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居然走“從工人中培養技術員”的教育路線
張學良拱手相送“東三省兵工廠”是嚴重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做出的“七二一指示”中,提出“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1984年,以中共上海機床廠黨委做出的決定,徹底否定“七二一調查報告”為標志,“七二一大學”作為文化大革命的產物,被徹底的摒棄??伤坪鹾芏嗳硕紱]注意,就是張作霖這個大字不識幾個的“老六”,竟然在毛主席“七二一指示”發表的45年前,也是距今102年前,早就有模有樣的在走“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
1、張作霖創辦“亞洲第一兵工廠”。由張作霖總投資超過5億元(1928年國民政府中央財政收入僅為1.79億元),1921年10月創辦,次年定名為“東三省兵工廠”,通稱奉天兵工廠。
當時,按購買力計算,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于現在400--500塊人民幣。北京巡警月工資是8塊袁大頭,兩塊銀元就夠北京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3塊銀元就夠一個農民生活一年。
1928年國民政府中央財政收入僅為1.79億元,張作霖總投資5億多銀元創辦“東三省兵工廠”,這無疑是驚天巨資。
投入驚天巨資,這是確保建成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也是亞洲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制造水平最高,產能最大的“亞洲第一兵工廠”、“遠東克虜伯工廠”的財力基礎。
抗戰時,國民黨的投降派總以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軍隊武器裝備落后,兩國工業能力差距太大為由,不斷鼓噪投降。
還列出一組數字:到1937年全面侵華前,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年產飛機600架,中國一架也產不了;日本年產坦克200輛,中國一輛也造不出來。
說什么中國鋼鐵年產“只有4萬噸”,僅“東三省兵工廠”這一家企業,所建的一座電弧爐,1923年的鐵產量就達43萬噸,鋼產量就達到6.8萬噸。
“東三省兵工廠”有德國造為主的國際一流先進機器設備8千余部,設立槍廠、輕機槍廠、炮彈廠、炮廠等四廠,可仿制世界各國槍炮,能生產日軍所有的火炮,也能生產日軍垂涎沒有的武器。
“東三省兵工廠”不僅規模大、兵工廠年產量驚人,光子彈一項的日產量,就高達40萬發。不僅能量產6萬多支步槍,還能量產17式65輕機槍、13式79重機槍,其生產的遼十三式步槍,集成了毛瑟槍和三八大蓋的全部優點。
“東三省兵工廠”尤擅長造炮,比漢陽廠還早兩年就制造出迫擊炮,其生產制造的火炮品種,堪稱五花八門:150 毫米日式榴彈炮、105 毫米日式加農炮、75 毫米克式山炮、75 毫米日式山炮、75 毫米日式高射炮、75 毫米日式迫擊炮、37 毫米日式平射炮等等。
其生產的150mm迫擊炮,經三次改良,射程遠、威力大,還能裝載炮車和彈藥車,這成了東北軍裝備的“獨門暗器”。
關東軍僅裝備2門240mm榴彈炮,“東三省兵工廠”卻有240毫米大炮試制生產線,并已能量產240毫米大炮。當日軍占領“東三省兵工廠”,看到生產出的240毫米大炮,那是震驚不已。
中國第一輛載重汽車,民生75型汽車,也誕生在“東三省兵工廠”的下屬奉天迫擊炮廠。
2、這是座園林化的特大型現代化兵工廠。這座位于沈陽的“東三省兵工廠”,廠區按西方園林式花園建造,廠區各個建筑的風格迥異,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等薈萃,進到廠區能感受到異國情調襲人。
廠區內,僅樹木就栽種8萬株,可謂綠樹成蔭。廠區開挖人工湖、河、噴泉,鋪設廣場,處處有風景。至于廠區之大,令很多技師都選擇坐特設黃包車在廠區代步。
張作霖這個“老六”,在坐擁的3.6萬員工的“東三省兵工廠”,還搞“企業辦社會”,工廠內建有600張床位,類似今天的“三甲”醫院。工廠內的戲劇社、電影院,排球館、足球場,一應娛樂設施齊全。對于職工家屬,廠內設有子弟學校,員工子女可優惠,或免費入學。
這樣高標準的西方園林化式工廠,這樣重視采用一流機器設備,這樣優渥的后傾保障設施,就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的工廠硬件建設和廠區環境,都是世界一流的工廠。
3.張作霖竟從工人中培養技術員。若說“學以致用”,讓教育緊密結合實踐,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戰國大軍事家孫臏(字伯靈),跟鬼谷子學兵法,也非“紙上談兵”,還要搞煉丹,他發明了燒炭,還掌握制陶瓷工藝,才被挖煤、制瓷業尊為“窯神”。
