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60年,剛好是一甲子。
原子彈試爆成功,標志著中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是對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的一個有力打擊,也是給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帶來了一個極大的鼓舞。
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時間宣布喜訊時,全場沸騰,激動的掌聲連壓都壓不下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除了政治和軍事上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
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擁有核武器的發展中國家。
研發核武器,無論怎么節約,對60年代的中國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如果沒有毛主席這一代領導人的非凡魄力和超前眼光,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體制優越性,根本不可能實現。
中國核試驗成功消息傳出后,震撼整個世界,當時各國什么反應?
舉幾個例子:
1964年10月16日,路透社北京專電:中國今天在格林威治時間7點爆炸了一顆原子彈,從而闖入了世界核俱樂部。
今晚,我們在街頭看到了興高采烈的中國人拿著聲明(號外)在奔跑。
日本共同社17日電:中國已擁有核武器,并得到了馬里總統凱塔、剛果(布)總統馬桑巴、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幾內亞總統杜爾等人的支持。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個核大國,亞洲第一個核大國。
美聯社新德里16日電: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成功,對全亞洲的稻田和茅屋都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
核力量--無論多么粗糙--都是一種國際地位的象征,它既是動人的,也是嚇人的。
法新社巴黎17日電:中國在24小時內爆炸了兩顆影響全球平衡的炸彈:一顆是赫魯曉夫下臺,一顆是原子彈爆炸。
依附它的國家將更加依附于它,害怕它的國家將更加害怕它。
國民黨《中央日報》18日評論:中共的核子試驗,一方面告訴我們,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一方面告訴我們,反攻已經不能再等待了……
當然,受到刺激和影響最大的國家是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
雖然1962年印度因為在邊境挑釁已被中國打了一頓,但它仍然覺得自己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
給印度的當頭一棒
震驚,但一時說不出話。
印度獨立沒有經歷過重大戰事,英國人留下了一個相對完好的工農業社會。
印度在國際上給人印象也是萌萌噠,外層社會主義,里層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模糊,沒有遭到西方的全面封鎖。
在中國核試驗前五個月,1964年5月26日,尼赫魯總理在官邸去世。
國大黨組成了三駕馬車領導國家:南達、夏斯特里、克利須那馬查里,由內政部長南達為代總理。
為了確保讓尼赫魯女兒英.甘地順利接班,國大黨決定由夏斯特里接班。
夏斯特里名望一般,權力欲不強,樹敵不多,也沒有鐵桿支持者,這是最好的過渡人選。
夏斯特里接班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印度糧荒,缺糧邦不斷有人餓死,而余糧邦又不愿意提供糧食。
不久,印度糧價飛漲,余糧邦大糧商不斷囤糧 ,大發國難財。
夏斯特里一個人單挑六個余糧邦:旁遮普、北方邦、拉賈斯坦、比哈爾、邁索爾、奧里薩邦。
但無論他如何奔波,但印度地方利益卻永遠大于全國利益,余糧邦抱團拒絕由新德里安排糧食調運計劃。
中國第一顆彈子彈爆炸,就是發生在夏斯特里執政期間。
羅布泊一聲巨響,印度整整蒙了三天。
1964年10月19號《印度斯坦時報》才出來說這是中國對印度的挑釁。中國要將印度拖進核軍備競賽,破壞印度經濟……
10月24日,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胡米.巴巴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聲稱在無法攔截中國核攻擊情況下,印度必須馬上擁有核武器。
胡米.巴巴說,一次200萬噸的核爆炸成本不過60萬美元,存備50枚原子彈費用不過2000萬美元。
10月29日,印度內閣就此展開六小時辯論,分成兩派:
一、印度應馬上開始核計劃,有外長辛格、鐵道部長帕蒂爾等人。
