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澤東同志的調查研究貫穿于其整個革命生涯,革命到哪里,調查研究就到哪里。新中國成立以后,為探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他仍然不斷地調查研究。他一生留下許多調查研究著作,他的調查研究作品是毛澤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
1927年1-2月,毛主席用了32天的時間,調查了湖南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寫作了光輝的篇章《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從專業角度看,這篇調查報告是個典范。為什么說它是一個典范呢?因為,它實現了立場、觀點、材料的統一。我自己做的調查報告,很難做到這“三統一”。有些報告,有立場,但觀點有可能很模糊,材料有可能不夠。有些報告,材料可能很豐富,但就不知道材料指向哪里,為了解決什么問題,觀點也不明確。相對于調查時間來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其實并不長,是材料高度凝練,觀點極其明確,立場極其鮮明的結果。這篇報告可以結合他的另一個名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看,一篇理論,一篇調查報告,結合在一起看,其實是高度統一的文本。
在井岡山和瑞金時期,就在革命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毛主席還留下了非常多的光輝的篇章,耳熟能詳的《尋烏調查》《才溪鄉調查》《長岡鄉調查》,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此外,毛主席還有遺失的調查報告。比如《永新調查》,他就心心念念這個調查報告。他辛辛苦苦做的調查,但調查材料在革命過程中遺失掉了。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還在不斷地感嘆,說別的東西都丟失了,他都還可以接受,但就這個調查報告丟了,感覺特別難受。所有做過調查的人都理解毛主席這樣的心情,好比我們自己的調查報告,放在電腦里,結果不小心被格式化了,那真是遺憾死了。何況,永新之于毛主席,還有特別之處。在永新,他親自建立了第一個地方黨支部;在永新,他還遇到了愛人賀子珍。他對永新的調查,肯定不止于一般性的社會了解,還傾注了感情,怎能不讓其唏噓?
我在閱讀毛主席著作的時候,隱約覺得有一個“井岡山路線”。這條路線,不僅是我們熟悉的“農村包圍城市”以及“槍桿子里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還包括《反對本本主義》。這篇光輝文獻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個判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一個樸素,卻有力量論斷,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黨標上了“接地氣”的底色,成為黨的建設和治國理政過程當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乃至于,我們做任何決策,首先要調查和試點,然后才能推廣,形成正式的政策。
1956年2-4月間,毛主席用了37天時間,聽取了34個經濟部門的匯報,還花了6天的時間去看機械工業展覽,再用6天的時間聽取了“二五”計劃匯報。其間,周恩來總理一直陪他調查,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如劉少奇同志、鄧小平同志、陳云同志,也參與了部分調查。這次調查在黨的歷史上是可圈可點的一筆——黨中央形成了集體調查的風氣。黨中央的領導集體之間有分工,但是需要共同研究和集體決策。所以,集體調研是集體領導體制的具體的表現,也是集體決策變得有可能,黨內民主有質量的保障。集體調研調查其實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功能,即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凝聚共識,快速地形成決策,做出科學的判斷。并且,領導人在調查研究的過程當中,把領導的意志跟基層的干部群眾交流,形成了民主作風。有了調查研究這個法寶,黨才能形成科學決策,遇到錯誤的決策的時候也能夠及時糾正。
2
我是客家人,家鄉在福建省武平縣。毛主席有兩個調查離我老家很近,一是尋烏,它是武平的臨縣,二是才溪鄉,它所在的上杭縣也是武平臨縣,這兩個地方離我家都是二三十公里的樣子,風土民情都差不多。我每次閱讀尋烏調查和才溪鄉調查,都感覺特別的親切。毛主席做的調查研究,對我的啟示很大。調查研究并不需要特別高的技巧,也不需要很多花哨的技術手段。其實說白了,調查研究就是跟干部群眾打交道,融入到地方生活里去,了解被調查者的所思所想,在這個過程中去粗成精、去偽存真,然后把材料整理出來,結合革命工作的需要,在觀點和材料之間,理論和經驗之間來回互動,最后形成的調查報告,就會又接地氣,又有理論洞見。
《尋烏調查》和《才溪鄉調查》都講到客家婦女的問題。《尋烏調查》提到了一個細節,就是客家婦女在革命戰爭過程中特別積極,紅軍在前方打炮樓,婦女在后面運送物資。客家婦女在農村生產生活過程中,占據的位置非常的重要。在農耕過程中,她們要勞作,勞動強度并不比客家男子差。關鍵是,她們勞作完了以后,回家還要處理家務,而客家男子可能就坐在家里抽煙。所以,革命面臨一個問題是,婦女解放和革命目標之間,如何平衡?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組織,實行男女平等,蘇區的婚姻法規定要實現婚姻自由。一般而言,婦女同志一般都比較歡迎婚姻自由。對于普通的客家婦女來說,婚姻自由讓她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而她們最直接的束縛就來自于丈夫的束縛,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客家婦女對革命有非常高的積極性。