莊子的《庖丁解牛》 ,強調工學一體,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培育能工巧匠。職業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戰國時齊國官方就修訂了現存最早的職業培訓教材《考工記》。
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國家財政對職業教育一直很支持,不斷有體制機制上的創新,這都不足為論。
尤令人稱奇,甚至有點石破天驚的,就是張作霖這個土匪出身,大字不識幾個的“老六”,他辦廠的一個突出特色,竟然是在“東三省兵工廠”內,開辦了一所現代化的“兵工廠工藝學校”,主要培訓對象是工人。
在工人中大批培養技術員,這可就超越了培養能工巧匠,這既是培養技術人才,更是在培養擔任重要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人員。如此教育實踐,理應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中重書一筆,卻非常可惜的竟被長久遺忘成“空白”了。
這所“兵工廠工藝學校”,內設初中、高中和專業三部分。在初中、高中部分,主要培養專業技術工人,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中培養“大工匠”;在專業的專門分校中培養畢業的學員,學歷等同全日制大學生,可直接到兵工廠任一等技手或技士。
一等技手就是一級技師,通常是在某個特定領域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業人員。技士是技術人員的職稱之一,低于工程師,也就是現在的技術員。
在企業和機構中,一級技師通常是擔任重要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人員,負責解決生產、研發、管理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并且能夠指導和培訓其他技術人員。相比“大工匠”無論多大,都是工人階層,技術員則很大程度脫離了工人屬性,而進入到管理層,也就是進入企業的干部隊伍。
“兵工廠工藝學校”擁有600名學生,不斷畢業不斷招生,并有318臺先進機床等設備,可讓學生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可將在學校學習能無縫銜接到直接去兵工廠上崗。在專業的專門分校中培養畢業的學員,有明確的一等技手或技士的職稱和職務崗位。
4.張作霖辦大學重建實習工廠。在張作霖時代,中國絕大部分空中力量,都掌握在東北軍手中,東北軍有飛機265架,均保持作戰水平。東北還可以生產飛機發動機配件、機身、機翼、螺旋槳、始動機和航空無線電零件等等,絕對稱得上高科技。
奉天糧秣廠,還可生產餅干、罐頭等現代化的成品軍糧。
東北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人才,這讓張作霖在辦學理念上,格外重視培養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除了工廠辦學校外,1921年10月,就在張作霖創辦“東三省兵工廠”數月之后,也就是1922年春,張作霖委派時任奉天省長兼財政廳長王永江籌辦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雖是綜合性大學,但學校的重點是培養理工人才,曾一度被定名為“東北工學院”。
那時東北大學是國內學生最多的大學,教授300人,學生3000人。當時的北京大學,只有學生2000人。
尤值得一提的,奉天省省長王永江作為首任東北大學校長,親題“知行合一”為校訓。為貫徹“知行合一”,東大在學校附近另開設“東北大學工廠”,占地200畝,“東北大學工廠”的下屬工場,包括土木系修客車工場、鑄工系翻砂工場、鐵工系修貨車工場、鐵工系鏇工工場、鐵工系鉚車工場、鐵工系汽錘工場、鐵工系修鍋爐工場、原動系發電場、印刷場等,全廠工程技術人員與職工近700人。
工廠資金定為280萬元,由大學基金項下撥充,由此,東北大學的根基得以鞏固。此后,省公署撥款50萬元,為工廠的流動資金,工廠業務益形發達,除為東北各鐵路局修造車輛外,還生產各種機械產品。
這座機械設備齊全的“東北大學工廠”,聘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博士任廠長。建這座機械設備齊全的“東北大學工廠”,一個主要功能就是供東北大學的學生實習使用,它是一座實習工廠。學校畢業的學生,除到國外深造外,主要留校、留廠、留機關使用,真正實現學習-實踐-就業“一條龍”。
當然,張作霖不僅重視自己工廠培養技術人員,還“土洋結合”地用高薪聘來英國、德國、法國、日本、俄國等1500多名工程師。
5.張作霖可算“七二一指示”的先驅者?1968年毛主席在“七二一指示”提出:“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
