蘭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特朗普沒能勝選,就是必然事件)。
烏克蘭的傷亡,北約毫不在意。因為對北約成員國來說,俄烏戰爭消耗的是信仰東正教的東斯拉夫人的生命。實際上北約成員國現在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全力支持烏克蘭和俄羅斯拼消耗。可憐俄烏原本是同文同種的兄弟之邦,如今竟然到了這個地步,真的是可悲可嘆。
俄烏之間這個局面,充分說明歷史周期的冷酷無情。蘇聯解體,本質上意味著蘇聯模式和在美國模式的競爭中失敗。
蘇聯模式之敗大體上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敗在丟失了制度自信,領導層自己信心動搖;
二敗在吏治失敗,無法解決特權階級貪腐;
三敗在經濟治理無能,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質量無法保證;
四敗在對外太過強橫,把周邊鄰居得罪一遍。
五敗在人口結構失衡無法解決。
歷史規律的殘酷性就在于,大國競爭一旦失敗,那就面臨無邊的深淵。烏俄戰爭只是東斯拉夫人所面臨的失敗深淵的一部分。這么說可能有點冷酷,但歷史周期就是這樣。想要爬出深淵,只能在下一個歷史周期走在前面,當然這很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