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陳志鈞曾寫了《五十年代研制核潛艇走過的路》一文,登載在《中國核潛艇工程備忘錄》[1]、[2]上。為了深入研究核潛艇精神,我們合作修改和編輯了該文,羅小明提供了參考文獻[3]、[4]和照片,陳晉南負責編輯,加了參考文獻和照片。
一、中國必須研制核潛艇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和毛主席確定了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快速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五天后,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體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響亮地發出了“向現代科學技術大進軍”的口號。并具體要求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在四月份以前,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4年10月周恩來和米高揚在蘇聯援建中國建設項目協定的文本上簽字留影。
1958年8月周恩來和陳毅、賀龍陪同外賓參觀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留影。
對于這個規劃的總方針和總要求,周總理又做了明確的指示:“這個遠景規劃的出發點,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學的最先進的成就盡可能迅速地介紹到我國來,把我國科學事業方面最短缺而又最需要的門類,盡可能迅速的補充起來,根據世界科學已有的成就來安排和規劃我們科學研究工作,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能夠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制定好這個遠景規劃,黨中央決定在周恩來總理和陳毅、李富春副總理親自組織領導下,國務院成立了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幾百名科學技術專家,經過反復研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和“以任務帶學科”的科學技術發展方針,確定了“原子能作為軍用動力堆的研究”等五十七項重要科學研究任務。
1958年6月27日以聶榮臻向“德懷同志,總理并報主席、中央”上報了《關于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1958年6月28日,報告送審的第二天,周總理對報告做了如下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后提請中政常委批準,退聶辦”。次日,鄧小平總書記仔細審閱報告后批示道:“擬同意。主席、林總、彭真于閱后退聶”。并在“10月1日下水”處加批“好事”兩字。毛主席和彭總也隨即圈閱了這個報告。就這樣,一項事關海軍建設大局,也關系到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重要尖端技術工程就決定了。
聶榮臻元帥
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關于建議我國研制核潛艇問題的報告,6月28日周恩來總理批復的剪影(選自《聶榮臻畫傳》[5])。
該報告被批準后,核潛艇工程第一次上馬。1959年10月,毛主席面對赫魯曉夫拒絕提供核潛艇技術和關于建立聯合艦隊與在中國沿海建立長波臺的無理要求,發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
研制核潛艇,是一個龐大的軍事系統工程,包含了許多尖端的新技術和必須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關,需傾全國之力去組織實施。我國研制核潛艇,歷經十余年,有兩千多家科研院所、學校、工廠參加,涉及當時的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組織協調管理涉及當時的國務院21個部委。協作規模之大,不僅在海軍發展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全軍也是少見的。
