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昆侖策網5月5日所發表的田磊同志的文章。該文章批判了吳市場教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文。
據該文,吳市場強調:
“在我看來,‘預期轉弱’的基本原因,并不是擴張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夠有力,也不是企業界對政策反應不夠敏感,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根源。否則,我們很難解釋為什么在宏觀經濟政策一再出‘大招’‘托市’、增強企業界信心的情況下,預期增強的效果仍然不彰。”
“提升良性預期的關鍵在于,毫不動搖地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以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來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供更堅實的制度基礎。”
“對于到底選擇市場主導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還是選擇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的統制經濟,曾經經歷過反復博弈,我國經濟發展也隨之發生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種波動有時只是起于青萍之末,但是如果不能防患于未然,也可能產生較大的風險。”
“法治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兩個‘權’,即公權力和私權利之間的關系,法治化改革的要義就在于私權的保護和公權的限制。”
我也想說幾句。
吳市場這批所謂經濟學家,是回避立場問題的,表面上似乎很公允。但,他們的立場是非常強烈的,即站在美國霸權的角度,指點中國的問題,讓美國霸權更加穩固、更加廣泛、更加持久地寄生在中國經濟之上,以解除美國霸權的困境。
我注意到,這個吳市場,和另外一倍最近風頭很盛的吳副校長,觀點雷同:吳副校長強調中國金融要“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吳市場強調中國經濟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兩者的說法,除了順序上不同,其他完全相同:均不強調經濟主權,均旨在出賣中國經濟主權、貨幣主權,均以發展殖民地經濟為指向。
吳市場的說法,果真是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嗎?不是。
市場,并不具備配置資源的資格、能力,現實中,也沒有什么市場配置資源的事實,當然,也沒有什么企業家在市場上的主體地位。
能夠配置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勞動力、土地等),是金融資本。是金融資本通過所謂的市場,在配置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所謂企業家呢?企業家僅僅是金融資本的前臺!沒有金融資本的支持,企業家在所謂市場上,是無能為力的。
所謂市場配置資源,配置的經濟效果、社會效果如何?可以分析一下中國房地產、醫療市場。
房地產,醫療,曾經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和政客口中的“支柱產業”。它他們對資源的配置效果如何呢?
先說房地產。
占用了數量巨大的可耕地、巨量的貨幣、壓榨了一代中國人民、弄得中國青年不敢娶不敢嫁不敢生、制造了嚴實的社會問題,結果,提供了多少稅收呢?解決了多少就業問題呢?有多少項科技創新呢?能為中國在反擊美國霸權的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外交戰等等提供什么支持呢?提供不了任何支持,相反,只會破壞中國打贏這些戰爭的基礎。房地產業,僅僅是制造了一代人的住房大山,沒有提供任何社會效益。原本主流經濟學家,比如吳市場說,發展房地產可以解決中國的住房問題的,說得言之鑿鑿,不由人不信。結果呢?在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社會代價、資源代價之后,卻僅僅制造了中國的住房大山,還制造了巨大的房地產金融隱患!
房地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談不上什么效率,也談不上什么公平,更制造了巨大的金融災難,有百害而無一利,那么,我們為什么非要讓“房地產市場配置資源”呢?
醫療產業化、醫療產業支柱化,限制公立醫院的規模數量、給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這是讓醫療市場配置資源的又一例子,結果出現了什么后果呢?新冠疫情災難,“社會辦醫”公開關門拒診,大量社會資本利用災難,提出大規模核酸檢測的方案,并在檢測中故意制造“陽性”,大發橫財、導致醫保資金無法承受,勾結外國金融資本,把假藥當作“特效藥”,光速引進、審批、進入醫保,大肆推廣疫苗,結果證明毫無效果,嚴重影響社會運行。
如此惡劣的配置效果,還能讓“市場決定配置資源”嗎?
再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所謂市場,根本無法配置資源。
房地產之所以惡性膨脹,與政府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打擊“小產權房”、城鎮化逼迫青年人進城買房有直接關系!試想,如果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仍然執行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對所謂“小產權房”的限制、發展好三農、青年人不必進城,那房地產商開發的房子賣給誰?
如果政府不支持,房地產商連土地都拿不到,如何開發房地產?
如果銀行不貸款、不支持按揭,房地產如何銷售出去?有幾個人能夠拿出全款購買住房?
說是房地產市場在配置資源,其實,仍然是政府聯合銀行在配置土地、勞動力等資源。
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市場配置資源,市場也沒有配置資源的能力和品質。市場配置資源,根本就是個子虛烏有的事,是偽經濟學家、買辦經濟學教材胡亂編造出來的騙子說法。
那么,吳市場為什么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呢?
