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生于特里爾城(萊茵普魯士)。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這個家庭是富裕的,有教養的,但不是革命的,馬克思在特里爾中學畢業后,先后入波恩和柏林的大學攻讀法學,但他研究得最多的是歷史和哲學。無論從社會學、哲學還是從經濟學角度看,馬克思毫無疑問是一位重要的理論家;但馬克思對人類歷史最偉大的貢獻不是他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而是他開辟的革命實踐。20世紀全球曾經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進入社會主義,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步入低潮期,但近年來資本主義矛盾日益尖銳,未來一段時期將步入全球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洶涌澎湃的高潮期。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6周年,我們梳理和回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對革命導師的隆重紀念。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整個基礎,是馬克思賴以闡明剩余價值的來源和本質,從而是創立剩余價值理論、聯系實際最根本的依據,而剩余價值理論則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正是有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來;正是由于以剩余價值理論為依據的關于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分析,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規律性才第一次獲得了科學的解釋?! ?/p>
?
由于商品是勞動的商品,商品的交換在一開始就要以其所包含的勞動量為基礎。但是這種計量和比較又不能直接或絕對地用勞動或工作時來表達。價值只能以交換價值為其具體的形式。貨幣縮短了這個迂回的途徑,于是,價值的表達取得了貨幣形態――價格。
一、斯密和李嘉圖理論中的矛盾
由于價值只能通過交換價值,即商品和商品的交換比例的形式來表達,價值的實質往往被模糊了。什么是價值,為什么有價值,什么決定價值等等都成為不易辨認的問題,于是產生了各種的價值理論,在商品生產的早期,勞動、效用等等都已有其萌芽,而且?;煜谝黄稹6搅松唐方洕浞职l展之后,這些理論便分別發展成為各派的特殊學說。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這些學說都有其經濟基礎。它們反映著當時社會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情況,成為在斗爭中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理論武器。亞當·斯密對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區分:“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于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斯密混淆了交換價值和價值。斯密同前人一樣,斯密也沒能夠從商品的交換價值中抽象出價值來。他不能提出價值作為一個獨立的范疇,不能把交換價值作為價值的表現形態,而混同了二者。在斯密的價值學說中,科學和庸俗的成分和平共處,成為后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價值理論上分歧的根源。李嘉圖吸取了其科學成分并把它發展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對價值的最好的分析。而購買的勞動論和收入構成論則成為后來庸俗經濟學反對功勞動價值論的依據。前者為馬爾薩斯等人所接受;后者成為薩伊等生產費用論的出發點。
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有一個根本的缺陷: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為自然的、永恒的。于是產品成為商品,勞動創造價值,表現為價值也成為自然的、永恒的。更甚者他不認識在經濟最發達階段――資本主義階段――勞動力已成為商品;從而不認識資本主義階段,商品里的勞動是已轉化為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李嘉圖這個根本缺陷為他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他的價值學說在涉及利潤問題時,遇到了兩個不能克服的困難。這兩個困難終于導致了他的體系的解體。第一個困難是,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如何同價值規律相符合。第二個困難是,等量資本,無論它們的構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潤。或者說,提供一般利潤率。實際上這是一個沒有被意識到的問題:價值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簡單地.說,第一個矛盾是價值規律和利潤存在的矛盾,第二個矛盾是價值規律和同量資本得到同量利潤的矛盾。
李嘉圖把資本主義看為唯一的形式,不了解商品生產在其發展中經歷了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階段,從而也就不了解價值規律在這兩個不同階段的作用有其不同的形式。李嘉圖抹煞了兩階段的區別,看不到這些轉化過程,跳過了一系列的中間環節,把價值和生產價格直接贊同起來,所以他無法解決這個矛盾。
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徹底改造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學說,建成了科學的和完整的勞動價值學說,為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剩余價值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從商品是資本主義最簡單、最基本的關系入手,來最闡明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和其運動規律并在商品的關系上探討它們的共性,從而提出了價值作為商品經濟的一個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疇。馬克思則以商品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細胞形式,其中包含著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的萌芽。而這些矛盾又起源于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對立。
