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刷到一個小視頻《道家文化——是誰篡改了歷史》,介紹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現,出土的帛書總共有12萬字之多,可分為42本古籍。后來被翻譯整理成7本書,這其中就有一本是我們熟知的傳世寶典《道德經》,這是目前公認的版本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專家學者通過對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與當今最流行的通行版《道德經》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帛書版的《道德經》竟然有700多處被后人篡改,160多句發生重大變化。
筆者很是驚奇,也很想弄個明白。立馬購買了一套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帛書道德經》(附誦讀本),李楠編譯;一套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帛書老子校注(上下)》,高明編譯繁體豎排版。內容很完整,最重要的是,每一章都有篡改前后的對比,還有翻譯。
筆者進行了認真研讀,并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曾擔任周王室守藏室(周朝的國家圖書館)史官。后來周室衰微,老子決心隱居。過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然后騎青牛出關而去,莫知所蹤。
老子《道德經》大約成書于公元前485年,5000余字,祖本已失。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版甲、乙本《道德經》,甲本為篆書抄寫,共5344字,抄寫于公元前206年以前;乙本為隸書抄寫,共5342字,抄寫于公元前179年左右;當今傳世的通行版《道德經》為三國時魏人王弼(227年~249年)注本。
可以肯定地說,篡改《道德經》是1775年之前的事情,與今人無關。
人們很是不解:《道德經》這樣一部“圣經”級的寶典,為何被肆意篡改呢?還有,老子這樣一位知識淵博、受人敬仰、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人物,居然在各種史料中見不著蹤影?尤其,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的“風云人物”,而且傳孔子多次向老子問學,孔子地位至尊而老子默默無聞,為何歷史如此不公、厚此薄彼?
筆者以為,如果細讀了《道德經》的內容之后,也許會明白幾分個中緣由。
帛書《道德經》實物片段
●一看“寫了啥”?《道德經》直指社會問題的要害為統治者不容
《道德經》的內容共計81篇,有學者把它歸納為三類:一類為對“道”的詮釋,共15章;二類為對個人的修身立命之言,共26章;三類為對執政者的治世規勸,共40章。可見近一半內容是直接對話統治階級。據統計,《道德經》中“民”字出現了33次,“王”字或者指代統治者的代名詞出現了15次,幾乎就是一篇“為民請命”的正言直諫。
第四十章:老子揭示了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事物都是獨立統一的,既相輔相成,又循環往復。道的作用是不斷推翻和顛覆,以維持萬物平衡。弱小的力量是道的變化因素,微弱也能形成翻天覆地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刻揭示了萬事萬物從無中生有,再被推翻重建的常態。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
循環往復,是大道的運動形式;柔弱,是道展現出來的功用。天下萬物產生于“有”,而“有”又產生于“無”。
第四十二章:老子正告統治者,道的運動有發展和轉化兩方面,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的,事物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物極必反。他甚至詛咒統治者“強梁者不得其死”,意思是橫行霸道之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不得好死,死無葬身之地。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成為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第五十三章:老子嚴肅地批評“朝政腐敗至極”,搜刮民脂民膏,簡直就是“強盜頭子”。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譯文: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糧倉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么無道啊!
第七十五章:老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的艱難困苦都是源自統治者的貪婪。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譯文: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于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饑餓;人民之所以難于統治,是由于統治者政令繁苛、肆意妄為,所以人民就難于統治;人民之所以把死亡看得很輕,是由于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凈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從以上四個章節的內容可以看出,老子直言不諱,針砭時弊,而且文筆老辣,犀利,尖刻,激進,甚至“大不敬”,別說封建帝王會非常忌憚,就是一般的領導干部聽了都會渾身不舒服。所以必須予以“封殺”,如果老子不是“跑得快”,請喝茶、請喝咖啡是少不了的。
由此想到,筆者的老夫子雜貨鋪因為發表了一篇《擴大開放沒有錯,但不能沒有底線》的文章而被“永久封號”,其實也算不了什么。
●二看“改了啥”?每一處篡改無不打上“政治利益”的烙印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一言一行都擁有動機目的。根據筆者的“政治利益說”理論,一切政治主張、行為、活動無不與利益相關。對比《道德經》的帛書版與通行版,你會驚奇地發現,每一處篡改無不打上“政治利益”的烙印。
第八章
通行版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可是帛書版是:“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原來老子的意思根本就和不爭、逃避沒有任何關系。想一想,誰最希望老百姓柔弱似水而與世無爭呢?
根據有關學者的點撥,筆者理解老子的本意應該是以“大禹治水”為例,告訴人們,最善于治水的方式,是遵從“道法自然”的根本規律,順應水和地理的自然運行方式,使水滋潤萬物而保持平靜,不至泛濫成災而為禍一方,所以這種治水方式最接近于“道”。
第十四章
通行版為“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帛書版是“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原來老子可沒有說什么以史為鑒,而講的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想一想,誰最希望老百姓遵從“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那套古老的儒家傳統道德呢?
