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歐洲列強很好戰,是一群狂熱的戰爭販子,這話對,但也不對。
歷史上這些國家多次發動過侵略戰爭,但那都是以前了,現在的歐洲列強可愛好和平了。
最近幾十年發生的戰爭你拉出來看看,都是美國發動的,歐洲列強都是在美國的脅迫下捏著鼻子參與,隨便派了點小部隊敲敲邊鼓而已,而且就算是美國也只敢打越南敘利亞伊拉克這樣的小國,以及剛解放時沒看在眼里的農業國中國,真正的大國絕不敢直接碰。
現在的歐洲列強喜歡讓別人打仗,但不想自己打仗,這是嚴重不符合祖輩傳承的。
因為歐洲人祖輩傳承下來的戰爭精神,在一戰后就被徹底消滅了。
一戰剛爆發的時候,整個歐洲都沸騰了,貴族們對戰爭的降臨喜上眉梢,平民們也興高采烈。
俄國宣布參戰后,沙皇尼古拉在圣彼得堡冬宮的陽臺上接見了向他歡呼的大批人群,人們紛紛向沙皇行跪拜禮,揮舞旗幟高唱國歌,俄國大軍士氣高昂,連動員都沒完成就迅速開撥前往戰場,軍用物資也沒準備齊全,生怕去晚了就撈不到好處了。
德國宣布參戰后,5萬名由中產市民和學生組成的游行隊伍聚集在皇宮面前對德皇歡呼,在酒館、咖啡館和露天啤酒座的市民顧客們集體主動起立高唱愛國歌曲。
由德國年輕人組成的大軍坐火車出發時,主動在火車上涂抹著“打到巴黎去”的字樣。
法國宣布參戰后,普安卡雷總統宣布要建立全國人民的“神圣同盟”,巴黎的街頭上到處都是歡呼的年輕人,大家紛紛高喊口號要“痛扁德國佬”,民眾紛紛摩拳擦掌要一雪四十多年前對德國的色當之恥。
英國那邊更離譜,志愿參軍的民眾排成長隊,紛紛主動要求離開英國本土到歐洲大陸作戰,對自己可能犧牲在一個和保家衛國毫無關聯的戰場上這種事毫不在意。
類似的場景在歐洲多個列強國家中紛紛出現,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等國家也是一樣的出現了參軍狂潮,對戰爭的降臨可謂是喝彩式的歡迎。
整個歐洲的所有參戰國都出現了民眾的參軍狂潮,都有出現過市民因體檢不合格無法參軍,感覺被剝奪了贏得榮耀的機會憤而自殺的新聞。
為什么一戰剛開始的時候,歐洲的民眾這么狂熱的要求參軍?
因為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歐洲已經有40多年沒經歷過戰爭了,整整兩代人,民眾對戰爭的印象還停留在40多年前。
從一戰的40年前到一戰三四百年前的這個區間,戰爭對歐洲人而言就意味著財富,就意味著地位。
八國聯軍打中國的時候就出動了幾萬人,最后就死了幾百人,結果直接把我們這個龐大的東方帝國所有精銳部隊都給消滅了,首都北京也給占了,要不是為了扶持個傀儡政權幫忙搜集掠奪中國的財富那清政府直接就不復存在了。
從此中國成了歐洲的血庫,每年源源不斷的上貢,而這一切只付出了幾百人的傷亡,其中一半還是日本人,出戰的英國死亡64人,出戰的法國死亡50人,出戰的德國死亡60人,出戰的美國死亡48人,出戰的奧匈帝國死亡8人。
就死這么點人,掠奪了一個龐大東方帝國的無數財富,讓本國國民的生活水準直接提升一大截,那么給參戰士兵以高額的財富和社會榮耀,給戰死者以豐厚的撫恤并對其家屬子女各種優待,這不過分吧。
歐洲軍隊打其他殖民地的時候情況類似,都是以極小的損失就拿下了龐大的土地和財富。
再往前就更離譜了,當年打南美洲印加帝國的時候,皮薩羅率領168個西班牙士兵正面擊敗了由600萬人口帝國傾全力組建出來的8萬大軍,當場俘虜印加皇帝,滅亡了整個印加皇朝,掠奪到了難以想象的黃金和白銀作為印加皇帝的贖金,僅僅只死亡了幾個人。
拿到海量的黃金和白銀后,皮薩羅卻毀諾直接處決了印加皇帝,繼續發動對印加帝國的侵略,西班牙帝國也開始增兵。
花費了40年時間,整個印加帝國全滅,600萬人口死亡90%,只留60萬成為了西班牙人的奴隸。
因為征服了印加帝國,西班牙一躍成為了當時整個歐洲最富有的國家,運到本土的黃金和白銀數量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
而西班牙在戰場上犧牲的士兵人數,僅僅只有幾十個,死與長途跋涉和疾病的人數遠遠高于死于戰場上的。
這就是記錄與歐洲歷史課本上的戰爭,所有歐洲人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就是這些知識,但偏偏這些歷史句句屬實,確實就是這樣的,并不是政府有意夸大戰爭的收益來鼓吹戰爭。
歐洲本土國家彼此之間也發生戰爭,但烈度極小,持續時間極短,基本上取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大家就會和談,贏了自然大好特好,輸了也就割點地賠點錢,沒人會死磕到底。