可誰能想張作霖這個“老六”,竟然虎慥慥地“先知先覺”,提前“穿越”近半個世紀地踐行了“七二一指示”,取得的成效還還“賊閉”(東北話很好),這讓人不由稱奇。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公開發表《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人們把毛主席在編者按中,提出“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批示,稱為“七二一指示”。
上海機床廠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學”,設置磨床設計制造專業,第一期招收本廠職工52人,學制兩年,學生畢業后仍回廠工作。隨后,根據本廠需要設置了相關細分專業,并開設了毛澤東思想、勞動、軍體等。
截止到1976年9月,全國各類“七二一大學”達1.5萬多所、學員78萬多人,僅上海市就有“七二一大學”2111所。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七二一大學”作為“文革”的產物,以1984年,中共上海機床廠黨委做出決定,徹底否定“七二一調查報告”為標志,“七二一大學”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可張作霖早在“東三省兵工廠”內,開辦了“兵工廠工藝學校”,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中培養技術員,培養技術管理人員,這兩相對比之中,徹底否定“七二一調查報告”,徹底否定“七二一大學”,徹底否定“文革”,怎么咂摸這個“徹底否定”,總有點讓人說不出來,或很難說出來的唏噓。
6.張學良拱手相送“東三省兵工廠”。就是這樣一座張作霖嘔心瀝血,耗費巨資建立的“亞洲第一兵工廠”、“遠東克虜伯工廠”,隨著“九一八事變”,張學良“不抵抗”地放棄沈陽,放棄東北,讓日本侵略者不費吹灰之力,等于天上掉餡餅般,就白白獲得了一座體系完整、設備齊全、人才濟濟、技術先進、產能巨大的特大型兵工廠。
據近年來日本方面解密的資料,隨著張學良“不抵抗”地放棄沈陽,關東軍光繳獲的飛機就達260余架,坦克60余輛,輕重炮3000余門,輕重機槍4000余挺,步騎槍12萬余支,汽車2300余輛,彈藥不計其數。
每個航空師(也叫航空隊)裝備約48-54架飛機。張學良等于給關東軍留下能裝備5個航空師的飛機及飛機配件生產線。當時日軍的戰機數量,總共都不超過500架。到全民抗戰打響時,國民黨航空委員會真正能夠參戰的飛機,也才只有91架。
日本《產經新聞》1990年12月9日報道,張學良最近在臺灣接受了日本廣播協會(NHK)的采訪。日本記者問及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公然無恥地宣稱:“當時我們選擇不抵抗是沒有任何錯誤的,時至今日我還是這么認為。”“他們罵我是不抵抗將軍,那不能(打)我們打不過人家,有什么辦法?”
可張學良就是至死對“不抵抗”都無懺悔之心,都言之鑿鑿地堅執認為“不抵抗”無錯,對于這幅賣國嘴臉的無恥,暫不做評論,可張學良明知日本早有圖謀東北的企圖和計劃,為什么不及早安排炸毀“東三省兵工廠”?為什么不及早安排轉移那260余架飛機?為什么不及早抓緊炸毀坦克、輕重炮等大批輜重裝備?
再退一萬步說,奉天兵工廠的總廠沒做炸毀計劃,那后來的天津淪陷、青島淪陷,張學良為何不將東北軍直屬的兩大兵工廠--天津大沽兵工廠、青島鐵工廠提前炸毀?為何都完好無損地拱手相送給日本軍隊?
張學良又蠢又壞地如此“資敵”,絕對是罪孽深重。
結束語:古語:善人知其惡,惡人知其善。至于張學良后來發動了“西安事變”,為促成“全民抗戰”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伤降资菒捍笥谏疲€是善大于惡,正反功過,是非曲直,還是留給歷史去沉淀、去甄別、去評說!
但無論怎么說,張作霖這個土匪出身的“老六”,他深知自己辦的工廠,絕不需要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最需要有“真章”的能人。為此,他將辦現代化兵工廠同從工人中培養技術員相結合,將辦東北大學同辦“東北大學工廠”相結合,突出培養“知行合一”的人才,這個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該給人們一點什么啟示?
中國及世界的教育家多的數不清,可有幾人創造出張作霖,如此“學以致用”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非教育家的文盲,張作霖又如何能成功創造出,這樣搶眼的“學以致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
從特色教育的唯利是圖,嚴重脫離實際、脫離實踐、脫離就業的弊病看,東北大學通過“東北大學工廠”地實習,真正實現學習-實踐-就業“一條龍”,這里應有何借鑒?
從“東三省兵工廠”開辦“兵工廠工藝學校”,對比“七二一大學”,凡“文革”的產物都要徹底否定嗎?“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開辦“七二一大學”,真的一無可取嗎?不分青紅皂白地情緒化“徹底否定”,能心悅誠服地達到“徹底否定”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