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最堅定的戰士都死去了,因為活著人的可以隨時轉變路線,還要別人說自己好。
自古都是這樣,前浪后浪、先富后富、上層下層,區分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這里就拿農民義軍的“前浪”“后浪”來說吧。
一、上不上場,這是首要問題?
不同的結局,卻有一個共同的開始,那就是要上場玩。這就好比過年時農村打撲克牌“詐金花”,只要搭一個臺子,想打的、能打的,主動的、被動的都圍了上來,“不賭怎么知道會不會贏”,不管是先上還是先看,越到后面玩家就越少,而且一旦上了桌子,就身不由己,需要時刻做好輸光走人的心理準備。同樣,天下大亂時期,敢去渾水摸一把的,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上了場就入了局,靠謀略、運氣、膽識等綜合實力吃飯。常聽說有人能夠全面判斷形勢、洞明先機,那多是幫閑文人吹捧之語。
陳勝、吳廣是秦末農民戰爭的先行者,占據了先發優勢,但先發優勢不是護身符,更不是護城河。先發優勢,只是爭取到了打造護身符、挖掘護城河的時間。在此基礎上爭分奪秒去爭取符合斗爭形勢的其他條件,才能在大多數條件相仿甚至高出的人物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打通要道,建立規則。
盡管陳吳在大澤鄉起義過程中體現出的政治、軍事素質遠超普通吃瓜群眾,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準備是不充分的。利用先手可以毫無束縛,盡早打出名氣,建立品牌,在全國市場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建立自身的競爭壁壘。但是也因為沒有前車之鑒,稍有考慮不周就會犯下錯誤。因為是焦點,一絲一毫的缺點也容易被無限放大,一旦讓后續競爭者抓住漏洞,即可能一敗涂地前功盡棄。
陳吳起義這件事,作為“前浪”,不管是出于自愿還是蓄謀已久,都是源于對當時環境的判斷和自身能力的認可,搭起了一個草臺子,吸引各路英雄豪杰參與這場豪賭。果然,“后浪”劉邦、項羽們紛紛被吸引進來,他們的目標不單是為了活命,而是另有所圖。盡管陳、吳都是做的小本生意,賭注較小,劉項來后,場子里各色人等也都到齊,預賽、淘汰賽,亂哄哄齊登場,賭注也越來越大。但既然是玩人頭游戲,大家都要以身家性命作擔保,項羽作為階段性贏家,劉邦作為最后的贏家,他們承擔的風險,不比其他任何選手要少。
二、“前浪”們看不到的地方
歷史長著一副勢利眼,對成功者現青眼,格外寬容;對失敗者作白眼,趕盡殺絕。站在后來的角度看以前,捧臭腳的書生把皇帝這類革命者中的成功人士說成先知先覺、如有神助,對于失敗的“前浪”看不見的運氣、策略、時機等視而不見。
假如成功奪取天下想要十個條件(借鑒三國時期荀彧“十勝十敗論”),而且這十個條件不是簡單的單個累加,而是成體系的整合。比如,自身厲害是第一,手下厲害是第二,局勢時機是第三……。劉邦可是有備而來,有蕭何輔助治國,張良、陳平運籌帷幄,韓信帶病打仗,一開始就有建制、成體系,能夠隨時查漏補缺。陳吳起事過于倉促,基礎不牢,集團領導核心職能單一,義軍領袖里缺乏戰略家,初期還可以一呼百應,后面就處處受到限制,以至死在侍衛手里。
正因為一開始入局成本低,需要的賭注小,許多自身條件不夠的人仗著膽子大都可以入局,所以才會出現幾百個民工扛起鋤頭“誅暴秦”的奇事。往前往后看,無論是戰國爭雄,還是三國逐鹿,夠不上大佬級別的,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急著要入局賭博的,往往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活艱難導致他們忍受度最低,迫不及待要改變現狀,但因為眼界見識的局限,他們只能在斗爭中學習,走一步看一步。而高手則不一樣了,他們一開始就韜光養晦,靜觀時變,往往早就制定好策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只待時機一到就全力出動。
說句事后諸葛亮的話,受制于這些條件,陳吳即使不死于此,也會死于彼。起義初期缺人、缺錢、缺戰略、缺武裝,更主要的是大家都不知道方向,在一片黑燈瞎火中摸索前行,如同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說“我們深深感覺寂寞,我們時刻盼望這種寂寞生活的終了。”革命形勢是變化的,斗爭手段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后來的劉、項就能夠迅速把握時機,果斷下手,持續戰斗,比系統、比機變、比殺伐決斷、比天命運氣,不計后果的強化自身優勢。大家都只有邊賭邊謀,容不得仔細想清楚就必須出牌,因為時局不允許,并且任何一方都無法預計開牌后的結果。
三、“后浪”們的生存之道
誘惑如此之大,斗爭如此之復雜,參與者如此之重,有心者自然要趕早不趕晚。很多時候,等看清楚形勢,再上場時賭局都散了,桌子上的錢都歸贏家了。劉邦上場早,被封為漢中王,蕭何韓信猶豫了一陣,遲了一步,就只能等劉邦封相拜將了,這小小的一步的差距,要想彌補,卻是難如登天。
這是說后浪們沒有機會了嗎?答案是未必,后浪們只是比較難,并不是沒有機會。想在沙灘上拍死前浪,需要做到哪些方面呢?
