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到了最后,女主角彌留之際,忽然有點沒來由地冒了一句,‘現(xiàn)在是國家危難之秋,鼓起你的勇氣,去救國,去殺我們的敵人……’”
01
—
看中國早期電影,有時會有一些意外的發(fā)現(xiàn)。
1936年,著名的聯(lián)華影業(yè)拍攝了一部電影《狼山喋血記》(又名《冷月狼煙錄》),講述一個山村的村民,長年苦于狼患,最終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于了克服了“狼有山神護佑,打不盡、殺不絕,貿(mào)然行事還容易觸怒神靈”的迷信思想,團結(jié)起來一致打狼的故事。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非現(xiàn)實”,因為和有著原始崇拜的印第安人不同,我們的文明開化很早,中國人對打狼早就沒有什么心理障礙了,困難主要在于缺少合適的武器。
但為什么會拍這樣一部電影呢?
因為影片名義上說“打狼”,實際上講抗日。影片中的“狼”,暗喻的是正在不斷對中國加緊侵略的日本帝國主義。
所以,《狼山喋血記》是當年引起轟動的國防電影,“它配合了當時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斗爭,對于國防電影運動的開展也有促進作用,當時的愛國進步電影工作者并為它召開了座談會,給予了大力的肯定。”
“狼山”上映時是1936年11月,距離七七事變,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日帝對中國的狼子野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為什么拍一部抗日電影還要如此遮遮掩掩呢?
這就要說到腐敗無能的國民黨政府了。
日本侵略中國,又害怕中國人民覺醒,就要求國民政府禁止一切“反日宣傳”,而蔣介石主導(dǎo)的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反動政策,對日本的無理要求照單全收,嚴格禁止電影中出現(xiàn)任何與“抗日”有關(guān)的字樣與情節(jié),在這樣的重壓之下,進步電影人才拍攝了“狼山”這樣一部很像寓言的電影。
在影片中,當紅女明星黎莉莉飾演小玉,張翼實驗老張,英氣逼人的男明星劉瓊扮飾演劉三,藍蘋飾演劉三妻子。
對藍蘋的表演,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fā)展史》有這樣的評價:
“藍蘋扮演的劉三妻子對人物把握尤其準確,不僅再現(xiàn)了劉三妻子這個農(nóng)村婦女的樸素真摯,同時還較好地表現(xiàn)了這個人物由怕狼到兒子被狼咬死后拿起柴棍打狼的整個變化過程,體現(xiàn)了人物的覺醒與成長。藍蘋的表演,獲得了影片導(dǎo)演者的贊美,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02
—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國民政府對“抗日”字樣的忌憚,簡直到了病態(tài)的程度。
著名導(dǎo)演蔡楚生,在1932年連續(xù)拍了兩部相當小資,相當鴛鴦蝴蝶,相當遠離政治的電影《南國之春》和《粉紅色的夢》,但都因“抗日”而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
《粉紅色的夢》,講述一個性喜浪漫的青年作家羅文,因為迷上了交際花惠蘭而拋棄了“太過嚴肅”的當小學(xué)老師的妻子素文,但自己很快又被水性楊花的惠蘭拋棄,萬念俱灰之際,素文又回到他身邊。
這個故事十分自戀、也很無聊。其中一個小細節(jié),是素文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不買日貨”,這個一閃而過的鏡頭立刻引起了國民黨電影檢查官的注意,最后被迫改為“不買仇貨”。
《南國之春》的故事也是如此,通篇都是你愛我、我愛你,我愛你而得不到你,我要死了,等等。只是到了最后,女主角彌留之際,忽然有點沒來由地冒了一句,“現(xiàn)在是國家危難之秋,鼓起你的勇氣,去救國,去殺我們的敵人……”
就因為這一句話(也沒有提“抗日”),電影居然被禁了。
當時的媒體(《游藝新報》第十八號,1932年7月1日)這樣報道:
“《南國之春》系高占非和陳燕燕主演之愛情而富詩意的影片,雖然劇情頻俗但頗傳佳評,蒞津放映二次,人滿盤谷,今影片檢查委員會,忽諭令禁演此片,大意謂:《南國之春》有反日的宣傳,并有一句:‘現(xiàn)中日適要好之際!’唉,可憐復(fù)可悲。”
唉!快100年了,可悲復(fù)可憐!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