二、印度缺乏技術和資金,無法立刻開展核計劃、有國防部長恰范、農業部長蘇布拉馬尼亞姆等人。
總理夏斯特里支持反對意見,因為糧食危機已經令財政接近崩潰。
印度媒體則經歷了“恐慌--強行鎮定-恐慌-輿論攻擊中國--自我安慰--承認既成事實”等階段。
由于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證實,中國原子彈采用的是鈾235裂變裝置,而不是钚,這是一個巨大成就。“這不是一個落后民族在澡盆里就能完成的事情”。
印度媒體就不斷引用美國說法,說中國威脅遠比想象中的要大,而且中國導彈運載技術正在突飛猛進。
印度北方的工業中心、大城市全部處于中國核打擊范圍,再過十年,中國導彈將可以打到印度南部。
印度媒體呼吁,國大黨應馬上開發核武器,否則,就是極大錯誤。
11月,夏斯特里經多方詢問后才明白,印度研制原子彈花費至少需要數十億美元,根本不是胡米.巴巴所說的60萬美元。
11月23日,印度一些議員散播“中國是巨人,印度是侏儒”的言論,對夏斯特里進行政治攻擊。
印度議員寧可相信60萬美元就能造出核彈的神話。
夏斯特里面對議會責難,只能請胡米.巴巴出來澄清事實。
經過與原子能委員會兩次會商后,雙方妥協:放棄研制核武器計劃,但要加強核能(和平)技術發展。
11月27日,夏斯特里在下議院否決了核武器開發的提案。
印度核專家大多來自英國,胡米.巴巴就是劍橋大學的,他不是不懂,而是想圖利。
他將成本只限于一顆原子彈的材料本身,偷換了研發到爆炸試驗整個過程的成本概念。
印度核能研究比中國起步更早,但一拖再拖,到了1998才有了核爆試驗,但已失去了獲得合法地位的時機。
到今天為止,全球也只有五大善人擁有合法的“擁核證件”。
既然無法立刻開展核武計劃,印度就想尋求國際核保護傘。
但印度沒有想明白,西方和蘇聯對它示好,不等于就可以為它去跟中國打核大戰。
1964年12月,夏斯特里去了英國,想說服曾經的主人給它提供核保護傘。
夏斯特里臨行前公開表示:有核國家(美蘇英法)應當為所有無核國家提供保護,當然也包括印度。
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在會見夏斯特里時,毫不遲疑地拒絕印度的請求。
美國更加雞賊,美印之間本來已經敲定了印度總理1965年訪問華盛頓的日期。
結果當美國知道夏斯特里要到美國申請核保傘時,白宮干脆單方面宣布取消這次訪問,此事被印度視為國恥。
法國佬除了對賣武器給印度有興趣,對核保護傘連聽都不想聽。
1965年5月中旬,夏斯特里到了莫斯科。
而中國在5月14日,又爆炸了第二顆原子彈。
蘇聯原先同意與印度溝通核保護問題,中國第二次核爆后,蘇聯甚至拒絕在《蘇印聯合公報》中提及中國對印度核威脅內容。
5月16日,《蘇印聯合公報》發布后,夏斯特里又被印度議員一通亂噴,他居然連蘇聯的口頭式核保護都沒有得到。
9月,印巴戰爭爆發,美國切斷了對印度經濟援助,中國則站在巴基斯坦一邊。
戰爭和糧食問題緊緊纏繞著夏斯特里內閣,核問題終于被擱在了一邊。
心力憔粹的夏斯特里于1966年1月11日在蘇聯塔什干簽署了《塔什干協議》結束印巴戰爭,然而,當天他就突發急病身亡。
英.甘地終于大權在握,胡米.巴巴又重新活躍起來,他告訴英.甘地,印度在18月內就可以造出原子彈。
之前,他還請麻省理工大學校長韋舍爾向白宮轉達印度需要美國提供核爆裝置的請求。
胡米.巴巴去華盛頓進行核能學術交流時,還當面向美國副國務卿保爾提出同樣的請求。
他暗示如果美國不提供幫助,印度將與蘇聯進行核合作。
就在胡米.巴巴得到英.甘地支持開發核武時,1966年1月24日,他在飛往維也納途中,飛機突然在勃朗峰(阿爾卑斯山最高峰)附近失事,無人生還。
胡米.巴巴死后,英.甘地重新任命薩拉巴伊為印度原子能主席,而他跟胡米.巴巴完全相反,要求叫停核武開發項目。
1967年6月,中國氫彈爆炸成功,印度再度群情激昂。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薩拉巴伊不再反對開發核武。
1970年,印度普爾那姆核反應堆建立,邁出了核武開發的實質性一步。
4月,中國人造衛星上天,印度認為國家安全到了極度危險境地。
印度拒絕加入《核不擴散條約》,而在之前,它是《核不擴散條約》最積極的倡導者,因為它想限制中國。
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則抱團支持《核不擴散條約》,共同限制無核國家獲得核能力,這明顯是在針對印度。
印度在被英國切斷核技術秘密來源后,在1998年終于核爆成功,但是,它的核技術并不成熟,也不被承認。
更令印度傷心的是,巴基斯坦也成功地進行了核爆,印度就懷疑是英國或其它大國在暗中幫助巴基斯坦,以制衡印度。
印度在核武發展上,存在兩個問題:
一、錯誤地夸大了中國對印度的核威脅,印度政客和媒體無限放大了這種刺激。
難道中國是為了針對印度才發展核武?傻不傻,自作多情。
二、領導層缺乏魄力和眼光,時間拖得越久,外部制約越大。
1964年10月31號,印度學者塔帕爾在《經濟周刊》發表文章還曾這樣諷刺中國說:印度的命運在于民主,而不是原子彈。一個乞丐手里拿著原子彈也變不成國王(諷刺陳毅外長說要當掉褲子搞原子彈)
“乞丐手里就算拿著原子彈也成為不了國王”,如果只算經濟賬,中國就很難達到今天的核實力,這就是印度知識精英的格局和眼光。
中國本來就不想當什么國王,也不怕什么國王,什么霸主。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