吳市場講話,遮遮掩掩。
吳市場的本意,是讓國際金融資本和國內的買辦金融資本勾結起來,配置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也只能金融資本才有能力配置中國勞動力、土地資源。
這里的金融資本,當然不包括國有金融資本,僅僅指以華爾街金融寡頭為首的國際壟斷金融資本,以及與之勾結的、由其扶植的、充當其打手的國內官僚買辦金融資本。
國際金融資本勾結國內買辦金融資本,通過中國貨幣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化、金融市場買辦化,讓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勾結官僚買辦金融資本,控制了人民幣發行權和流通控制權,然后,通過發行人民幣和控制人民幣流通,來配置中國的資源。老實說,這個還真有可能,房地產、醫療產業對中國資源的扭曲性配置、災難性配置,就是其表現。
貨幣發行和流通控制,的確有配置資源的作用。這是真的。
不過,吳市場不能、也不敢明說。
如果吳市場明說了,那不就是公然充當美國霸權殖民中國的幫兇嗎?不是讓美元金融資本控制中國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控制等主權嗎?這不就暴露其買辦文人的本質面目了嗎?這不容易引起中國人民對他們這伙經濟學家的警惕和懷疑嗎?
所以,吳市場就繞來繞去,搞了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種驢頭不對馬嘴的說法。
吳市場所說“預期轉弱”的企業家,是指誰呢?吳市場又半遮半掩,不愿意明說,也不能明說。
國有企業的領導,算是企業家嗎?如果算是,那么,誰見過國有企業的領導“預期轉弱”的?中國高鐵、中國航天、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國基建、中國核工業、中國電子……,有“預期轉弱”的嗎?沒聽說。精明的美國財長耶倫老太也僅僅是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沒有指責中國的這些企業家“預期轉弱”。
民族企業呢?誰聽說任正非、董明珠、曹德旺、王傳福……‘預期轉弱’了?誰聽說了?請介紹一下,讓我開開眼。人家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干得很起勁,從來沒有什么“預期轉弱”。
連我們家門口打燒餅、修鞋子的攤子,都沒有“預期轉弱”!
那么,究竟有沒有什么企業家“預期轉弱”呢?有,真有。
誰呢?
就是部分買辦企業家。甚至是互聯網平臺、電子領域的買辦企業家,也沒有‘預期轉弱’。
僅僅是集中在房地產、金融領域買辦企業家“預期轉弱”。吳市場所謂的對中國貨幣政策“預期轉弱”的企業家,主要集中在這個領域。
吳市場為什么替房地產、金融領域的買辦企業家,強調其“預期轉弱”?注意,房地產,也是金融業,并不是什么一、二產業。
吳市場說,“法治化改革的要義就在于私權的保護和公權的限制”,這話說得再直白不過了。吳市場無非是想讓中國繼續開放金融、推動金融買辦化、埋伏巨大的金融危機,不要搞什么金融反腐,不要限制資本項目的自由流動,要讓美國華爾街金融資本勾結買辦金融資本在中國隨意開展金融業務,讓金融資本隨意進出中國,在中國搞P2P、中植系之類的騙局,明目張膽地搶劫中國百姓,制造金融災難。中國的法律,非但不能對這些進行監督、審查、規范、懲處,還不能干涉,而且,還要保護。
就是說,中國不能“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也不能“一帶一路”“亞抽行”,甚至不能和俄羅斯發展貿易關系,因為這屬于公權利,是要“限制”的。而國際壟斷金融資本、買辦資本則可以為所欲為地在中國畸形擴張、無序增長,中國法律要保護外資、買辦資本的發展,這是“私權”。
——是不是欺人太甚?
吳市場故技重施,似乎,這里的“私權”,是指我們這些普通百姓的“私權”,其實,這里的“私權”僅僅是指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和買辦金融資本的權利,并不指我們普通百姓的“私權”。相反,如果按照吳市場的說法,讓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和買辦金融資本的“私權”得到“法治”的保護,那就意味著我們這些普通百姓的“私權”,將被無限地掠奪、踐踏!還記得中國那么多P2P暴雷、許皮帶暴雷、中植系暴雷嗎?那不就是吳市場嘴巴里的所謂“私權”搞出來的嗎?那個“私權”,不就是國際壟斷金融資本和官僚買辦金融資本的“私權”嗎?而這樣的“私權”,不就是對普通百姓的“私權”的無恥掠奪、踐踏嗎?
我們普通百姓的“私權”,其實就是國家的“公權”!國家的“公權”,就是保護我們普通百姓的“私權”!普通百姓的“私權”,與吳市場嘴巴所說的需要法治保護的“私權”,是對立的,是不兼容的,是你死我活的。吳市場要用法治化保護的“私權”,就必然是踐踏、掠奪我們普通百姓的“私權”!吳市場要限制“公權”,其實就是限制我們普通百姓的“私權”!
不是我想繞,而是吳市場的嘴巴太繞。
現在,國家搞金融反腐敗,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吳指揮抓了幾個罪犯、規范了上市公司的責任和懲處條例,吳市場有些受不了的,便提出個企業家“預期轉弱”的話題——這倒不全是說謊。難道中國人民、中國政府不應該讓這些買辦企業“預期轉弱”嗎?難道就應該讓這些買辦企業家的“預期轉強”嗎?讓這些所謂的企業家“預期轉弱”,讓他們無法再騙人,我看很好!太好了。
耶倫說,“國有企業作用過大會限制增長,安全機構作用過大會阻礙投資”。這話,耶倫在海外說的,不容易在中國產生影響,需要吳市場在中國輿論場上重新演繹一下。
不是中國的什么什么企業家“預期轉弱”,是耶倫對壓制中國經濟獨立自主的“預期轉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