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寫道: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 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 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
“零敲牛皮糖”戰術正是這一工作方法的體現。
志愿軍入朝初期,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曾設想集中優勢兵力一次戰役全殲敵人一個師,結果證明不符合實際,志愿軍只有在第二次戰役時候,27軍利用特殊條 件一次殲滅了敵人一個團。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動用了100萬部隊(敵人也是100萬),在第一階段曾在夜間進攻中包圍了多個“聯合國軍”團、營規模的兵 力,結果無一全殲,遠遠小于計劃設想。面對新情況,毛澤東從前線召回志愿軍副司令鄧華、參謀長解方及4個主力軍的首長,進行調查研究。【詳細】
毛澤東問42軍軍長吳瑞林:
你們集中一個營消滅美軍一個連,可不可以?
可以,我們干過。
集中一個團消滅美軍一個營可不可以?
可以,也干過。
毛澤東搖搖大蒲扇,說:
“‘零敲牛皮糖’,采取消耗敵人的戰略!不打大的,消耗敵人,殺傷敵人,疲勞敵人,叫他不能休息!緊緊把他拖住,積極地打,必須 打,不打拖不住,消滅一個算一個!”“四次戰役,美軍在你們四十二軍防線面前一天只能前進不到1公里,我們傷1人,美軍要付出27人的代價。你們干得不 錯!把美軍‘敲’得不輕,‘敲’得他哇哇叫啊!”
在中南海會見志愿軍回國匯報的全體人員時,毛澤東指著吳瑞林說:“根據你們四十二軍在四次戰役中的經驗,打下去,對我們是很有利的。你們要好好總結經驗。鄧華同志,志司派人幫助他們總結一下,這對今后作戰有好處。我們的作戰方針是‘零敲牛皮糖’。”
【詳細】
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事實證明,“零敲牛皮糖”是志愿軍的成功戰法。自1951年6月8日至1952年末,42軍約10個多月未接敵,而“敲”掉美軍、南朝鮮軍5027人。
1952年以后,朝鮮戰場上不斷成排、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上甘嶺之戰,志愿軍“敲”掉美、李軍2.5萬人。
1952年9月至10月志愿軍在全線進行的戰術反擊作戰,此戰對敵60個連排支撐點和個別營防御地域進攻作戰77次,打退敵反撲作戰480余次,殲敵2.7萬余人。
朝鮮停戰前夜,志愿軍“敲”掉南朝鮮軍4個師大部和美軍1個重炮團。
“零敲牛皮糖”,“敲”得“聯合國軍”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老老實實地簽了字。
從1951年6月1日到1952年5月底,包括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內蒙古等在內,全國各界人民共捐款55650.37萬元,可購戰斗機3710架。
“冷槍冷炮”狙擊運動,即在整個戰線前沿陣地,所有步槍、輕重機槍等射手廣泛開展有組織的、群眾性的“冷槍冷炮”狙擊戰斗活動。“冷槍冷炮運動”是零敲牛皮糖戰術的體現,也是依靠群眾力量、積小勝成大勝的體現。
這一活動在開展前,敵人白天三五成群在陣地前曬太陽、打撲克、跳舞。這一活動開展后,敵人整天蹲在陣地里提心吊膽不敢露頭。
在第一線坑道工事基本完成以后,幾乎每支部隊都開展了群眾性的冷槍運動。
第68軍第204師第610團第8連有個炊事員叫龐子龍,本職工作給狙擊手們送飯。他在陣地上一打就收不了手,3個月內一人冷槍斃敵54名,打出了名聲也打成了英雄。
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第8連一名普通戰士張桃芳堪稱“冷槍狀元”,33天用442發子彈,“敲”掉美軍214人。【詳細】
第15軍統計,開展狙擊活動前,一個老兵平均要用9.4發子彈、一個新兵平均要用12.9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而3個月“冷槍冷炮”下來,一個老兵平均1.2發子彈、一個新兵平均6發子彈就能消滅一個敵人。
1952年5月至8月,僅3個月的時間,志愿軍開展冷槍戰殲敵約1.36萬余人,不僅大量地殺傷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還有效地限制了敵人白天在其陣地的活動。自1952年8月至1953年7月的12個月中,志愿軍利用此種戰法共斃傷敵3.9萬余人。
