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科學不是生產力》(馮壯波 2024-01-03)后,有幾點思考。
一 有人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本人才疏學淺,在馬恩著作中沒見過這個說法,在報章雜志也沒見過直接引文。至于流行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則是鄧小平提出的。
二 資料表明,歷史上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是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尤爾根 哈貝馬斯。他想說明,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論已經無效,剩余價值源泉已不再是工人階級的勞動,而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
三 有文章說,胡耀邦曾在一個文件中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毛主席斥責說這是放屁。
四 其實, 科學技術只有通過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提高,通過工具和工藝流程的改進,通過土地礦山材料等勞動對象性能的改善,間接通過改變各個生產力要素的方式,才能成為生產力,不是直接就是為生產力。這三個要素中,人是最可寶貴的,只有機器設備(有人說資本)一個要素,也不能形成生產力。
五 科學技術究竟是什么?科學技術的定義有很多,我無能力為其定義。不過我認為,科學是人類對自然的斗爭中探求自然規律的過程及其結果;技術是利用科學成果創造有用的東西的過程及其成果。科學原理不轉化為技術,技術發明不付諸應用,都是空的。
六 科學技術只有積極作用沒有消極作用嗎?科學發現的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技術發明是創造有用的東西,目標性很強。核既能裂變也能聚變,無所謂好壞。裂變可以改變堅硬的東造福由于人,也可造成原子彈殺人,戰爭也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當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時,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歡呼,他看到了上帝之光。戰后他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并反對美國率先制造氫彈。聚變,可以搞原子能發電,但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也說明“福兮禍所依”?;蚯懈?、轉基因生物、胚胎移植等,都是科技進步,也要受到人倫的限制。報載,廣東一位醫生用不同夫妻的胚胎生出一對雙胞胎,其活動就被禁止了。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人們對它的某些憂慮,也絕非“杞人憂天”。人類改造自然,也應防止“自然報復”。
七 反科學主義,并不是反對科學本身,而是反對片面夸大科學的積極作用。反科學主義,在承認科學積極作用的同時,主張用社會價值、道德來評價科學,防止科學的消極應用。反科學主義,也可稱為關于科學的倫理學。
八 有人一心想找到像數學公理那樣的價值公理、道德公理-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認為,除原始社會外,迄今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在階級社會,價值、道德都是有階級性的,是由人們在不同生產關系中的地位決定的。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公理、道德公理。工人階級的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人階級的工人階級的利益就是維護公平正義,工人階級的價值、道德,就是世界的價值公理、道德公理。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有普世的、全人類的價值、道德。當然,馬克思主義根本上就是科學,就是工人階級解放的科學、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科學與倫理統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界觀、方法論。
九 北青報2014年1月3日B1版,《談論奧本海默時,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最后一段話:奧本海默的老師在寫信給學生的信中說,他希望他的學生不是更聰明,而是更智慧。譯者王冰感悟,聰明是想辦法去得到,而智慧是知道我們將會失去什么。我想,對于如何看待科學和價值、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如何看待科技與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個觀點值得參考。
腦洞初開,也許是胡說八道,敬請指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