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的成功學總是告誡我們要去實現所謂的“成功”,去默默地吃生活的苦,并聲稱:“強者從不抱怨環境。”
且不說這種“成功”本就是由資本家們所定義的,通常表現為有車有房有多少資產、地位,總之就是實現了階級躍遷;難道環境、生活真的不值得我們去抱怨嗎?
有時候這種“成功”確實不是個人的“奮斗”就足以實現的,拋開外部環境空談個人奮斗本就非蠢即壞——從哲學上看這就是典型的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論。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初來北平時何嘗不努力拉車掙錢,但最后還是失敗了,自己也淪落成了一個街頭混子。而造就祥子的悲劇的,不正是黑暗的社會環境嗎!身處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下,過著底層牛馬的生活,不去抱怨,難道反而是去內卷到死、一無所有嗎?
抱怨環境、抱怨生活,并不意味著消極頹廢的心態,而是去思考自身所經歷的苦難的緣由,并且去尋找改變的出路。事實上,李大釗、魯迅乃至我們無數的革命先輩,不都是對著社會環境破口大罵的人嗎?事實上,抱怨環境,恰恰是改造環境、改造社會的開始。
前文所述的成功學的起源,其實無非是社會上一些人吃上了時代紅利,實現了階級躍遷,成為了既得利益者;然后,他們就向后來者鼓吹著自己成功的經驗:努力呀,奮斗呀,還爆出了諸如“996是福報”這樣的經典逆天言論。然而卻只字不談大環境的變化——時代紅利已經被瓜分殆盡了啊,現在的社會環境,有幾個人能通過努力去實現他們所說的那種成功呢?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事實上現代社會的這種成功學無非就是鼓勵人們都去追求一個“超我”狀態即所謂的“成功”,從而壓抑著群眾的“本我”即追求快樂的本性,從而造成了普遍的心理問題、精神危機。在這種言論的主導下,有時候我們進行休息、娛樂都要有一種負罪感,因為會有人直接或間接地告訴你:“你休息、玩的時間,別人都能做好幾道題/背好多單詞/沖好多業績呢!”
破局之路就在于,要認識到這些成功學、雞湯文學的虛偽,它們無非是既得利益者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產物,就是拿來蠱惑底層牛馬的。我們可以大膽地放棄努力內卷,大膽地去抱怨這一切。
有時候對于環境與生活,我們確實應該多去抱怨,因為抱怨意味著認識到不公平的現實,進而去對社會做整體的結構性的反思,然后去推動社會環境的改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