為了保障這一重大工程的順利進行,中央軍委下令成建制的部隊開赴基地、工廠、海區,實施軍事支援。實踐證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有在毛主席、周總理和中央軍委、國務院統一指揮領導下,中國核潛艇才能安然誕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偉大夢想,才能變成現實。
在撰寫《五十年代研制核潛艇走過的路》[1.2]一文的兩個月里,陳志鈞有機會走訪了健在的幾位元老級“09老人”,請他們述說20世紀50年代參加核潛艇研制起步工作的那段歷史。
在本文中,陳志鈞選擇了羅小明整理父親羅舜初的手稿和材料,發表的文章:《謀求海軍新技術》[3]一文中有關章節,以作史實指南和支撐。
在這一段時間里,陳志鈞不斷收到知情者提供的史料,從他們那里得到幫助,在此深表感謝。同時感謝吳小珊同志協助做文章的編輯和整理工作。由于本文還只是對往事的初步整理,如對文中所及有疑,誠望指出,我們會認真訂正。我們相信,去偽存真的事實,才是當下站得住腳、以后經得起追問,一代開拓者的功績必將永遠銘記于國家史冊之中。
二、羅舜初將軍最早提出研制核潛艇的建議
1956年4月,在周恩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等國家領導人的共同主持下,組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該委員會邀請國內的600多位科學家和18位蘇聯專家,參與編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
周總理當時講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原子、電子、超音速等,其發展速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快”,他希望:“確定一批我國科學技術急需發展的科學領域與重點完成的建設項目。要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首先就要有一個強大的國防。建立海(潛艇)、陸(導彈)、空(巡航)戰備體系……”
軍隊也在聶榮臻元帥領導下,相應地提出《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項目的初步意見》。該意見中有關海軍的部分,是由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主持起草的,其中提到“熱核子應用方面,應與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結合,開展小型核彈頭、核潛艇和軍用動力反應堆等綜合性的研究。按照我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估計要到1960年以后才有可能把核潛艇的研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個意見得到中央的批準。詳見羅小明整理父親羅舜初的手稿和材料,發表的兩篇文章:《謀求海軍新技術》[3]和《1958-1959:中國核潛艇的艱難起步》[4]。
1955年羅舜初將軍。
1958年6月羅舜初(右1)與南昌艦水兵座談留影。
1959年5月23日羅舜初給蕭勁光司令、蘇振華政委報告剪影。
三、羅舜初將軍謀求海軍發展核潛艇
1959年7月1日,時任海軍副司令員、核潛艇研制小組組長羅舜初給聶榮臻寫報告。報告中提到研制核潛艇遇到了許多困難。聶榮臻閱后批示:“舜初同志。研究工作不可泄氣,應鼓足干勁,長期堅持下去。人力、物力、財力請黃總長(克誠)考慮下,盡可能子以支持,這是羅舜初的報告和聶榮臻在報告上批示原文剪影(選自《聶榮臻畫傳》[5])。
中國核潛艇事業發展到今日規模,首先要想到羅舜初將軍的貢獻。重要節點摘錄如下:
1.“1957年9月,聶榮臻元帥率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聯談判。臨行前,雷英夫同志征求我的意見,問海軍有沒有值得提出的問題。據我側面了解,蘇聯當時正在準備制造原子潛艇。我建議談原子工業項目時,把潛艇核動力反應堆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為我們將來上核潛艇項目做些技術準備。”
