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了《生產隊及集體所有制社會就實質是養懶人,懶人應該被社會淘汰》(今日頭條:首發2024-08-07 11:41·江河惠)一文。作者認為“生產隊及集體所有制其實是養懶人的機制”,“在過去的農村生活中,為何有人會批評生產隊養懶人呢?實際上,這種指責主要源于當時的工作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那個時期,整個村子的財富都是通過集體勞作獲得的,每個人的勞力付出都被轉換成等量的工分。然而,無論一個人付出多少努力,工作成果如何,最終得到的工分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開始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們認為既然努力與否得到的回報相同,那又何必如此辛苦呢?于是,大家紛紛開始尋找各種偷懶的機會,而忽視了對集體責任的擔當。久而久之,這種懶惰的心態逐漸蔓延開來,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從作者所說的情況來看,他對人民公社的工分計酬制度并不真正了解,因而想當然地推想生產隊社員的勞動狀態,因而得出了所謂的“生產隊及集體所有制社會就實質是養懶人”的錯誤結論。另一方面,這一錯誤結論的形成,也與作者對于企業經營機制,特別是公有制企業的按勞分配機制缺乏起碼的常識有關。
我們先來看一看基本事實:
1,我國在1956年的人口是6.23億人,而1983年是10.3億人,在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時期增加了四億多人。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這是養懶漢生產隊能做到的事?也就是說,我國農業在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間,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提高了60%以上。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這種發展速度,足以說明人民公社基本制度的有效性,所謂生產隊養懶漢的說法完全是站不住腳的。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之所以形成了人口紅利,正是因為人民公社的發展為改開之后的經濟發展準備了足夠的勞動力后備軍。
2,在人民公社時期,一個家庭,夫婦兩個勞動力常常需要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要負擔三、五個孩子的生活費用,如果人民公社養的都是懶漢,那這七、八個人靠吃西北風生活?夫婦兩個勞動力怎么養活三、五個孩子到成家立業?難道西北風能夠括下糧食來?
3,人所共知,人民公社時期有一些搞得不好的生產隊是要吃返銷糧的。如果返銷糧不夠吃,那這些隊的社員就要出去討飯吃。如果生產隊養懶漢,怎么會有搞得不好的生產隊的社員出現討飯的現象呢?搞得不好的生產隊要出去討飯,這一事實恰恰說明人民公社不養懶漢。
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如果形成了一種養懶人的機制,那么,我國農村農民的自給自足都成問題,中國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完成工業化進程,變成一個工業化國家?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使我國農業完成電力化、水利化和農田管理與種植科學化等發展階段,并開始了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趨勢?
如果說,人民公社時期有少數生產隊會存在懶漢,這樣說是恰當的。譬如有的生產隊人均2畝多地,照樣完成交公糧的任務,而且社員分的糧食也基本夠吃,但是有的生產隊人均四、五畝耕地,卻弄得要吃返銷糧,甚至外出討飯。這就是有極少數的生產隊,那些奸刁賊歪的人起了主導作用,使整個生產隊讓懶人占了上風。這種情況也是正常的。因為全國的人民公社這么多,生產隊這么多,總有特別好的生產隊和搞得不好的生產隊。
作者認為“當時的工作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那個時期,整個村子的財富都是通過集體勞作獲得的,每個人的勞力付出都被轉換成等量的工分。然而,無論一個人付出多少努力,工作成果如何,最終得到的工分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開始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們認為既然努力與否得到的回報相同,那又何必如此辛苦呢?于是,大家紛紛開始尋找各種偷懶的機會,而忽視了對集體責任的擔當。久而久之,這種懶惰的心態逐漸蔓延開來,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是完全不了解或不懂工分制為形式的按勞分配機制的作用過程和形式。
在生產隊體制下,社員是需要爭工分的。
社員通過勞動、從而得到工分,取得參與分配產品權利的行為是不能稱為掙工分的,而應該是叫做“爭工分”。掙是用力去爭取的涵義,而爭則有在相互競爭中取得的涵義,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勞動狀態。
為什么社員要去“爭工分”呢?
