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微頭條,該作者對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下馬芯片等一批高精尖科技項目研發決策的看法,該作者認為國家是“從長遠發展戰略的深思熟慮,其合理性無可置疑”。他給出的理由是“若當時我國急于與美國芯片領域爭鋒,不僅面臨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的雙重不足,更可能引發美國的強烈打壓。”他認為“在那個時期,我們選擇了低調務實的發展路徑,專注于看似微不足道但實則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最終成功積累了豐厚的經濟實力,使我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篇短文里,作者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能“觸及”美國的利益,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是如此,他認為一旦觸及美國的利益,“仍會面臨不小的打壓和挑戰”,由此得出結論,當時“叫停決策是符合時代背景和國家利益的明智之舉”。
看了這位作者的這則短文,忍不住要說幾句。按照這位作者的邏輯就是怕得罪美國,怕美國的“打壓和挑戰”,所以選擇了“專注于看似微不足道但實則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至于他所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但實則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也不知道該怎么理解。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在這里就不做贅述。
重點說說他提到的所謂“長遠發展戰略”就是避開與美國“爭鋒”,避免美國的“打壓和挑戰”,我想,這如果說是作者認為的“長遠戰略”實在是不敢茍同。
新中國剛建立,美國就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和軍事挑釁,1950年,美國就挑起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并把戰火一直燒到了鴨綠江邊,目的就是要把新生的中國消滅在紅色搖籃里。是否出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高層意見很不統一,連斯大林都遲疑不決的情況下,毛主席力排眾議,果斷出兵,最后創造了世界唯一一個國家打敗世界強大力量的戰爭奇跡。抗美援朝戰爭以后,美國一直與中國處于對峙狀態。直到1972年,毛主席以小球推動大球的策略,讓美國總統尼克松主動請求訪華,才結束了中美之間長達22年的堅冰之旅。
說到經濟,新中國剛建立時,國家一窮二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中國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真正是以長遠的戰略眼光,在科學技術方面是花了非常大的氣力,特別是一些高精尖科技項目的研發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就以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馬的一些高精尖科技項目為例,先說芯片,我國1956年就開始規劃,比日本還要早兩年。1958年中科院拉出第一根硅晶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0年,北京成立半導體研究所,全世界不超過七個。17年后,北大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小組,設計出1KDRAN動態隨機存儲器,雖然比intel公司晚五年,但是比韓國早4年,比臺灣早5年,事實上,芯片技術我們起步并不晚,我們并不認為害怕美國的打壓制裁而放棄高精尖科技項目的研發,反而一直對美國采取趕超的發展戰略。
比如,1958年中國制造出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第一根晶體管,那時和美國差距一下子縮小12年;1958年美國造出第一個集成電路,我國是1966年,差距縮小到8年;1973年,我國制造出第一臺臺式電腦,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縮小到3年;到1976年中國開始小批量生產,雖然美國是已經開始大批量生產,但中美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名副其實的第二大電子工業國家。按照1978年以前的路子,中國的計算機產業追平美國是完全可以預期的,超美也是非常現實的,按照這個路子,美國拿什么卡中國高端科技的脖子?
