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捷友誼農場,作為滄州人,我是早就聽說過的。但因從未實地走過,所以一直知之甚少。今年5月3日,在兒孫陪同下,由滄州驅車至中捷斯友誼博物館,走馬式的粗粗地補了這一課。給我的印象,中捷友誼農場,那是一段社會主義的頌歌。
中捷友誼農場,于195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它成立的背景,是為紀念中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間的友誼。
1956年1月,國家副主席朱德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友好訪問。訪問期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為支援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向我國贈送了一套(670臺,可耕種10萬畝土地)可用于建設一個國營農場所需的全套農業機械,并派出7位專家,來中國具體指導這些農業機械的安裝和使用。于此,中國政府決定把這批農業機械用來裝備河北省滄縣專區黃驊縣的國營農場。并且為了永久紀念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盛情,將這個農場命名為“中捷友誼農場”。
在展覽大廳里,我望著那一幀幀老舊的中捷人民同框的照片,看著那一臺臺有著歷史年輪的捷克的農業機械,盯著那一尊尊捷克農業專家專注工作神情的塑像,想著“全套670臺”、“可耕種10萬畝”、“贈送”、“同時派出7名專家”這些關鍵詞,對標當下美西方對我國的經濟戰、科技戰、貿易戰等無所不用其極的遏制、封鎖、打壓手段,內心頗為感慨,由衷為那時社會主義國家人民間的真誠友誼而贊嘆!
對于中捷友誼,我想有一個點,大家同我一樣,是既非常熟悉又很是陌生的,這就是第三套人民幣壹元券上的拖拉機。曾經看到資料介紹,說人民幣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機手的原形,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但從沒去想過這臺拖拉機有著什么來歷。這次補課,這臺拖拉機的原形就真實地補進了我熟悉的記憶中。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這臺拖拉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贈送給我國的,那套670臺件農業機械中的一臺拖拉機。這臺拖拉機,是捷克制造的熱托25K型拖拉機。1958年,中央美術學院侯一民教授負責人民幣一元券的設計,他正是在中捷友誼農場參照這臺拖拉機畫的一元券人民幣面圖案。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4月發行的。所以這張一元券人民幣,對于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是太熟悉不過了。那時的物價便宜,一分錢幾分錢可以買一斤蔬菜,三四毛錢可以買一斤豬肉,1毛5分錢可以吃一碗餛飩。70年代時,我在機關吃食堂,一天5毛錢,早晨花一毛,中午晚上各花兩毛,悠哉悠哉的。而周日假日里,兜里裝上一塊多錢,就可以逛北京城了。此時此地,在這里看著這臺拖拉機,又面對著墻上的一元人民幣圖片,就有了一種異樣的親切感。現在,這張一元券人民幣,也成為了中捷兩國人民偉大友誼的永久見證。
世變滄桑。1991年蘇聯解體,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也于1992年12月31日解體,分裂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中捷兩國人民締結的深厚友誼,已續播于了中捷、中斯三國人民心中,讓我們由衷的祝福我們的友誼長存!
對于鹽堿地,我是有切身實感的。我的老家,村南就是一片鹽堿地,村里人俗稱它——南洼。因為去姥姥家,這里是必經之路,所以在我幼小的記憶里,對那片白花花的、長著稀疏堿蓬棵和黃油菜等耐堿植物的大洼,留存著畏懼的心理,荒枯,少有人影,彎曲的小路走到我的腿乏。
而中捷農場的地理位置,早先正是一大片的鹽堿地,從資料圖片看,這片鹽田地要大大大甚于我老家的南洼,它泛著濱海荒原的原始,一眼無際,有數據顯示,它東西長23公里,南北長12公里,總面積254平方公里,僅從照片上看去,就足以令人產生無法生存的窒息。
資料介紹,這里是渤海荒灘,自明朝永樂二年,才有難民逃荒至此定居。大片的鹽堿平原,洼地積水,蘆葦叢生,高地泛鹽,只長一些耐堿植物,所以這里人煙一直稀少。解放前,這里的百姓,常年以打草、捕魚、出賣勞動力為生,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有歌謠形容:凄涼荒蕪一大片,洼大村稀人少見;地多無法種,水多不能飲;聚土匪,產蝗蟲,勞苦民眾世世窮。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此建設了小型畜牧場;1956年初,河北省滄縣專署成立墾改指揮部,在這里籌建國營農場;1956年滄縣專區抽調干部組織各縣民工2萬人來這里建房筑路,挖渠開荒,建設黃驊國營農場。到1958年,農場總面積達到100萬畝,開墾耕地55萬畝,有建制生產隊84個,職工人數達到了11443人。展覽以真實的資料,展示了農場創業者在那蠻荒的堿野里綻放的歌,趴窩棚,啃窩頭,喝咸水,踩荊棘,抬大筐,戰天斗地,豪情滿懷。
他們是真正的創業者。他們創業的艱苦卓絕,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悟的。我看著那地窩子的圖片,回味著那苦澀的咸水,對這些前輩的艱難創業,充滿了無限的敬仰。
地窩子,是那代人創業的標識性符號。我小的時候,曾進到這樣的地窩子里玩過。父親他們,為生產隊平等土地,改造農田,有時吃住在田地里,就是住在這種地窩子里。這種地窩子的建設,說起來也很智慧。照地窩子需要的尺寸,向地下挖半米左右的坑,坑的中間位置,再挖出一兩尺深的通道,兩邊的高處就形成了炕,炕上鋪上莊稼的秸稈,秸桿的上面再鋪上褥子,就成了他們的宿舍。這種地窩子,由于條件所限,人一般要彎著腰進出,從生活的角度講,那真是無奈的受罪。當然,你覺得如果住上一兩天,可能挺好玩兒。可農場的創業者,在堿茫茫的荒地里,這就是他們的家,陰冷潮濕,喝著苦澀的咸水,吃著簡單的飯食,大地里拉灑,難能洗澡,灰頭土臉,頂星戴月的奮斗。而更讓人膜拜的是,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展覽告訴我們,只有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喚起這樣改天換地的精神風貌。
我們說,萬事開頭難。那代創業者,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他們為新中國過下了日子。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讓我們永遠銘記住先輩們的恩澤吧!
