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內高性能SoC和CPU高度依賴境外技術,個別明星企業的SoC/CPU在設計上依賴境外IP授權,在制造上依賴臺積電工藝,EDA上采購國外三大廠。這種全球分工模式雖然能夠開發出高性能芯片,但設計、制造兩頭在外,一旦國際局勢有所變動,很容易導致芯片“絕版”。
當下,大陸的主流工藝為12nm,雖然和臺積電有差距,但對于絕大部分應用場景已經足夠了。
國內一些IC設計公司,近乎病態的追求臺積電尖端工藝,根源在于自身設計能力不行。
以此前的ARM服務器CPU熱潮為例,不少初創公司為了拿風投,就需要有噱頭,局部數據有亮點,只能瞄準臺積電尖端工藝。
因為CPU核本來就是從ARM購買的,你能買ARM X2,別人就買ARM X3,大家都買公版架構,同時,由于自身設計能力不行,沒能力像蘋果那樣開發超越ARM公版的高性能CPU核,自然導致同質化,如果這時候制造工藝不如人,自然導致CPU沒有競爭力,無法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簡言之,一些公司高度依賴境外IP授權和臺積電工藝,這種發展模式很難鍛煉自己的能力,對本土設計和制造水平的提升意義有限。
可以說,能否基于大陸成熟工藝開發高性能CPU,是檢驗國產CPU能力和自主性的試金石。
就這一點,就以龍芯為例:
龍芯2000使用40nm工藝,龍芯1500使用28nm工藝,在工藝倒退,主頻下降的的情況下,龍芯2000的性能提升了90%。
龍芯3000和4000都使用28nm工藝,龍芯4000的性能提升了80%。
龍芯5000、龍芯6000、龍芯6600都是12nm工藝,龍芯6000相對于龍芯5000性能提升了超過70%,龍芯6600相對于龍芯6000性能提升40%。
龍芯3C6000已經達到Intel Xeon4314水平。在單核性能上已經優于Intel Xeon4314,在定點多核性能上也優于Intel Xeon4314,唯獨在浮點多核性能上處于劣勢。
龍芯已經證明,只要掌握了設計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完全可以基于成熟工藝設計高性能CPU。
龍芯開了個好頭,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國產CPU能夠基于成熟工藝設計高性能CPU,特別是那些買ARM IP授權的國產CPU,能夠像蘋果那樣設計出優于ARM公版架構的CPU核,而不是反復購買ARM公版架構,或者買公版改改就宣稱實現技術迭代。
總之,掌握核心技術的CPU公司不會因無法使用尖端工藝就被卡脖子,即便用成熟工藝,也能設計出堪比英特爾的CPU。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