2.“1958年上半年我國的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得知這個消息后,我立刻帶著參謀金寧去參觀這個反應堆。回來的路上,我一直感到十分興奮,覺得原子能動力利用于國防方面已經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
3.“(1958年)6月18日,聶總召集劉杰、張連奎、萬毅、安東和我幾人開會,討論研究核潛艇的問題。此后不久,海軍蘇振華政委和我邀請張勁夫、錢學森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到海軍來,共同商討研制核潛艇的問題。……大家的干勁都很高,對于搞核潛艇都很熱情,各部門都愿意全力投入。6月27日,聶總將大家的意見匯總,正式向中央遞交了報告,建議本著自力更生的原則,自行設計和試制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報告還建議以我、劉杰、張連奎、王錚四個人組成一個組,并指定我為組長,張連奎同志為副組長,籌劃和組織領導這一工作。很快就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準。”
4.“(1958年)7月初,我們四個人的組召開第一次會議,研究建造核潛艇的具體分工和計劃。大家一致認為,潛艇的艇體設計、機電、無線電、火箭武器等方面困難是有的,但我們有信心克服,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力更生。最困難的是原子動力裝置,除了自己積極研究外,還需要爭取必要的外援。如,請蘇聯專家對我們的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幫助審查做必要的修改……。雖然是自力更生為主,但某些關鍵性問題還離不開蘇聯的幫助。”
5.“(1958年)7月中旬,我和一機部九局局長鄧存倫同志一同約見蘇聯專家伊夫契金和舍甫琴科,向兩位專家吹了吹風,說明我們準備造核潛艇的想法,希望他們就一機部所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擔任哪些任務提出建議,他們表示力所不能及……”
其實,海軍黨委在蘇振華主持日常工作時就開始研制核潛艇的工作。海軍黨委決定羅舜初抓這方面工作。羅舜初選擇了薛宗華具體指揮核潛艇的研制工作。
四、開始為中國核潛艇構思
1958年春,羅舜初副司令員讓艦船修造部副部長薛宗華籌建“海軍艦船修造部造船技術研究室”(后因項目代號09而簡稱09研究室,下同)。同時,要求薛宗華刻不容緩地立即開展中國核潛艇的技術研究工作。用最短的時間、較為實際地勾畫出中國核潛艇的輪廓來,甚至給出必要說明的參數,以備上報。
薛宗華最先想到江南造船廠具體負責6603潛艇全艇監造、驗收的軍代表陳春樹和已下到滬東造船廠當軍代表有一年的郭作東。
1958年5月底之前,陳春樹首先回到修造部潛艇處,再向薛宗華報到。1957年至1958年,陳春樹與郭作東兩人組織攻克6603蓄電池組充電時發熱、溫度超標的技術問題。由于這項工作需要收尾,故郭作東晚于陳春樹、于1958年6月底之前才返回修造部,向薛宗華報到。
這一年夏天,在蘇聯海軍學校學習的李建球回來后,即被薛宗華暫留在新成立的09研究室。他們三個人在一起,專業上是船、機、電都有了,形成了一個技術骨干框架,也因而搭建起09研究室的人才基礎。
回過頭來說,陳春樹報到之后,由于首長交代核潛艇研制工作任務緊迫,必須馬上行動起來、開始工作。陳春樹從事常規潛艇制造、驗收、試航工作多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建造、試驗經驗。他在當時已具備較強的英語、俄語閱讀能力,看過一些有關核動力方面的資料。這些,增強了他從事核潛艇研制工作的信心,并找到了切入點。薛宗華馬上帶上陳春樹一人,到當時的一機部見王新民局長。王局長對開展核潛艇研制表現出極大熱情。當場確定陳春樹為海軍與一機部之間的聯系人。
當王局長安排好下廠計劃后,陳春樹請海軍所屬動力研究單位的所長一起,走訪哈爾濱汽輪機廠、沈陽水泵廠等有關單位,與那里的技術負責人討論、研究船用汽輪機及減速齒輪箱、電機、水泵的馬力、長寬高尺寸、總重、運行參數、維修要求、工作壽命等,尤其對飽和蒸汽下運行汽輪機的可靠性、工況變動范圍,了解得更為仔細,并希望工廠能按海軍戰技要求,先開展設備概念設計。
緊接著,薛宗華親自帶陳春樹見二機部的白文治局長,指定陳春樹為聯系人。白局長當即找來機關的核專家韓鐸、董茵,介紹給陳春樹。薛宗華帶陳春樹到401所去見李毅所長。401所即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受二機部、科學院雙重領導,是由蘇聯援建、較為綜合的原子能研究機構。里面人才濟濟,有國內外知名的核物理學家、著名的化工專業工程師。