道理也很簡單,整個地球到處都是弱小而富有的殖民地,大家分兵占領都占不過來呢,何必死磕到底把兵力都彼此互耗掉,打一架互相展示下力量就行了,省下力氣繼續對海外拓展殖民地才是正道,不然在這里死掐導致海外殖民地被別的國家占完了那才叫笑話呢。
所以一戰之前歐洲沒有過慘烈的戰爭,最大規模的普法戰爭也就只打了一年,死傷的也都是職業軍人,人數也很少,輸了的老兵還不服氣,覺得是自己統帥無能,要求再打一仗。
當年拿破侖7次單挑歐洲列強,每次也都是一年內結束戰爭,對民眾也基本沒有影響。
這種歷史背景在歐洲并不是持續幾年,而是持續了足足幾百年,這種文化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年輕人普遍認為戰爭就是一場激動人心的短暫冒險,都相信自己的國家只要參戰必然能迅速取勝且傷亡不多。
戰爭只要開啟,就意味著自己的國家即將發財,自己也會跟著發財。
現在的人肯定不會這么想,但一戰前整個歐洲的年輕人都是這么想的。
別笑話當年的歐洲年輕人愚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讓你換位思考下,然后你就能理解了。
比如說現在中國出動了5萬軍隊結果直接滅亡了美國,代價是只死亡了幾十人,傷了幾百人,從美國掠奪來的財富直接導致全體中國人的收入暴漲,以前月入5000的現在月入1萬,以前月入1萬的現在月入2萬。
那民眾對參戰的士兵必然極其感恩,絕對不吝嗇與給參戰士兵們極高的榮譽和財富,也必然對陣亡士兵的家屬極其的保護并給與高額的補貼。
如果這樣的戰例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出現過十幾次,整整三四百年只要發生戰爭都是這樣的結局。
那請問你會怎樣看待戰爭?
只可惜生不逢時,沒機會像祖輩那樣參軍換一個榮華富貴啊。
這個時候一個叫美麗國的富裕國家向我們宣戰了,你會害怕還是興奮?你會支持還是反對?
代入一下,換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一戰前的歐洲年輕人了。
但一戰這一次不一樣了,一戰前的幾十年整個地球的殖民地就已經被幾乎瓜分干凈了,再也沒有新增殖民地供歐洲列強掠奪了。
再想搶,那就只能搶已經被其他歐洲列強占領的殖民地了,而這必然意味著全面戰爭,這個歐洲國家會直接在歐洲本土發兵來攻打本國。
這種沒有新增殖民地可供掠奪的日子持續了幾十年后,歐洲人忍受不了了,因為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到頭了,已經有很多人出現了很多年生活水平增長停滯的現象,而這一切他們都歸結于政府不敢發動對外戰爭,過于的軟弱無能。
這結論看起來很可笑,但和歷史書上先輩們發動一次戰爭就富裕一次的史實結合起來看的話,就一點都不可笑。
所以整個歐洲的年輕人都狂熱的參軍,都希望用戰爭來解決自家國家無法繼續富裕的問題。
這種狂熱,是沒有從戰爭中掠奪過海量財富的中國人無法想象的。
二戰的時候法國人跪的很快,投降速度比德軍的進攻速度還快,被中國人認定為戰爭意志極為薄弱的民族。
但一戰的時候,法國人是整個歐洲戰爭意志最強的民族,對戰爭的狂熱程度足以碾壓所有中國人的想象力極限。
用一組數據來描述下這種極致的戰爭狂熱。
1914年一戰爆發時,整個法國不到4000萬人口,其中2000萬為男性。
結果法國累計動員了800萬男性上戰場,約合全國40%的男性,最后法軍戰死131萬人,傷殘280萬,死傷合計400萬,約合全體軍隊的一半,戰后法國男性的平均年齡爆降,人幾乎都死光了。
全國4成男性上了戰場,然后士兵傷殘率為一半,這樣的爛仗打了足足4年都沒有拿到任何好處,結果法蘭西民族的男人還要繼續打,非打贏不可。
巴黎大學戰前共有1.4萬名學生,戰后還活著的只有三四千人,大部分還都是沒有上戰場的女生,男生幾乎死光了。
巴黎高等師范學院,一座擁有14名菲爾茲獎得主和13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名校,傅里葉、柯西、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等人的母校,一戰結束后整個學校的學生幾乎全滅,有的年級活著從戰場回來的只有幾個學生。
法國流干了血,整整損失了一代年輕人,戰后全國都找不到幾個年輕男性了,當時甚至有很多在法國挖戰壕的華工都娶到了年輕漂亮的法國美少女,付出這么慘重的代價只是為了讓法國能打贏戰爭。
這樣的民族,你說戰爭意志算不算強?