在新中國的偉大建設中,有兩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這兩個群體,一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廣大指戰員,一個是廣大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這個展覽中,這兩個特殊的群體也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解放軍是戰斗隊,同時又是工作隊和生產隊,一支軍隊當作三支軍隊用,這是偉人的偉大創舉。解放軍這支特殊的生產隊,在新中國的建設中,更是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墾荒屯田、筑路架橋、三線建設、重大工程,等等,最急難重險的建設項目,他們都是打頭陣的先鋒,而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這次中捷農場補課,令我欣喜不已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老部隊的前輩們,在中捷友誼農場留下的豪邁截面。
北京軍區裝甲兵是我的老部隊,從北京軍區直屬隊的《應戰書》看,應該是北京軍區裝甲兵部隊下放到中捷友誼農場的指戰員,向北京軍區直屬隊下放到中捷友誼農場的全體人員發出了挑戰書,所以才有了他們的《應戰書》。我知道的,那時,挑、應戰是部隊打硬仗的沖鋒號,敢打硬拼,豪氣沖天,熱血激蕩。也記得,我們在北京“小涼河修渠”工程中的挑、應戰,那真就是神圣般的純粹——高速度高質量完成工程任務。
遺憾的是,我沒找到我的老部隊的挑戰書,在此只把北京軍區直屬隊下放到中捷友誼農場的全體人員的應戰書照錄如下,已睹他們的風采。
應戰書
親愛的北京軍區裝甲兵部隊下放到中捷友誼農場的戰友:
我們在3月18日看到你們的挑戰書之后,感到萬分興奮,并一致表示堅決應戰。愿意跟你們和全軍下放干部比一比革命干勁!
黨號召全國人民在15年左右超過英國的生產水平和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40條(修正草案),全國各地都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在各個戰線上都在日以繼夜地大躍進,決心把一窮二白的祖國變為有現代化工業又有現代化農業的強國。為此,黨提出干部上山下鄉的偉大號召,朱副主席又號召我們復負官兵,在農業戰線上生產立功,創造新世界。現在組織上批準我們到農業戰線上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黨給予我們的榮譽,是黨對我們的信任,我們決心獻出一切智慧和力量,變農場為戰場,變農具為武器,以無畏的戰斗精神去開發自然,把沉睡了千萬年的渤海荒灘,變為江南的魚米之鄉,生產出億萬斤糧棉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并通過生產勞動,鍛煉改造思想,在三年內爭取成為又紅又專又健,既有堅定的階級立場,又有勞動人民的感情,有階級斗爭的知識,又有生產斗爭經驗,經得起風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戰士。同時,要永遠保持和發揚人民解放軍的榮譽和光榮傳統,并時刻準備著響應祖國召喚,重新拿起武器,保衛可愛的祖國。在這里,我們以過好“三關”,做到“七好”的行動口號,作為向你們應戰的條件。
“三關”:生活關,勞動關,社會主義革命關。
“七好” (1)思想好:樹立長期在農場“安家落戶”的思想,做到愛場如家,跟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2)勞動好:不嫌臟,不怕累,干勁加鉆勁,爭取經常超額完成生產任務,人人爭取當模范;(3)紀律好:模范地遵守政策法令和農場制度規定,服從組織分配,嚴守國家機密;(4)團結好:尊重領導和老技術工人,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同志之間團結;(5)學習好:刻苦學習,拜“老農”為師,爭取一至二年內熟練農業技術;抓緊時間讀報,學習好社會主義教育課程,提高社會主義覺悟;(6)群眾工作好: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大力開展除四害、講衛生運動,做到人人作宣傳,處處有歌聲;(7)生活作風好:跟群眾打成一片,做到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娛樂,節約儲蓄,作風樸素。
最后,愿我們在農場黨委的領導與監督下,互相幫助,定期評比,展開社會主義革命競賽!
致以共產主義敬禮!
北京軍區直屬隊下放到中捷友誼農場的全體人員
1958年3月18日
朋友們,我不知你讀它有何感覺,但我是眼睛潤潤地讀完的,那代人是何等的高尚境界啊!
知青的照片,在展覽的布展中很顯眼。那是他、她們應有的位置,那是他、她們輝煌創業的音符,那是他、她們的無尚榮光。
1956年,中共中央發出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偉大號召。1965年10月20日,農場迎來了第一批下鄉知識青年,從那時起先后有379名城市知識青年來到農場安家落戶。他們在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奮進,有37名知青出席場、地、省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有8名被推薦學習深造,有25名被推選為教師和醫生,有的被選進基層組織擔任領導職務,他、她們在各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農場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一個偉大戰略決策。廣大的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由城市來到鄉村,燃燒激情,無私奉獻,把自己的青春寫在了廣闊天地改變面貌的偉業中,他、她們是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偉大創業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