李毅所長把核反應堆專家黃祖洽、連培生找來,說:“你們討論吧!”
薛宗華是一位有很強獨立思考能力而又能很好貫徹首長意圖的指揮員。他囑咐陳春樹:“要緊緊跟蹤美國‘魟魚’號(又稱‘鸚鵡螺’號)核潛艇來開展工作。”……
陳春樹去401所幾次。1958年時的北京郊區公共交通極為不方便,他只能早早地出發、晚晚地回城。他向黃祖洽、連培生說明了海軍所需要的核潛艇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核反應動力裝置一定要體積小、重量輕、能裝在艇里、能發出上萬馬力功率,以保證潛艇在水下長期航行能力。它不能發生核事故,有高的運行可靠性。
根據國外的設計實踐,陳春樹代表海軍建議401所首選水作為中子慢化劑的熱中子壓水堆。反應堆載熱劑的溫度、流量、壓力,在一定工況下使二回路產生能推動汽輪機工作的飽和蒸汽;所以,反應堆內壓力在×××個大氣壓左右,等等。在很短時間內,黃祖洽、連培生兩位核反應堆專家向陳春樹提交了壓水堆核動力裝置論證方案概況。
在短短二十來天里,海軍的領導都在為研制核潛艇這件大事忙碌著,陳春樹不時地要向首長匯報工作和聽從新的指示精神。他看到羅舜初將軍為了擠出時間多做些工作,中午不回家而在辦公室的簡易行軍床上休息。
陳春樹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有關研制核潛艇技術可行性的文件交到海軍首長的手里。陳春樹至今還記得文件中的一些技術敘述:擔負遠洋破襲戰的攻擊型核潛艇。由于有龐大的核動力裝置,造成重量較大、其潛艇排水量在數千噸之上。它的動力裝置需要×××××馬力左右。輔機艙只能布置一臺提供飽和蒸汽工作的汽輪機組。由于馬力過大則要選用大直徑的螺旋槳,采用單軸傳動方式。核潛艇應攜帶足夠量的魚雷,提高它的進攻能力和先敵發現概率。在艇體首部,必須有大直徑、高尺寸的前置聲吶基陣,采用水滴形艇體才能滿足上述要求。遠洋的核潛艇,來回航渡時間比較長。為延長陣位游弋時間,必須提高核潛艇航速約××節。為達到這一戰技指標,也需用水滴形艇體來保證。基于核潛艇在高速下產生“埋首”現象,陳春樹認為,可以通過調整各裝置的布置和配重方式加以解決。
壓水型反應堆可以做到體積小,可布置在堆艙內。水作為中子慢化劑,有負溫度效應優點,可以保證反應堆有較高的核安全性。反應堆在×××大氣壓下,出口溫度為×××℃,可保證二回路產生飽和蒸汽以供汽輪機工作。汽輪機等輔機可以布置在輔機艙內……
薛宗華副部長認為這份文件可行,審核后依級報送羅舜初、蘇振華修改審定,再依級回到陳春樹手里重新整理,最后由黨委成文。
最終,由海軍黨委上報《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陳春樹隨從薛宗華直送文件給中央軍委總參謀長陳賡大將。兩人見到陳賡時,他正在打電話。他說:“放在這里吧!”薛宗華也沒說什么,把文件放在桌上就離開了。后來才知道,陳賡立刻將文件親自送到國防部長彭德懷手中。彭德懷批示后送聶榮臻。
1958年6月27日早,第一份《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經聶帥匯總,正式呈報中央。之后,很快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準和毛主席的圈閱。
1958年7月,海軍副司令員、四人小組的組長羅舜初召集張連奎、劉杰、王錚,主持召開四人小組會議。
五、薛宗華創建“造船技術研究室”
1958年春季,海軍得到聶帥擬建議中央啟動研制核潛艇的消息后積極響應,“海軍黨委親自抓核潛艇,海軍首長們都圍繞這一重大事件來進行工作。”
在羅舜初副司令員的布置下,海軍艦船修造部副部長薛宗華立即建起09研究室。迅速著手匯集有關核潛艇的資料和提出研制核潛艇的上報意見,是09研究室成立后的當務之急。
為了保證這項重大任務的質量和進度,首先建立以技術專家為骨干力量的核心隊伍。薛宗華指定李建球為艦船總體小組副組長,陳春樹為輪機小組副組長,郭作東為電氣小組副組長。有了潛艇總體系統、核動力系統、電子控制系統三大單元之后,可以保證研制工作啟動期的需要。
薛宗華(引自網絡)。
陳春樹、郭作東還記得首批進09研究室的技術人員有劉思義(駐上海滬東造船廠軍代表)、武杰(船體強度)、金世謨(艦船總體布置)、張景誠(上海船舶設計所)、林龍濟,陳志捷(江南造船廠柴油機專家)、李宜傳(海軍派往清華進修),林杰(電控,留蘇學生)等。
1958年冬季來臨之前,由一機部九局系統抽調一批技術干部和輔助人員到09研究室。其中有尤子平、陳孔嘉、黃士龍、黃旭華、林龍濟、劉炳陽、陸開利、傅家璋、史彤仙、高國忠、李文華等。