法國戰爭意志強,英國也不弱。
英國的市民參軍后,排著密集的隊形沖向馬克沁陣地被不斷的擊殺,最多的一天死傷6萬人,目前戰爭史上單日死傷的最高記錄就是一戰的英軍創造的。
而這樣列隊沖擊敵方機槍陣地的無腦送死戰術,英軍整整執行了3個星期才停下,這中間市民組成的部隊都在不折不扣的執行上司下達的送死命令,最后英軍在歐洲大陸上的傷亡人數也高達300萬。
德國人的戰爭意志那就不用談了,德軍西邊頂著英法打,東邊頂著俄軍打,東西雙線開戰,打了整整四年最后美國插手德國才投降,德軍整體的戰爭意志可見一斑。
一戰剛開啟時的歐洲列強那真的是武德充沛,整個歐洲就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是怕死的,一聽能上戰場那就都嗷嗷叫的沖上去了。
那時候的歐洲列強為了能打贏戰爭,不僅不怕死,還不怕花錢。
1918年,一戰的最后一年,英國投入的軍費為810.4億美元,法國投入的軍費為770.8億美元,俄國投入的軍費為404億美元,美國投入的軍費為877.9億美元,德國投入的軍費也為877.9億美元。
這個數據代表什么呢?
1918年的日本投入的軍費為15億美元,當時整個中國都沒人敢惹日本。
換一組數據會更直觀,那就是金價。
1920年黃金的價格大約是1盎司30美元,戰后全歐洲對美國的欠債為116億美元,約合黃金1.1966萬噸。
而如今整個美聯儲的黃金儲備才8133噸,放到1920年換不來100億美金。
但當時英法德任何一國一年支出的軍費就高達800億美金左右,可換來8萬噸黃金,約合如今美國黃金總儲備量的10倍。
再用GDP做對比,一戰的前一年,也就是1913年的名義GDP,英國為114億美元,法國為95.5億美元,德國為124億美元,。
注意這是GDP,不是利潤,但1918年單年支付的軍費就高達800億美元,約合戰前年GDP的8倍。
中國在2022年的GDP是121萬億元,支出的軍費是1.45萬億元。
同比換算下,要是哪一年中國單年支出的軍費達到了英法德一戰的水準,也就是單年支付為戰前年GDP的8倍,那就需要一年之內支出1000萬億軍費,把如今的軍費翻700倍,這樣國家為戰爭支付費用的決心才能說堪堪達到了一戰時英法德的水平。
看完以上幾組數字,你就知道一戰時歐洲列強的戰爭意志有多離譜了,那打起來真的是血戰。
這種戰爭意志是空前絕后的,因為這種等級的戰爭意志是用三四百年的戰無不勝和用戰爭掠奪來的無數財富養起來的,以前沒有過,以后也很難有國家能復刻。
歐洲列強在三四百年的時間里掠奪了無數財富,最后這些財富哪去了?
你看看一戰時英法德支出的天價軍費就知道這些財富哪去了,都在戰場上被打空了,彼此互耗掉了。
因為在戰爭中損失太大,最后德皇退位,沙皇被滅了滿門,奧匈帝國分崩離析。
曾經為沙皇大軍的出征而歡呼的俄國市民,餓肚子餓的實在受不了了,于是反手就舉起了“打倒沙皇”、“打倒戰爭”的紅旗,發動了革命。
而贏下戰爭的英法聯軍,同樣損失慘重,那打贏戰爭的獎勵又是什么呢?