在實力不濟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忍”,裝孫子不可恥。但忍也是一門藝術,忍的目的是為了放,重在分寸把握,簡言之則是該忍則忍,當怒則怒。此心法應用的難點在于所有的斗爭技巧都是事后總結,而臨場抉擇的一瞬間風險和收獲成正比,要收獲就不要怕風險。平時注重“術”的演練與復盤,設想不同環境,模擬不同應對,形成自己的風格,實戰中更能有效思考快速決策,形成一擊必殺。人與人的智力差別一目了然,忍與不忍也是智與不智的表現形式之一,怎樣抉擇也基于對自身的認知,這是基本功。
強化自身的先天優勢,再汲取眾家之長。劉邦贏天下,最大的優勢就是活用“厚、硬、黑”三字決,臉皮厚、手腕硬、心地黑,這是核心競爭力,別人學不來。如果是項羽,就必須要強化“打”,所向披摩,向戰神一樣去戰斗,消滅光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前浪”積攢的堅固壁壘才不那么牢不可破。
再一個就是“名”,中國是禮儀之邦,幾千年的名教可不是輕飄飄的政治口號,那是從血與火中得來。無論軍事戰爭、政治斗爭都必須師出有名,在“名”的框架下講技巧、講謀略,做到奇正相倚。因為夠快夠狠可以取勝,能熬能拖也能取勝,而勝利之后能不能保住勝利的果實,則必須注重政治上、道德上、倫理上的的正當性。
但無論如何,前浪也好,后浪也罷,都難以避免墜入歷史周期的怪圈里。那有沒有跳出來的方法呢?有!
四、毛主席開創的“新路”
近代中國,猶如漫漫長夜,面臨著的內外強權,如同給人民大眾上了幾道枷鎖。先行者們面臨著雙重的壓力,既要反抗那具早已沒有血肉的傳統封建骨架,又要反抗時刻露出獠牙的西方資本諸強。來不及構思反抗的途徑,先嘆一聲路在何方。
這樣條件之下,保皇、改良、革命,無論是采取那種手段,有識之士有著一些共同點:勢同水火的憤怒,我為魚肉的悲愴,不進則退的清醒,自立自強的覺悟,擁抱新路的熱情。
進化論的引入讓新路有了可能。社會進化論打破了中國歷史循環的“分—合—分”的傳統認知,幾千年的頑固體制根基不再牢靠,天理皇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戰。只有強者才能生存,誰是強者呢,向西方看!
毛主席是熟讀歷史之人,見得多了,自然開始思考最簡單的方式方法。他主張:開新路。
他在《倫理學原理》這本書上做了一萬多字的批注,泡爾生“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福”的觀點,讓他思考外界阻礙勢力與自我抵抗之間的關系,尋找一種對傳統中國的補救、改造的方法。經過深入思考,反抗竟成為第一,也是唯一的選擇,這是一條必須走過的獨木橋。
往前一步則是個人價值的覺醒。面對現實社會的無能為力,讓以維護傳統血親共同體為基礎的傳統道德觀念不斷受到質疑、挑戰,最終被拋棄。毛澤東說“中國的四萬萬人啊,差不多有三萬九千萬是迷信的。”由此產生的結果是“迷信神鬼,迷信物象,迷信運命,全然不認有個人,不認有自己,不認有真理。”
他的思想里,自我解放的種子從禮教傳統的束縛中探出了頭,并且慢慢長成茁壯幼苗,實現自我成為追求最高價值的代名詞。而這一實現,既包含身體,又包含精神。只有個人的覺醒,才能實現聯合的力量。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他用整整32天,實地考察了湖南湘潭等五縣農民運動的情況。
他看到,貧農的生存狀況,已經到了“否極”的地步,讓人感覺已“無路可走”。而農運的迅猛發展,以速度最快的方式改變原有的狀態,整個鄉村的面貌為之一新,路就在眼前。
這次的反抗有目的、有方法,下手狠、作用大,涉及面廣,更注重經濟的打擊,卻以政治的手腕,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用。湖南農民運動的探索,成就了大眾的覺醒,預演了民眾大聯合,實現了從“個人價值”到“群體價值”,第一次真正見證了人民的力量,為后來領導全國奪取革命勝利打下了基礎。
(全文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