第三批技術人員多數是留蘇回國的學生和國內大學畢業生。據說是由政治處胡國忠出面接收的。其中有周忠耀、韓維奮、童麗生、居玉鑫、倪伯康、錢凌白、續竟和、王世棟、安吉昌等。
經過三次調進技術干部和輔助人員后,09研究室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下設潛艇總體科(副科長李建球)、輪機科(科長陳志捷,副科長陳春樹)、電氣科(科長林龍濟,副科長郭作東)、特種設備科(郭作東兼)。修造部領導十分尊重外來同志,請他們擔任正職,本部技術骨干一律擔任副職。
六、研制核潛艇別指望外國會幫助你
1958年9月8日,周恩來總理終于接到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的復電,“邀請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到蘇聯商討中國海軍建設事宜”。經軍委研究,決定派出“中國政府專家代表團”,前往蘇聯商談海軍新技術援助問題。團長是海軍政委蘇振華;副團長是一機部副部長張連奎、二機部副部長劉杰、海軍副司令員方強;團員有二機部白文治局長、海軍艦船修造部林真部長等人。隨員有二機部的黃祖洽、趙仁愷、連培生、韓鐸、董茵,一機部九局的尤子平、海軍修造部的陳法全,核潛艇總體設計組的陳春樹等。
1958年9月27日,聶榮臻在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移交生產典禮上講話留影。
1958年9月中旬的一天,林真部長找來陳春樹,只講了一句話:“海司打電話讓你去一趟,量一下尺寸做衣服。”當時對執行《保守國家軍事機密條例》的要求很嚴格,不該知道的機密絕對不能問。陳春樹是后來才接到派他隨團去蘇聯的通知。
代表團原是搭乘10月17日的蘇聯航班去莫斯科。因周總理找蘇振華談事情而改機票,推遲到下周的航班再走。沒料到這一改期,救了全團人的性命,因原訂的那班飛機(圖104)在空中失事,八十余名旅客全部遇難,包括我國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一行。
劉杰、白文治等二機部的代表因要與蘇方先談其他問題而先行。代表團的其他人于1958年10月底集中到方強副團長家里開會,研究和布置到蘇聯后的工作安排和談判內容。
1958年11月初,代表團飛抵莫斯科,團里的海軍人員被單獨安排在莫斯科的北京飯店,林真部長與陳春樹被安排住同一個房間。吃飯時,方強、林真、陳春樹、陳法全在一起。有時蘇振華政委也跟海軍的同志一塊用餐。
11月7日是蘇聯的十月革命41周年,代表團應邀參加了紅場閱兵式等紀念活動。陳春樹回憶說:“隨員不參加正式會談。科學家們只能在會外起技術咨詢和準備談判資料的作用。”蘇聯代表在第二、三次會談時答復:除原子動力潛艇動力、導彈驅逐艦外,其他項目如艦用導彈、艦艇制造技術研究等,可基本上滿足中國政府的要求。他們始終對核潛艇守口如瓶。
蘇聯政府安排代表團的海軍組參觀了在塞瓦斯托波爾、費奧道西亞、喀瑯施塔格、海參崴等地的蘇聯海軍艦隊基地,并到蘇聯造船工業基地的列寧格勒(現名:圣彼得堡)、高爾基格勒(現名:下諾夫哥羅德)參觀潛艇、快艇及艦船配套設備的工廠,看到以過氧化氫為燃料的試驗潛艇,參加了一艘“斯維爾德洛夫級”的巡洋艦下水典禮。
值得一提的是,蘇方讓陳春樹、黃祖洽、趙仁愷、連培生、韓鐸、董茵、尤子平等參觀列寧號原子破冰船。專家們大開眼界:反應堆艙、動力艙、循環水泵、反應堆控制艙室都看到了。他們分頭默記設備種類、數量、尺寸,尤其是反應堆本體尺寸等。為了使核專家們參觀的時間延長一些,蘇振華有意與帶隊的蘇方人員攀談。多年之后,趙仁愷、陳春樹還帶著興奮的心情,向我們這些后來的工作者回憶那次的參觀活動,因為這對他們開展后續工作非常有益。
代表團報軍委同意,批準劉杰帶二機部人員提前回國。趙仁愷因當時還沒參加09研制工作而未被留下來。
軍委同意代表團按預案拋磚引玉,以座談討論方式,請蘇方對代表團帶來的《我國原子動力潛艇初步設計設想》討論一下。對技術參數等問題進行討論后,由尤子平為代表團起草了一個臨時討論文件。
蘇方在技術談判中提出,只同意以書面形式討論,勉強接下了中方提交的文件,答應盡快提供咨詢。直到1959年4月上旬才給予了“無可奉告”之類的答復,但蘇方在信件中還是提到一點:核潛艇排水量××××噸以下做不出來。
此時,尤子平已先期回國。留下的海軍人員繼續與蘇方談判。林真回到莫斯科的北京飯店后對陳春樹說:“蘇聯人講,對原子潛艇沒有準備,但蘇方可以給629潛艇和6633潛艇。你是搞過6603的,你準備一下,中國要不要6633?”陳春樹憑多年造艇經驗回答林真部長:“要6633,它是6603的改進型,從它身上可以取得一些經驗,6633的性能比較好。”最后,蘇振華采納了這個建議。