但是,中國社會的底色是家庭本位的,婦女要獲得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是在建立在家庭完整性的基礎之上。并且,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黨,最重要的是要團結發動貧下中農參與革命。所以,紅軍“擴紅”的時候,最重要的依靠的力量還是貧下中農,尤其是貧下中農的青年男子。但是,他們對婚姻自由的看法,和婦女略有差異,這個差異怎么樣平衡?這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如果完全實行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離婚自由,那么一大部分貧下中農的青年男子,有可能老婆“跑了”,革命“革”到自己身上來了,這對革命事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沖擊。毛主席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尋烏調查》中分析了不同階級、性別和職業的人群對婚姻自由看法,理解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婚姻政策,是如何潛在地影響革命事業的。
所以,他在才溪鄉調查的時候,也特別注意婦女問題。才溪鄉是蘇區的模范鄉,絕大多數的青年男子都參加紅軍了,到前線打仗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蘇區應不應該建設呢?其實,毛主席他當時就想了解一個問題,蘇區建設和革命事業,能不能平衡?當時黨內有一種看法,認為主要任務就是革命,建設的事情抓不了。但是,毛主席覺得這不對,革命和蘇區建設這兩手都要抓。如果蘇區不建設好,革命也不會成功。那么,怎么建設?蘇區留下的勞動力是“三留守”(留守婦女、老人和兒童),所以我們蘇維埃政權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把他們組織起來,進而解決缺乏勞動力的問題。而組織工作,恰恰是我們黨的優勢。才溪鄉之所以是模范鄉,是當地的黨組織把群眾給組織起來,讓群眾自己來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才溪鄉不僅給紅軍輸送了大量的革命軍人,還把蘇區的建設和生產搞得紅紅火火。
毛主席在才溪鄉調查的時候,專訪對象和開座談會的代表里,都有婦女。他自己訪貧問苦的時候,也專門到每家每戶去看,這是接地氣的表現。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沒有機械地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階級理論、婚姻自由的觀點,而是結合地方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地開展革命活動。
3
毛主席是接地氣調查研究的身體力行者,他說要甘當群眾的小學生。這是一個心態,也是一個工作方法。他在和群眾一起的時候,身體語言非常豐富,完全可以感受到其自得其樂,自由奔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感覺。他的調查報告里,有非常多的活潑語言,一看就知道,他在開座談會的時候氣氛特別好。只有氣氛好,活潑的語言,民間的語言,老百姓的語言,才會不經意間進入調查者的世界。《尋烏調查》有非常多的客家話,不是客家人可能感受不到那種語境,但我每次看到都會心一笑。
調查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進入地方經驗的內部,在地化理解各種現象。比方說婦女問題,其實未必是毛主席事先預設的問題,而是地方社會撲面而來的經驗,不去理解都不行。在客家地區搞革命,肯定會遇見婦女問題。因為,客家婦女和毛主席調查過的其它地區,還真是有極大差別。且,客家地區的婦女對革命影響是真的大。比如,《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婦女問題是隱身的,因為婦女在當地社會中可能不是關鍵因素。但在《尋烏調查》中,婦女問題就極其關鍵。這既是革命形勢變化使然,也是地方文化差異使然。
怎么進入地方經驗的內部呢?那就要活學活用,進入人民群眾日常的語言和認識,進入他們的話語體系里面去。比如《尋烏調查》里面,毛主席用了一句當地流行的俗語,叫做“禾頭腳下沒米吃”,老百姓守著一大片田,有那么多糧食,但還是沒得吃的。老百姓給他講的這個俗語,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個地方的剝削程度。有了這個俗語,剝削嚴重就是當地群眾的共識,需要做的是用統計數據和案例來實證。毛主席善于進入老百姓的生活世界里面去,去理解他們,很多抽象的概念,如階級、剝削等,就會變得無比生動和具體。
毛主席的調查研究,非常突出的特點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尋烏調查》提到一個故事。他說,賣兒鬻女在他過去的生活經驗和調查經歷里,都沒有碰到過。在尋烏調查的時候,他就想問當地干部群眾有沒有這回事。當地群眾說,真有。怎么有呢?是因為當地存在抱養的風俗習慣。有些抱養沒有買賣關系,有些卻有。換句話說,買賣關系是隱藏在了倫理關系里。在任何一個社會,哪怕是想象中極其不平等的傳統社會,“賣兒鬻女”也是亂世的象征,是極其殘酷的人倫悲劇。因此,抱養等倫理實踐,其實是對這種殘酷關系的一種文化潤滑。毛主席覺得這么一個極端現象,有可能有,但他不確定。所以,他問得非常仔細,終于確定了事實。我自己的祖輩,其實就存在這種極端現象的。我曾祖父有三兄弟,是小手工業者,家里有鑄鍋廠、造紙廠以及雜貨店,家境還不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他們三兄弟共同抱養了一個弟弟,這個弟弟來自于同宗,但屬于另一個家族,為其娶妻分房。這樣,就算是家族人丁壯大了,多了一房頭。
民間抱養的標準說法是“過繼”,但一直到我小時候,日常說法還是“買兒子”,同一個事實,兩種理解都有,就看放在哪個角度去理解。從我曾祖父的角度來說,這當然屬于過繼,去階級化、去剝削化,掩蓋了雙方不平等的階級關系。但從那個被包養的孩子角以及他的親生父母角度看,其實就是迫不得已“賣兒子”。被過繼的小孩永遠來自窮人家,而過繼別人小孩的人家,永遠都是富人家。毛主席是一個有心人,問得非常的仔細,當地是怎么抱養的,背后實質是什么,群眾怎么解釋,最后確認地方社會是有這種現象的。
我們通常的印象是,毛主席是領袖,雄才大略,從事的是偉大事業,無論是在革命戰爭中,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思考的都是大事。但是,如果我們去認真看他調查報告的話,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細心和細膩的一個人。假設說我不是客家人,他調查報告里的細節我都未必體會得到。客觀上,如果讓我去做一個新的《尋烏調查》,要達到毛主席的那種細密程度,還是有非常大的挑戰。他真的進入到了客家文化的內部,以至于理解了群眾的日常。看毛主席的著作,有時候會有一個幻覺,覺得他就是一個智慧的村干部,語言生動活潑,對地方社會的方方面面又不乏真知灼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