老子的本意是:運用現在運行的“道”,來駕馭今天存在的具體事物。
第二十二章
通行版是“曲則全,枉則直”,而帛書版是“曲則金,枉則定”,原來老子不是讓我們“委曲求全”,而是讓我們勇敢地去面對。想一想,誰最希望老百姓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呢?
關于老子的本意,筆者傾向于解讀為:曲折才顯得可貴,扭曲才容易穩定。還有學者解讀為:能夠做到彎曲自己,才是最金貴的思想和行為;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改變自己的主觀意識,天下就可安定。
《道德經》之所以被篡改,顯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政治利益服務的。歷代統治者都不希望底層的民眾擁有大智慧,而是用儒家的思想來愚民,以固化民眾思想。愚民政策徹底封殺了墨家思想,讓“人人平等”徹底消失,再把老子的“道”篡改成“無為不爭”,遵循天道這種思想,來固化底層民眾。儒家的思想,講的是人要分三六九等,構建等級社會,士、農、工、商,男尊女卑。然后又提出什么“君子固窮”,貧窮你也要安貧樂道,不失節操,貧苦百姓家出生的孩子,永遠都別想著翻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窮苦百姓,而貴族出生的孩子就永遠都是貴族。
筆者發現,最近多個視頻號所發布的有關《道家文化——是誰篡改了歷史》的內容都被刪除,其個中緣由不言而喻。
●三看“危害性”?篡改《道德經》固化思想阻礙社會進步
根據筆者的“政治利益說”理論,一切政治主張、行為、活動無不服從于統治者的政治利益。因此,《道德經》也經歷了從“重視”到“篡改”再到“棄之”的演變過程。
西漢初年,黃老學說受到重視,講究政治上無為而治;經濟上輕徭薄賦;思想上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
漢武帝即位時,歷經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力量的強大,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此時,儒家的大一統、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與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于是,思想領域,儒家開始取代道家的統治地位。太尉竇嬰、丞相田蚡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實行改革。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成為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和治國思想。
此時,封建帝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即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何處置和緩和這一矛盾,是封建統治者選擇和確立統治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對于如何統治人民的問題,漢代統治者認真總結了秦亡的教訓,認為秦統治者在取天下時是成功的,但在守天下、治天下時卻是失敗的,這是由于不懂得逆取順守的道理。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歷史事件。這一政策幾乎為以后各代統治者所遵奉,長達兩千多年之久,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獨尊儒術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后兩千多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在當時有益于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有學者認為,儒家思想像一把枷鎖,徹底禁錮了華夏子民的自然天真思想,桎梏了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
篡改《道德經》后,特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以此來教化民眾,讓底層人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貧窮是與生俱來的天道,無為不爭是做人的大道。所以從漢朝到民國這2000多年的歷史,根本無法調動底層百姓的積極性,荒廢生產,無法創新,而貴族士大夫階層則在貪圖享樂。這才是千百年來歷史無法進步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1971年馬王堆漢墓被挖開時,不僅有著失傳的技術和思想,還隱藏著驚天的秘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尸,剛出土的一瞬間,栩栩如生,就跟活人一樣,千年不壞。出土的漆盒,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發掘時還和新的一樣,有食盒里裝著藕湯,剛打開時,藕片甚至還在湯中晃動,但瞬間就化成了泥水。另外有2件素紗禪衣,一件重48克,一件49克,這2件衣服疊起來,甚至可以裝進一個火柴盒里。
馬王堆出土素紗禪衣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2000多年前的這些工藝技術,即便是我們今天最先進的工藝都做不到。這是為什么?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一次新文化運動,這就是“百家爭鳴”。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于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影響了之后2000多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三觀行為和思考方式。
毫無疑問,由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開放、言論自由、學術獨立,極大地增強了人的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人的積極性,極大地發揮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領先世界。墨子創立了以數學的幾何學,物理學的力學、光學、聲學等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領先世界1000多年;墨子率先提出了數學、物理學的一系列概念命題和定義;墨子還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的直線傳播;墨子的辯學,與古希臘的邏輯學、古印度的因明學并立;墨家學派還把時間和空間做了定義,這和2000多年后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非常接近。
然而,春秋戰國之后的2000多年的時間里,中華文明為何不斷走向衰落?我們有理由懷疑,歷史上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的思想固化,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導致了社會科技發展的“斷層”甚至“歷史倒退”。由此可見,人民的思想一旦被禁錮,其后果是何等可怕,人們就像不會思考的低等動物甚至是行尸走肉一樣,只知道服從與下跪。不可否定,這也是當代中國難以出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此筆者認為,作為偉大的統治者,不應該狹隘地站在維護個人或者小集團利益角度思考問題,而應該豁達地站在維護占絕大多數的人民利益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應該吸取《道德經》的精髓,“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解放思想,放飛自由,激活人的潛能,使國家治理與社會、科技進步同步向前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