蘇振華在蘇聯一直等到1959年2月4日,與蘇聯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主席阿爾希波夫,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共同簽訂《關于在中國海軍艦艇制造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后簡稱為“二四協定”)。依據此協定,蘇聯將向我國出售常規動力導彈潛艇(629艇)、中型魚雷潛艇(6633型潛艇)等,并向中國轉讓上述制造特許權。
蕭勁光(左1)和蘇振華(右1)歡送蘇聯專家留影(蘇承業提供)。
然而,僅隔一年多,1960年8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議。這使海軍建設和發展受到巨大損失。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中國尖端科技的道路。
七、一批新技術進入研究室領導的視野
電器組由船舶局來的電器工程師林龍濟任組長,郭作東任副組長,只有劉炳陽、朱敬觀和哈軍工來參加工作的汪洋老師等幾人。在林龍濟組長的組織下,根據室主任薛宗華副部長當時的指導思想,導彈核潛艇上要有哪些電器設備,要做一個初步的設想,首先強電方面大家比較熟悉,但不知核動力對供電有什么要求,這是要弄清楚的。
其次,作為遠洋潛艇的特種設備,觀(雷達)、通(無線電收發訊)和導航,以及聲吶(主動與被動)等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個方面感到導彈核潛艇在自動化技術方面可能要有較多的采用,當時首先想到潛艇水下高速航行時需要有自動舵或自動駕駛儀才行,得到哈軍工老師的支持,很快成立由劉炳陽同志和哈軍工老師組成的小組,從民航部門要來剛從蘇聯買來的伊爾18型飛機的駕駛儀資料做參考,并請隨蘇振華政委赴蘇談判的陳春樹同志幫助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工作有了頭緒,但沒有人做(強電工作直到1959年新大學生來后才開展),尤其是特種設備無從著手,事情反映到薛副部長那兒,當時海軍司令部按蘇聯的編制設有機電、通訊、航海、雷達、水聲、武器等業務長和參謀,都是本領域的專家,薛宗華就與海司聯系,請他們參加研究,但為了保密他們不到“造船技術研究室”的辦公地點來,而是派人到他們辦公室去咨詢,當時有陸建勛(通訊)、翟良科、謝某(雷達)、趙應選(聲吶)、機電業務長(姓名不詳)等多人介入。由于要進出司令部,郭作東為現役軍人比較方便,此事就由他經手了。他們這些人的專業使他們非常了解國內外的情況,此事對研究工作幫助很大。
這期間,薛宗華又派郭作東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聯系和了解艇上要裝的導彈情況,在船體組副組長李建球的具體幫助下,將裝艇導彈的諸項要求列出(直徑、高度、重量、入水深度、在艇上裝多久、什么時候供貨等),經薛宗華過目,提交給五院。
這次談的時間很長,郭作東得到的結論是:現有的導彈是不能上艇用的,必須研發潛艇專用的導彈,而且現在尚無條件,也非短時間能拿得出來。但郭作東也有另外的收獲。他講解了艇上需要供導彈的戰術諸元,如達到原子鐘精度的準確時間、艇的實時動態水平面(準確地平面)、實時動態精確經度和緯度等。導彈要根據這些數據輸入導彈的控制系統。否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經過這段時間的集思廣益,薛宗華感到強電和常規觀通不是難題,而對水下精確定位和自動化(涉及核動力裝置和作戰指揮方面)沒有底。經過他與新成立的海軍科研部于笑虹部長商量,決定將水下定位問題提交中國科學院新技術局研究。
1959年2月,中科院一些專家在天津開會,會議由新技術局局長谷羽和于笑虹、薛宗華共同主持,軍方郭作東也與會。會議確定了研究課題,整個項目定名為“慣性導航系統”,簡稱“慣導系統”。后來根據中蘇簽訂的“二四協定”,引進一艘常規動力導彈艇(629型),該艇裝有一套稱作“土星”的定位系統,這個項目就合并,由后來成立的第七研究院七所承擔。而自動化方面,則連同船體組提出的流體和強度兩大課題,于1959年8月,聘請蘇聯海軍研究所三位專家(斯米爾諾夫、卡瓦廖夫等)來華咨詢,為期三個月,由李建球、武杰、郭作東三人對口,工作地點在總后招待所,不進入工作區。完成后寫出報告,直接呈于笑虹部長審閱,并回答于部長的提問。當時領導擔心不要有漏項。
于笑虹將軍。
由于核潛艇特種設備的復雜性,在1959年冬成立第四科(此時研究室的組改設為科),調海司張從信同志任科長,在張未到職之前由郭作東暫代。這是一個專業最復雜的科,人員中有學天文、地球物理、遙感遙測、數學、無線電、雷達、水聲、導彈、微波通訊等。
