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云》是一部講述民族英雄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英勇抗擊日本海軍的經典老電影。影片中,鄧世昌堅決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奮力抵抗。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他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最終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這部電影生動展現了鄧世昌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海軍的英勇與悲壯。
影片中鄧世昌兩次觸怒李鴻章都是因為他承接威海百姓的抗日要求,第二次甚至被罷官趕出大廳。鄧世昌選擇團結漁民共同抗擊倭寇,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一、 鄧世昌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民族信念。他深知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嚴是每一個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外敵的侵略,他選擇挺身而出,積極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以保衛國家的領土和人民的安寧。
二、鄧世昌認識到漁民作為海上生活的重要群體,他們熟悉海洋環境,具備豐富的航海經驗和技能。團結漁民,不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量,還能更好地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抗擊倭寇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鄧世昌也深知漁民們對于海洋的依賴和對于國家安全的關切。他們同樣不愿意看到外敵侵犯自己的家園和利益。因此,團結漁民共同抗擊倭寇,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還能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使整個抵抗行動更加有力。
那么,這種利國利民的行為為什么惹來李鴻章的大怒呢?
首先,鄧世昌的行為雖然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但在當時的官僚體制中,他可能沒有遵循正常的軍事指揮和行政程序。 這可能讓李鴻章感到不滿,因為李鴻章作為清朝的重要官員,他的立場和決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約。 他可能需要考慮整個國家的利益和外交關系,而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勝負。
另外,鄧世昌的行為雖然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和敬仰,但在一些官員和保守勢力看來,他的行為可能被視為對朝廷和上級的不敬和挑釁。
更重要的是鄧世昌發動群眾對統治階級的統治會構成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和國民黨當年片面的抗戰,不敢發動群眾道理是一樣的。
那么,國民黨。為什么不廣泛發動群眾進行全民抗戰呢?
一、國民黨輕視人民群眾的力量,對內依靠政府和軍隊,對外寄希望于英美蘇干涉??箲鹨婚_始,蔣介石就曾幻想只要打幾個勝仗,就可以引起國際干涉,他寄希望于蘇聯出兵,也寄希望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南京保衛戰快失敗之際,蔣介石就曾給斯大林打電報希望蘇聯出兵。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更是把依靠外援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強調中日戰爭“要隨世界戰爭之總解決,始能獲得真正的解決”,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力量,政治上投機、軍事上消極,一方面抗戰口號喊得震天響,另一方面前線部隊卻龜縮不動,“日軍來了招架一下,日軍退了袖手旁觀”
二、國民黨不但輕視人民群眾,看不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也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價值取向,抗戰中不僅害怕人民群眾起來抗日,而且害怕人民群眾一旦組織起來,將來會對國民黨的剝削制度不利。在抗戰期間欺壓群眾、搜刮群眾,與人民群眾關系緊張,有些地方甚至勢如水火。如河南人民群眾十分痛恨湯恩伯的部隊,將湯恩伯部隊列為與水災、旱災、蝗蟲并列的河南四害之一。
當時存在國共兩黨對待人民群眾根本態度的差別,主要取決于兩黨所代表的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的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并為其服務,雖然在抗日戰爭中中日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但國民黨不可能改變其階級屬性,所以其采用的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片面抗戰也就不足為奇。
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民的力量,在戰略布局上,向敵后進軍,開辟建立并大力建設廣闊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改善人民生活,將根據地建成持續抗戰的戰略堡壘;作戰方針上,堅持“基本的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通過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攻堅戰的巧妙運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與敵進行艱苦卓絕的較量,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今天,中國社會呈現出塌方式腐敗,如果我們對反腐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就是在掩耳盜鈴,大量貪腐現象的出現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單純依靠紀檢部門反腐,而不進行全民反腐,這與兩次對日戰爭如出一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黨,只要我們黨在新時形勢下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走全民反腐的路線,最后就一定能打贏這場關乎于民族生死存亡的全民反腐戰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