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守備的上甘嶺537.7北山陣地,9個月冷槍殲敵達3558人,而全軍殲敵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槍造成的。 而同時期的第十五軍僅傷亡35人。敵我傷亡比例為569:1。后來“聯合國軍”官兵給537.7高地北山陣地起了個名字——狙擊兵嶺。【詳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廣大工人、農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生產勞動競賽。全國人民為前線提供各種作戰物資達560余萬噸。【詳細】
“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這樣,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百分之四十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
后來,地下倉庫修起來了,地下禮堂也修起來了,敵人在上面丟炸彈,我們在下面開大會。
毛澤東稱:我們住在北京的一些人,一想到朝鮮戰場,就感到相當危險。當然,危險是有的,但只要大家想辦法,并不是那么了不起。
【詳細】
志愿軍后勤創造了世界軍事后勤史上許多項第一,當年被美國人稱作“創造了驚人的奇跡”。而后勤工作的神來之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的建設則充分地依靠了群眾、發揮了群眾的創造力。
防空哨:由于不能預先報知敵機來襲,正在行駛中的車輛人員常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遭受敵機襲擊。后來從群眾的斗爭實踐中,摸索到設置防空哨的辦法。至1952年6月,全志愿軍共有6個團執行防空哨任務。防空哨建立后志愿軍后方運輸過程中物資損失不到先前的1/12。
反破壞武器:美空軍實施“絞殺戰”期間在我交通線上投擲大量的定時彈、蝴蝶彈、四角丁等破壞武器,志愿軍最初排彈是用步槍一個個地打。后來有戰士發明了一種新儀器,用許多廢電線和繩子像“網魚”那樣橫向拉捕或把它拖下公路,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倍。
搶運冬裝:為解決143萬套冬裝前運時火車受阻的困難,全軍二線部隊實行長區段倒運,將在“三角地區”以北搶卸下來的物資,用汽車倒運至順川、德川等地,再裝火車前運,到終點后又依靠人背馬馱,確保志愿軍指戰員入冬前全部領到新冬裝。
頂牛過江:針對臨時修復的東、西清川江和東大同江等橋梁承載能力低、機車過不去的情況,鐵路運輸部門創造了“頂牛過江”和用人力推車過江等辦法,向前搶運。用這種辦法,僅東清川江橋通車一夜即搶過340節車皮的物資。【詳細】
在夏季防御戰役后期,特別是在秋季防御戰役中,為防御敵炮彈的轟擊,志愿軍戰士們創造性地把防炮洞(即俗稱的“貓耳洞”)加深成半坑道式,或將兩個相鄰的防炮洞從內部挖成馬蹄形,由兩個坑道口出擊,靈活機動,退守安全可靠,從而出現了坑道工事的雛形。
志愿軍司令部充分肯定了群眾的這一創造,于1951年9月16日指示全軍:以后我重要陣地必須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基地。
秋季防御作戰后,為了加強和鞏固已占陣地,志愿軍和人民軍便立即在全線掀起了大規模的構筑坑道工事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共構筑大小戰斗坑道總長1250公里;交通壕6240公里;挖土石6000萬立方米。
坑道作業這一創造性之舉,很好地保證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在前沿以五圣山為中心,從東到西,建設千里地下長城,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的銅墻鐵壁堅固陣地。正如一首詩:巍巍五圣山,矗立白云間。坑道形成網,銅墻鐵壁關。美軍槍炮猛,陣地火煙漫。上甘金湯固,軍威敵膽寒。
【詳細】
抗美援朝時期,成千上萬的鐵路員工汽車司機、大批醫務人員和民工,紛紛組成運輸隊、醫療隊、防疫隊和擔架隊等開赴前線,支援志愿軍作戰。
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這是中國歷次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和建設中獲得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