八、《潛艇核動力裝置初步方案設計(草案)》的誕生
蘇振華政委在與蘇方簽訂“二四協定”后回國,向黨中央、周總理匯報了談判不順利及核潛艇吃了“閉門羹”的情況。周總理轉達了黨中央的決心:不僅原子彈要搞,核潛艇也要搞。他們不援助,我們就自己干。
二機部當時采取措施,調整力量對核潛艇動力進行探索,正式成立了“核潛艇研究設計處”,決定由原子能研究所為研究基地,擔任研究任務。稍后,黃祖洽、連培生領導的09設計組并入原子能所,暫編入12室。那時,可從事09反應堆工作的人員增至30多名,并根據工程設計需要,在09大組下面,按專業設立了物理、熱工、結構、燃料元件、回路、儀器儀表、自動控制、屏蔽防護等若干專業組。
1959年1月,09設計組由孟戈非直接領導。趙仁愷、李樂福分別任正副組長。下面設十來個專業組,正副組長有韓鐸、王維芳、周永茂、昝云龍、蔣濱森、潘系人、李樂福(兼)、唐全福、趙善德等。12室其他大組的組長有楊忠萬、沈俊雄、彭士祿(當時尚未介入09工作)等。
1959年9月,原子能研究所體制又進行了一次大調整。當時組成三條線,其中反應堆戰線由孟戈非、連培生負責,下轄12室、101室、4室的堆理論部分、6室的堆材料、13室的核電子學部分、材料堆室,人數達800余。這時,直接從事核動力的人數有百余,反應堆各個專業門類基本齊全了。
當時,學習、練兵是主要的。只能根據國外公開發表的數據和資料,選定核反應堆的主要方案和主要參數。然后,各個專業組再進行專題研究。為了保密,09都是以學科的名義提出和下達給各研究室的。1959年,在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100多項任務和課題。
1960年6月底,在趙仁愷、李樂福副總工的領導下,完成了《潛艇核動力方案設計(草案)》,1960年7月上旬,在二機部的六樓會議室,向二機部宋任窮部長、副部長劉杰以及鄧照明、白文治、馬正一局長、李毅所長、馮麟院長,做了兩個半天的匯報。領導同志說,聽了很受鼓舞,沒有想到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竟然拿出一個有根有據的核潛艇動力堆“方案設計”來。中國人民有把握建造自己的核潛艇。
正如后來《當代中國核工業》一書中所說:“該方案設計當時是作為草案上報的,但在后來的實踐中沒有什么重大的反復,這證明它在總體上是可行的。這就為以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九、核潛艇的專題研究和初步方案設計
1.技術路線的科學形成
在薛宗華主持核潛艇總體設計組工作期間,非常重視技術骨干隊伍的建設。1958年夏季,在李建球、陳春樹、郭作東來到總體設計組之后,建立起潛艇總體組、輪機組、電氣組,他們分別擔任小組的負責人。當總體設計組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后、專業基本配齊,他們分別擔任各科的負責人。說來也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三人同住在一個房間里,可謂朝夕相處,也便于技術交流。
那時,薛宗華主張群策群力,經過集思廣益過程,形成有科學依據的設計思想,體現在技術研究的成果中。薛宗華強調,6603潛艇中的設計思想,要借鑒到09研制工作中。要抓好方案研制中的大問題,從戰略上研究09最重要的難題,從戰略層面探討攻擊型核潛艇。
2.水滴形艇型的科學論證
在潛艇總體科中,集聚了多位艦艇專業、水動力學專業、艦艇舾裝布置專業技術人才。李建球與陳春樹、郭作東在進一步討論核潛艇作戰技術任務時就一致認為:為保證中國核潛艇的遠洋作戰能力,縮短航渡時間、發揮魚雷武器作戰效果和保證,大約有上萬馬力功率的輸出。要想提高水下航速就必須減少水下航行阻力,采用水滴形艇型才能減少水下航行阻力。那時,海軍也掌握了“美國正在進行水滴型艇體“大青花魚級”常規潛艇的水上、水下“對比航行試驗”的情報。那時,在總體設計組,根本不存在水滴型與艦隊型的“艇型之爭”。
功率超過上萬馬力,螺旋槳直徑明顯加大,核潛艇尾部已經難以布置魚雷發射管。遠離國土作戰的核潛艇,必須提高先敵發現距離、要求必須在核潛艇首部安裝大尺寸的聲吶基陣,只有采用水滴型艏部才能解決。
薛宗華提出:“一定要用數據說話!”李建球領導相關技術人員用7臺電動計算器進行阻力計算。對于那時還沒有掌握參數計算專業能力的人員,由李建球安排,用木算盤計算艇體濕水面積。李建球領導的總體科完成計算后,根據薛宗華指示,到上海交通大學拖拽水池,進行水模試驗。由于此水池長度不滿足技術要求則停止測試,后來到無錫水池才完成測試。
薛宗華是一位有人情味的領導,他考慮黃旭華從上海來京已數月,就利用李建球去上海出差的機會,把黃旭華帶去上海,讓其與家人團聚。
