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們論述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在認識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的基礎,我們就可以來分析國營企業的主要弊病了。為此我們將就這個問題展開分析,主要討論五個問題:一,國營企業為什么要進行改革?二,從生產力角度看,國營企業的病害是什么?三,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國營企業的弊病是什么?四,國營企業的要害是計劃經濟還是產權制度?五,國營企業為什么只是一個生產組織?
本文討論第二、第三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從生產力角度看,國營企業的病害是什么?
我們所以要進行改革,是因為作為生產關系的國營企業制度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用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企業制度取代不適合的企業制度。
那么國營企業制度,包括公有制與企業管理和分配制度,到底是什么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呢?
當我們說到生產力,總是指具體的生產力,而具體的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在這里,我們所討論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一樣,它的發展要求同樣也可以分為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自然要求和由生產力構成要素相互關系決定的社會要求兩個方面。從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一樣,這種要求由于歷史的、地理的、行業和部門的區別而具有多樣性和易變性的特點,并處于經常變化之中;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會因為產品、行業及時期等方面的區別而有所不同。從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都是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個方面形成的,區別在于這兩個方面的相互關系不同:“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馬恩選集》第一巻266頁),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處于從屬地位;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恰好相反,是生產勞動、從而勞動力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也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
當我們明白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兩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從生產力的角度來分析國營企業的病害究竟是什么了。
我們把國營企業制度分為所有制形式和企業制度(包括管理和分配)兩個方面: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國家所有制與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的相互關系。首先,由于國家所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因此,國家所有制本身與較高水平的社會生產總是適應的。現在的問題是,國家所有制能否適應低水平的社會生產?大家知道,我國農業生產的水平是很低的,特別是在建國之初,我國農業基本是以手工操作為主。這國家所有制形式能否適應以手工操作為主的農業生產呢?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在土地國家所有的情況下,勞動者完全可以采用個體經營方式或集體經營方式進行生產。例如國營農場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再來看看國家所有制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的相互關系。國家所有制能不能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呢?我們知道,公有制有二個基本特點:公有制由于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由于它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它使企業生產發展的要求直接表現為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即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勞動所有權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也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權利。因此,傳統公有制的本質就是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兩個方面要求的體現。公有制的建立本質上使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成為必然要求。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的體現。
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第一個結論是:國家所有制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是相適應的。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國營企業的企業制度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相互關系。
國營企業的企業制度概括地說,就是國有國營的管理制度和國家得盈利與職工拿工資的分配制度。國有國營的管理體制體現的是“誰所有誰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國家取盈利,職工拿工資的分配制度體現的是“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國營企業的企業制度體現的是資產所有權。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國營企業在企業制度方面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社會要求是不相適應的,甚至是對立的。
另一方面,國營企業的企業制度由于它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而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已經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因此,產權企業制度的建立使國營企業成了無主體的企業。而一個沒有生產主體的企業,是不可能根據社會生產的需要去選擇和監督管理者,是不能促使管理者去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因此,從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看,國營企業制度與生產力發展的的要求也是不適應的。
在這里,我們得到的第二個結論是:國營企業制度,即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國營企業制度,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包括社會要求和自然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國營企業的病害是什么?從生產力的角度看,不是國家所有制的公有制程度太高,太純,恰恰相反,而是國營企業制度,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國營企業制度與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不相適應。
從生產力發展要求看,從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角度,國營企業的主要病害在于國營企業制度,在于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產權制度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因此,正確的國有企業改革目標不是要改變公有制的程度或形式,而應該用適合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企業制度――即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取代產權企業制度!
但是,主流經濟學派卻一定要堅持產權方向的改革,要用所謂的現代產權制度取代原有的產權制度,這不過是以錯糾錯或錯上加錯,怎么能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呢?四十多年的改革,沒有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獨立的經濟實體,走出困境,這一基本事實已經充分說明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路子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停止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不是很正常嗎?
第三個問題: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國營企業的病害是什么
在前面,我們從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角度探討了國營企業的病害。
現在,我們要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認識國營企業的病害是什么。
在論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時(見《論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一文),我曾經說過:“社會所有制和經濟體制雖不是生產關系的全部,但卻是決定生產關系整體狀態的基本要素。在這里,相對靈活的經濟體制和相對穩定的社會所有制也有一個相適應的問題。經濟體制和社會所有制的對應關系只是生產關系的內部關系,為什么要把它當作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對應原理提出來呢?因為生產關系是一個整體,生產關系的不同方面是生產力發展的不同要求的反映,如果生產關系本身都處于不統一的狀態,就談不上全面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
就國營企業而言,國家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和國有國營的和國家得盈利、職工拿工資的國營企業管理體制都是生產關系。國家所有制,作為公有制的典型形式,它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只有勞動所有者,沒有資產所有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是國營企業的基本特點,它所體現的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國營企業體制--國有國營的管理體制和國家得盈利,職工拿工資的分配體制,屬于產權制度,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適合個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從這里我們看到,國營企業體制和國營企業的所有制是處于明顯的對立狀態的。兩者作為生產關系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
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由于消滅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它要求勞動者當家作主;而產權制度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它否定了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這是國營企業“全民所有,全民負責,結果誰也不負責”的根源所在,也是國營企業“主體缺位”弊病的由來;
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國營企業實際上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但是,產權制度體現的卻是資產所有權。結果是能夠對國營企業負責的勞動者由于其利益要求得不到體現而處于消極應付狀態,而不存在的利益要求--即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卻得到了體現。這是國營企業缺乏動力和活力的根源所在;
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使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排除了單個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形式出現,還是以集體方式出現,作為勞動所有者都是獨立的,因此,國營企業是可以作為獨立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但是,產權制度卻是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結果是,產權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國營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國家所有制本身又排除了國營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于是,國營企業失去了經濟實體的性質,只能作為一個沒有自己的生產主體,沒有獨立的、內部的價值運動,沒有自主管理權的生產組織存在和發展。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國營企業的病害主要是國營企業的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不能體現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即不能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因此,國有企業的基本目標應該是用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取代國營企業的原有體制,使國有企業的體制與國家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及要求相適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