古典經濟學家只注意交換價值的量,而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為同一單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馬克思恰是從他們所忽略的地方開始,首先探索交換價值所掩蓋的價值。他從交換比例的表象進入難以理解的相等的實質;從交換價值進入勞動,從勞動進入到價值。在明確了價值是人類勞動的物化,勞動是價值的本質后,他才進一步考察價值量的測量。進一步,區分了價值(無差別勞動)、交換價值(A和B交換,A的價值要用B表現)和價格(具體某一次交換的比例關系,例如一件A商品賣了多少錢),明確了它們間的關系——價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態;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形態。從交換價值中抽象出價值來,作為一個獨立的范疇是馬克思價值學說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
《資本論》一卷前四章很重要的貢獻,是闡述了勞動二重性導致價值二重性。抽象勞動即一般勞動創造價值,特殊勞動即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勞動的抽象化并還是脫離實際的、單純思維的過程,而是商品生產本身客觀實現的過程。勞動二重性理論還解決了在商品產中價值的創造和價值的轉移的問題,說明了新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而由資本轉移到新商品上的價值則由具體勞動來實現的。這就徹底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資本說成是和勞動一起創造價值的因素的一切辯解企圖。
馬克思研討了價值形式,由其簡單形式到其擴大形式,到其價值形式的發展,最后到其貨幣形式的抽象分析和其歷史發展過程。價值形式的發展,不僅是價值外部的,也是價值本身的發展,即勞動產品變為商品,生產產品的勞動變為創造價值的勞動的逐步深化,終達于完成的過程。它表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表現了從簡單商品生產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逐步過渡。價值形式以價值獲得價格形式――貨幣形式――才徹底完成。這個轉化論證了貨幣的產生和其本質,解決了古典派所不能解決的商品如何和為何變成為貨幣的問題。
商品拜物教理論是馬克思價值論的最深刻的概括。商品拜物教理論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們的生產關系的偶像化。馬克思把價值看作社會勞動的表現,發現了價值是互相依賴的商品生產者的生產關系。也即,價值不是一種物,價值是一種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但是,在商品經濟下,這種生產關系不是直接地而是間接地,在一種東西交換另一種東西時才表現出來的。因此,它采取了一種物的形式,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
三、利潤率平均化條件下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隨著利潤率平均化,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格并不是圍繞價值(成本+利潤)上下波動的,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成本+平均利潤)上下波動。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是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這就賦予價值作為商品生產者的生產關系的表現以復雜的情況和現代的意義,馬克思以價值轉化的理論進一步探討了這個問題,為揭露資本主義生產秘密的剩余價值學說提供論證。馬克思以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理論,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價值規律怎樣以生產價格的形態發生作用。價值和生產價格間存在著表面的矛盾。古典經濟學者沒有生產價格這一范疇,更談不上知道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但他們卻看到這個矛盾所表現的具體形式,即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價值規律和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矛盾。斯密承認價值和生產價格的不相符合,從而放棄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在資本主義下,價值不再決定于勞動而決定于收入。李嘉圖堅持勞動價值論,把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中價值和生產價格不符合的現象宣布為例外。馬克思在分析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到利潤和利潤率的轉化之后,進而分析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發現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市場價格的波動不再圍繞著價值而圍繞著生產價格進行,生產價格的出現掩蔽了價值決定價格的基礎。但生產價格卻以價值為前提;在質量上,生產價格表現著轉化了的價值;而在數量上,全部商品總額的生產價格等于全部商品總額的價值。生產價格的規律就是價值的規律,只不過是它的變形規律,即有了另一種形式的規律而已。 ?
價值轉化的理論論證了價值規律既是簡單商品生產的規律,也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規律。在利潤率平均化以前,每個資本家是占有具體的每個工廠工人的剩余價值;但在利潤率平均化以后,每個資本家都不能占有每個工廠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只有作為階級整體去占有平均化的剩余價值,全社會的矛盾越來越不表現為具體的某個資本家和某工廠工人的矛盾,而表現為全社會資本家共同占有全社會工人剩余價值的矛盾。但在商品歷史過程中,價值規律的作用起了變態。變態沒有否定規律,相反地,卻更進一步肯定了規律。這就突破了前此勞動價值論所不能逾越的界限,完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學說。價值轉化的理論還論證了在簡單產品交換轉化為資本產品交換的條件下,以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價值規律,怎樣從商品生產所有權的規律轉化為資本主義占有的規律,為揭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一直還隱蔽著的秘密的剩余價值學說奠定理論基礎。
四、勞動價值理論是反對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的基礎上,發展并完成了根本不同于古典學派理論的勞動價值學說。古典經濟學作為當時產業資本同封建制度和商業資本的斗爭的反映,為了闡明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聯系,發現了勞動價值論,到了李嘉圖,它就明確地成為反對土地貴族利益的理論基礎,但由于古典經濟學家的資產階級局限性,他們在“可怕的現實”,即資本主義的現實面前,不能再前進一步了。馬克思則恰是從這“可怕的現實”進行深入的研究,闡明了雇傭勞動對資本的關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資本家的統治,把勞動價值學說變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