3.核潛艇的科學布置
在總體科的主持下,輪機科、電氣科、特種裝置科、武器系統積極配合,首先提供各系統的主要設備、輔助設備、管路等的尺寸參數、重量參數、功能要求、維修潛艇諸要素。總體科的金世謨是專管布置的工程技術人員,他要根據上述諸要素進行艙室布置,他要在三維空間內把需裝艇設備定好位置,然后由李建球等專業人員對潛艇的重心、浮心、穩性等進行計算。這種工作要反復多次,求得最佳布置方案。此時,陳春樹、趙仁愷、連培生等人已參觀過蘇聯的“列寧”號原子破冰船,并從資料上了解美國的“沙瓦娜”號核動力商船。這對于完成核潛艇內設備布置工作很有幫助。
4.為核動力裝置的研制提出技術要求
劉思義原是滬東造船廠的軍代表,汽輪機方面的專家,也是最早來到09研究室的人,當時在輪機小組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提出飽和蒸汽輪機最適用,它的尺寸、重量可滿足裝艇要求,它的輸出端可通過減速齒輪箱、單軸與螺旋槳相連,可提供額定功率。與此同時,飽和蒸汽輪機又降低了對一回路的設計溫度、壓力要求,從而對提高反應堆的安全性和小型化帶來好處。他的建議和論證結果后來被趙仁愷、李樂福接受。二機部選用壓水堆開展方案設計工作,最終拿出設計成果。
5.強電系統及全艇儀器儀表設備的設計
郭作東是海軍修造部的老同志,1952年南京大學畢業分配到修造部設計處,從事強電弱電設計工作。1957年下到船廠當軍代表,與陳春樹一起對6603蓄電池組充電發熱過高技術問題,進行了一年的合作,結下一甲子的友誼。
核潛艇的復雜性也表現在它所需的儀器儀表繁多且較尖端。郭作東調查及協調導航用時鐘、高精度經緯儀、原子鐘、水下定位系統研制工作。為此做出重要貢獻。(詳見本文七)
6.論證出需要解決的七大難題
“造船技術研究室”經過日夜奮戰,加上有關研究單位的大力協同,并參考和依據國外的設計實踐等,確定了七個難度項目:
(1)體積小,可靠運行,無核安全風險,可發出額定熱功率的核動力裝置;
(2)能保證水下精確定位和航行的綜合慣性導航系統;
(3)遠距離水聲探測系統;
(4)隱蔽通信系統;
(5)保證艇員在封閉艙室內數十晝夜正常呼吸生活的空調系統;
(6)作戰所需的魚雷武器系統;
(7)水滴形艇體,單軸螺旋槳,艇體強度計算。
幾位“09老人”回憶說:一天晚飯后,李建球、陳春樹、郭作東、金世謨、劉思義等走在路上,突然聽到李建球開腔:“現在電影院里演《五朵金花》。咱們的七項工作就叫《七朵金花》!”。從此,“七朵金花”便叫開了。
7.為海軍首長講解核潛艇知識
1959年6月在大連,海軍黨委召開全會。蕭勁光司令員帶病出席。大會期間,安排陳春樹、郭作東和黃祖洽上會,為海軍首長講解有關核潛艇、核動力裝置、全艇強電系統和控制系統的科普知識。他們的發言,成為會上的一個熱點。通過這次講課,讓海軍各級領導對提高海軍裝備現代化有了新的認識。
會間,蕭勁光司令員親切會見陳春樹、郭作東和黃祖洽,詢問了他們的個人情況,如問到陳春樹、郭作東“哪個學校畢業的”。海軍首長們借此傳達了對09研究室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全體09人員的褒獎。
十、跋
1958年,在羅舜初四人小組組織下,按專業設艇總體、動力、電氣三個設計分組進行工作,其中薛宗華主任負責導彈核潛艇總體設計。1958年開始構想和預先研究。1959年完成初步方案,繼續組織研究攻關,為以后的技術設計、施工設計奠定了初步的技術基礎。同時為后來六十年代海軍裝備發展總結出一套經驗:“堅持自力更生、積極爭取引進先進技術;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服從國家和全軍戰略大局;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自主開發奠定技術基礎。”
2024年3月18日
參考文獻:
[1]陳右銘,李忠效.中國核潛艇工程備忘錄[M].當代文藝出版社,2019.8.
[2]陳右銘,李忠效.中國核潛艇工程備忘錄(第2版)[M].當代文藝出版社,2022.6.
[3]羅舜初,羅小明編.謀求海軍新技術[J].百年潮,2006.1:22-29.
[4]羅小明.1958-1959:中國核潛艇的艱難起步[J].炎黃春秋,2020.12.
[5]重慶聶榮臻研究會、中共重慶市江津區委、江津區人民政府編著.聶榮臻畫傳[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11.
(作者簡介:陳志鈞,中國船舶集團公司船舶系統工程研究院;羅小明,原海軍司令部退役干部;陳晉南,北京理工大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