因為工分是生產隊社員參與年終分配的系數。作為參加年終分配的系數,工分的意義在于它體現的是社員之間的相互關系,你得到的工分能分到的糧食或現金是多是少,不在于你的工分絕對數量是多少,而在于你的工分在隊里總工分的累計量中占有多少比例。你所占的工分比例越大,那分得的收入就越多,反過來也一樣。假如生產隊的總工分是3000工,而你的工分總數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五,那你在生產隊用于個人分配價值總量中就能占有5%的份額;而如果你的工分所占的比例提升到8%,同樣地你在這個收入分配價值總量中能占有的份額也會提升到8%。
在這種分配制度下,在具體的勞動場景中,你是要搶著干的,因為某種具體作業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你少做了別人就做多了,因而別人的工分也會比你多,反過來也一樣,你做多了別人就做少了,因而你的工分也就比別人多了,所以你必須要去爭著干活,而不是被動地去掙工分。譬如,今天隊里送1000公斤的公糧到糧管所,有10個人來做這個活,那你送了100公斤,你的工分就占有10%,而別的人如果送了150公斤,那他的工分就會占有15%的比例,另外的一些人所占的比例就會低于10%的平均數。因為具體的農活數量都是有限的,因而社員在參加集體勞動時,都是需要去爭著干的,工分制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夠促使人們主動地、積極地在勞動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勞動潛力,從而能比別人做出更多的農活。
這就是在工分制條件下社員參加集體勞動的動力機制。這就是公有制條件下形成的按勞分配經營機制。
如果你了解了工分分配的基本原理,那你就應該知道,社員參加勞動會是一種什么樣狀態了。例如,當大家排在田里蒔秧時,會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在大田里樵稻時同樣也會奮勇向前,爭取比別人干得更快些、更多些,至少你要做到自己的平均數吧。
在一個實行按勞分配的勞動場合中,勞動者是處于非常積極主動的狀態。這是因為在采用工分制進行分配的條件下,每個社員都需要取得較多的工分。這是因為工分代表著相應的糧食和現金,多爭工分就是多爭糧食和現金。
采用工分分配方式的生產隊的生產過程中,這種個人收入與集體生產成果直接相聯系的分配方式,還決定了社員必須關注生產隊的生產管理狀態,決定了社員具有關注集體生產管理的責任性。而生產隊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管理體制,則為體現社員的勞動管理權并對生產隊管理狀況進行干預的提供了合適的途徑和方式。當生產隊一年的生產成果在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模式進行分配時,社員的個人收入不僅決定于個人勞動狀態,同時也決定于生產隊整體生產狀況。因此,當這種工分收入的波動作用于社員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實際收益情況,對生產隊管理人員提供改善和改進集體生產管理行為的要求。而當生產隊管理人員按照社員的提議對生產隊生產過程進行管理改進之后,新的生產結果又會通過工分收入的波動再次作用于社員,從而引起新的的調節行為,……,如此不斷循環,構成了生產隊的作用機制。以勞動收入的波動不斷引起生產隊的管理狀態的調整,從而使生產隊的發展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社員的利益要求。這就是生產隊的經營機制,即按勞分配經營機制。二十多年的生產隊就是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存在和發展的。而這種經營機制決定了生產隊不養懶人。
人民公社模式和實踐所以為許多人詬病,是因為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的時期,恰好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轉變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完成了電力化、水利化、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的幾個階段,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階段開了頭,但卻尚未完全展開,而農村的城鎮化發展階段尚未開始。也就是說,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尚未完成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人民公社的社員雖然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但整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尚未進入收獲期。正是因為人為中斷了人民公社,從而中斷了現代化進程,使后三個階段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使大家沒有實際感受到收獲期的好處,這是許多農民對人民公社缺乏好感的原因所在。
我國人民公社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的計酬制度,它使社員收入直接與集體生產成果相聯系,從而形成了以勞動收入波動為特征的公有制企業經營機制。因此,人民公社不是沒有激勵機制,而是形成了不同于產權企業的按勞分配機制。如果你不能深入生產隊實際,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和了解,你就不能了解這種新的經營機制;如果你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缺乏按勞分配和企業相關的基本知識,那就算你面對生產隊的這種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你也不能識別它,你也難以理解它。
人民公社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新的基本經濟制度,人民公社生產方式是一種新興的生產方式。這是一種由新的生產主體(勞動所有者)、新的權利(勞動所有權)主導的新的運行方式(勞動實體)的生產方式。理解這種新的生產方式需要有勞動所有者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知識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修養。正是因為人民公社制度和實踐的先進性,導致了具有小農意識的人看不慣它,具有資產階級意識的人要否定它,而那些由西方國家培養的產權學者則要丑化它,更有那些缺乏戰略觀念、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會放棄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