再看集成電路的生產,年輕人可能認為毛時代沒有電腦芯片,事實恰恰相反,毛時代的中國電腦和芯片技術非常強,緊跟美國之后,超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
1968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達到了8萬塊,1975年增長到579萬塊,是1968年的72.38倍。
如果從新中國成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算起,1956年,我國第一支晶體三極管誕生,自此,與發達國家一樣,中國也進入了半導體新紀元。
1958年,我國第一枚鍺晶體管試制成功。1961年,我國第一個集成電路研制課題組成立,1962年,我國第一代硅平面晶體管問世(主要就是利用光刻技術和二氧化硅膜的掩蔽作用來進行選擇擴散和電極的蒸發)。
1965年,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我國利用光刻技術制造集成電路芯片的時間,差不多在1965年前后。1965年,我國第一塊集成電路在北京、石家莊和上海等地相繼問世。
1977年,我國光刻機—GK—3型半自動光刻機誕生了,這是一臺接觸式光刻機。美國也是在50年代才有了接觸式光刻機概念。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布局研發光刻機,此時荷蘭光刻機生產巨頭ASML尚未成立。1965年中國科學院研制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始研制輔助光刻機掩模工藝。1972年武漢無線電三廠編寫了行業生產指導《光掩模板的制造》。中國芯片光刻工藝起步,比美國稍晚,跟日本差不多同時起步,比韓國、臺灣早10年。1980年,清華大學研制成功第四代分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
1980年,清華大學研制出投影光刻機4.0,接近國際主流水平。1985年,45所研制出分步光刻機樣機,達到美國48000SW水平。
當年中國已經制造出接觸式光刻機的時候,今天的光刻機巨頭ASML還沒有出現,臺灣的臺積電連空氣都不是,直到1978年才冒頭兒。
但很可惜,中國在1980年代放棄電子工業導致20年技術積累全部付諸東流。1994年武漢無線電三廠破產改制,技術人員不得不都去賣副食品了。
再說運十大飛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一直對中國實行圍堵、封鎖、制裁。并對中國進行戰爭威脅。
同時,美國于上世紀60年代下葉在航天航空領域投入巨資,在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68年,美國波音公司研制成功波音747,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直接飛躍太平洋的大型飛機。1969年,美國實施阿波羅航天計劃,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美國在實施阿波羅計劃的同時,向全世界宣布,全世界除了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以外,其他國家都可以有償收看阿波羅登月的電視實況轉播,這是對中國的公然挑釁。
盡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在60年代氫彈爆炸成功,殲8戰機和轟6中程轟炸機也試制成功,09核潛艇即將試航,1970年4月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這個時候我國有了原子彈、氫彈、但遠程轟炸機、空中加油機當時還沒有,戰略武器的遠程投送能力還很差,而研制大型客機、大型運輸機正是實現遠程轟炸機投送的關鍵環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毛主席比我們誰都清楚。
根據毛主席的提議,確立了708研究項目。1970年9月,組建了由熊焰、馬鳳山為設計組負責人的708項目正式起步。
于1978年完成了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運十大飛機首飛成功。從立項到首飛不到10年。不僅填補了我國民航工業以前不能制造大型飛機的空白,使我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掌握制造100噸級噴氣式飛機的國家,而且,在運十研制的10年中,還同步研制成功了與JT3D—7性能相當的915發動機,并成功地裝在707上進行了飛行試驗。
我國運十大飛機的試飛成功,西方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路透社說:“在得到這種高度的技術時,再也不能視中國為一個落后國家了。”
波音一位副總裁看了運十大飛機后說:“如何研制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你們也畢業了。”
美國道格拉斯一副總裁看了飛機后說:“你們航空工業一下子趕上來了15年。”
我國的運十大飛機的研制就是在美國的制裁、打壓和挑釁的情況下進行的。按照那位作者的意思,當時就不應該自己研制大型飛機,不能與美國“爭鋒”,才是“長遠發展戰略的深思熟慮”了!很明顯這種思維就是典型跪舔西方的邏輯思維。
再比如說我們的北斗導航,要不是90年代海灣戰爭美國使用衛星導航精確打擊的震撼,要不是經歷了中國銀河號被美國關閉GPS變相扣壓的恥辱,又怎么會重新啟動北斗一號系統的建設?
原來,在東方紅一號研制進展順利的情況下,1967年,海軍提出了發展導航衛星的建議,1968年,燈塔一號(DT—1)導航衛星正式上馬,進入項目論證階段,1970年,正式開始研制。1972—1979年完成了各種模裝和試驗,按照航天衛星研制的流程,燈塔一號的地面研制和試驗基本上已經做完了,就等著打試驗衛星上天了。
然,1978年8月,根據有關意見,停止導航衛星計劃,1980年12月“燈塔一號”導航項目正式下馬。
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馬的高精尖科技項目包括光刻機、運十大飛機、直8、遠程轟炸機、大型導彈驅逐艦、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數字焊接系統等一系列軍用民用高精尖技術項目。
這些項目的下馬,2020年,我們的芯片被人家扼住了喉嚨,我們的大型飛機落后了30年,北斗導航如果不是經歷銀河號事件的恥辱,恐怕現在還得受制于人。
古人說得好:“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在這里,筆者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高精尖科技項目的下馬不作評論。但是對那位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馬的高精尖科技項目是“從長遠發展戰略的深思熟慮”的觀點實在是不敢恭維。按照那位作者的觀點,難道因為美國的存在,中國就永遠不能有自己獨立自主的高精尖科技項目的研發了嗎?實在是荒唐至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