歐洲列強都是工業國,能有效組織全國的人員和物資用于戰爭,所以戰爭能力很強大。
以前打農業國的時候,只需要打贏皇帝和領主所帶領的幾萬軍隊就可以滅其全國。
農業國很難有效組織全國的人員物資用于戰爭,這代表不僅可以很輕易的打贏農業國,而且擊敗農業國后其國家大部分地區和財富都是完好的,可以很輕易的被殖民軍搜刮掠奪。
但工業國不一樣,工業國具備把所有人員和物資都投入戰爭的能力,這代表工業國不僅極其難打,而且打贏后拿到的是一堆廢墟,財富已經全滅,根本搜刮不出來多少了。
戰后,德國的一切都被拿出來當賠償了,但這些賠償遠遠不足以彌補英法的損失,英法的一代人流干了血,全國儲蓄都被打空了,結果什么都沒拿到。
所以一戰后英法極其的厭戰,全國民眾一致反對戰爭。
舉個例子換位思考,讓你可以理解英法民眾當時的厭戰情緒。
還記得那個一戰的數據么,法國不到4000萬人口,2000萬男性,足足800萬男性上戰場,最后死傷400萬人。
你有沒有想過把這個數據替換到中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假設啊,僅僅只是假設,中國14億人,其中7億男性,同比法國的數據換算那就是累計動員2.8億男性上戰場,然后死傷1.4億人,很多985和211的高校全校1萬多男生上了戰場最后就幾百人活著下來了,傷亡比例達到這個離譜的程度才能達到一戰時法國的水準。
戰后我們打贏了,結局是國民生活水平暴跌,原本月薪2萬的人現在只能拿1萬,原本月薪1萬的人現在只能拿5000,國家已經傾盡全力從戰敗國那里拿賠償了,但遠遠不足以支付死傷者的撫恤,最后只能每個人發5萬塊錢了事,因為實在沒錢了。
你是一個法國的大學男生,很幸運的從戰場上活著下來了,但你的同學和親戚朋友全都犧牲在戰場了,壯勞力的死亡導致家里生活極其困難,姐妹等女性家屬生活無著,也找不到合適的男性婚嫁,最后不得不嫁給了當時看不起的華工,這一切都是你的親身經歷。
20年后,二戰爆發了,德軍逼近法國,你的兒子過來問你對戰爭的看法,自己是否應該不惜傷亡的參軍對抗德國,
你會怎么回答?
這么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你就能理解為什么二戰爆發時法國那么的厭戰。
德國要啟動戰爭前幾年英法就知道了,所有人都知道德國必然要發動戰爭,因為整個德國的經濟都崩潰了,德國所有的一切都被外國拿走了,民眾生活的極其苦難,除了發動戰爭放手一搏別無出路。
一塊面包五十萬,天空劃過白磷彈,這就是德國人愿意參軍打二戰的真實原因。
但法國不想去阻攔德國,因為出兵鎮壓德國是要死人的,法國不愿流這個血。
于是法國就瘋狂地修馬奇諾防線,只防不攻。
我知道德國要發動戰爭,但我不想打這仗,所以我就只修防線,德國愛打誰就打誰,不敢來打我就行了,要插手你英國自己派兵去。
英國人也在一戰中流干了血,也不想派兵,于是英法就只能執行綏靖政策,放任希特勒一步步的做大,不斷的出兵侵吞周邊國家。
德國滅亡波蘭后,繞開了馬奇諾防線,閃擊法國。
即便到了這個時候,如果法國上下一心的像一戰那樣死戰,再付出400萬人的傷亡,那依然可以打贏德國。
但法國沒人愿意流這個血,于是40多天就光速投降了,誰愛打仗誰打去,反正我不打,整體戰爭意志低的可怕。
但最后二戰還是席卷了整個歐洲,把整個歐洲給徹徹底底的打爛了。
一戰只是打空了歐洲300年來搶劫的財富,二戰是直接把歐洲打成了赤貧階層,戰后要靠美國的救濟才能勉強恢復經濟的運轉,曾經一跺腳地球都要抖三抖的歐洲列強,全部淪為了二流國家,沒有一個還擁有干涉世界的能力。
始終避戰,最后關頭才參戰的美國,從此一躍成為了地球頭號強國。
一戰后歐洲人就不想打仗了,但鑒于自己損失太大,國內民眾怨氣太深,才制定了把德國人財富吃干抹凈的凡爾賽協議,結果直接引發了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所有人都給徹徹底底的打廢了。
所以二戰后的歐洲國家極其的“熱愛和平”,甚至連對德國的賠償都不怎么要了,制定的賠償金額簡直就是意思一下,戰后還要美國出錢幫德國恢復經濟,以防德國人活不下去了發動三戰。
當年一戰剛開啟時歐洲各國民眾那狂熱的戰爭意志,從此徹底從歐洲消失。
事實證明,歐洲列強長達三四百年的侵略成性,是因為發動戰爭就能帶來巨額財富導致的。
一旦打仗不能賺錢甚至還會導致自己巨虧,那歐洲列強就一點都不愛好戰爭,轉身就要和你擁抱和平。
近一百年來從戰爭中拿到巨大好處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一戰和二戰直接讓美國賺腫了,發了大財。
所以二戰后的美國才那么喜歡到處發動戰爭。
有朝一日美國在戰爭里吃了大虧,像法國那樣打空了整整一代人,國民經濟倒退個30年,那美國人以后也會超級熱愛和平。
這幫人對待戰爭的態度一向都是只用收益和代價來評估,從來不用道義作為衡量基準,有錢賺就是戰爭狂人,戰爭意志高的讓我們震驚,沒錢賺就光速投降,戰爭意志低的讓我們震驚。
這和我們民族的習慣是很不一樣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