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說明過我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看法,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分為三個部分,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部分。第一是商品生產經濟學部分,主要內容是勞動價值理論;第二是經濟學,主要內容是剩余價值理論;第三部分是工本經濟學,主要理論是消費價值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三個組成部分的邏輯關系是:商品生產經濟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般原理;資本經濟學是商品經濟學理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工本經濟學是商品經濟學理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勞動價值論是基礎性的一般原理,剩余價值理論只是勞動價值論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方式;消費價值理論只是勞動價值論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具體存在方式。因此,了解勞動價值論的基礎知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商品二重性理論、勞動二重性理論、商品價值量理論、價值規律理論、商品拜物教和生產價格理論等內容。
商品是具有二重性的,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物的有用性使商品具有使用價值,一個產品能夠成為商品的基礎是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同時由于任何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凝結,因而都具有價值,因而可以與其它商品進行交換。商品就是用來進行交換的產品,因此,商品的價值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相互依存的。一個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可能成為商品,反過來,即使一個物品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通過交換,自然也不成其為商品。
商品所以具有二重性,就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同一種勞動,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價值。
認識商品的二重性,并進而認識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我們就不難知道,生產商品的生產過程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作為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其特點表現為勞動過程的特點;而作為商品價值的生產過程,其特點表現為商品價值形成的特點。同一種生產過程,從使用價值的形成過程看,它是特定的勞動過程,因為行業、產品、工藝、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作為某種價值的形成過程,其生產過程由生產主體的性質、利益要求的特點決定其價值形成過程的特點。這是區別不同社會形態的關鍵所在。對于什么是資本主義和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一直糾纏不清,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沒有從商品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出發來看問題。當我們的認識從商品的二重性、勞動的二重性深入到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時,只要搞清了社會生產主體的區別,搞清了體現這種主體的利益要求的區別,我們自然也就知道了價值運動的性質區別,也就知道了社會性質的區別。
馬克思在談到《資本論》時說過:“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所以本書第一章,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其中對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經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資本論》第一卷序言)。為什么對商品的分析較難理解呢?馬克思給出的原因是,商品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式,相對于已經發育的身體而言,對細胞的研究自然要更艱難一些,而且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而必須依靠抽象力。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掌握,首先是要入商品經濟學這個門。而要進入商品經濟學的大門,則首先是要弄清商品二重性,弄清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概念,并進而認識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對于勞動價值論,許多人都有個大概的印象,但在對資本和剩余價值等問題的認識上卻又常常會站到了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立場上去。這是因為在理解和認識勞動價值論首先涉及一個人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在閱讀《資本論》時,不能與馬克思站在同一立場,那你就理解不了商品經濟學理論。而馬克思的基本立場,又是勞動者的基本立場,而我們的許多人卻是習慣于站在資產者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的。這是難點之一。
認識和掌握勞動價值論的另一個難點是需要讀者具有矛盾分析的能力。無論是讀《共產黨宣言》還是讀《資本論》,都有這樣一個基本要求。《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都是現代文,并不比文言文難讀,但是,卻需要一定的哲學功底,即能夠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問題。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抽象力。這對許多人可能都是一個難關。在我們閱讀《矛盾論》和《實踐論》時,在文字理解上,對一個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讀者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即使你對原著讀得爛熟,也不表明你就能運用《實踐論》或《矛盾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說,進入哲學大門并非易事。
學習馬克思的商品經濟學,掌握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從根本上就是要形成“勞動所有”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并能夠運用二分法的思考方法來分析不同條件下的價值運動的性質與特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涵義。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有兩句話:“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所有”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他們看來,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使用是活勞動,而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是“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從生產力的角度看,不過是活勞動與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相互關系不同而已:資產階級社會里,活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手段;反過來,在共產主義社會,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工人滿足其生活需要的一種手段而已。這就是勞動價值論的具體運用的鮮明例子。
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現實的生產過程中,除了自然界的勞動對象(例如土地)之外,其它的所謂資產,不過是積累起來的勞動,而工人當時投入的勞動則是活勞動。資產本身就是勞動的積累,是以往勞動的積累。反之,一些被西方經濟學理論統治的學者則是采用了“資產所有”的立場和觀點來看問題,在他們看來,員工參與到企業收益的分配中去,是人力資本參與剩余價值分配。這是這些人是把人力當作資產、當作物來看待,而不是把工人當作人來看待。從資產所有的立場和觀點來看,一切的生產成果只是資產的自我增殖,而不是勞動的產物。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學習和理解勞動價值論,是需要從傳統的產權觀念中解放出來,需要站到勞動者的立場上來。一個產權學者是理解不了勞動價值論的,因為他自始至終都不可能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用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來觀察和思考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