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分享

2013年11月03日

責任編輯:wuhe

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當代價值

毛澤東工業化思想的當代價值
中國的工業化要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毛澤東堅持農村集體化?要堅持怎樣的對外開放?……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指導新中國完成了崛起,對我們今天的發展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堅持工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

在建國初期,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重要問題是新中國究竟要走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還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

毛主席認為,如果新中國仍選擇資本主義,其結果只能是“漫長而且痛苦”和“依附型”。他說:“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

“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早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毛主席在提出民主革命勝利后中國要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任務的同時,也提出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任務。這是毛主席首次明確地把工業化和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

建國后的1953年,在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關于工業化問題,毛主席先是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后將其明確改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最后形成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的制定和實施確保了中國工業化的社會主義方向。

參考閱讀:《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發展理論(一):選擇社會主義經濟》

參考閱讀:《論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

工業化與集體化并重

在怎樣實現工業化的問題上,一開始黨內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主張。

一方主張工業化和機械化直接在當時的個體農業和私有工商業的基礎上進行,即“先機械化再合作化”,離開當時生產關系的變革孤立地進行工業化和機械化建設。

毛主席則堅持主張工業化要與農業集體化、手工業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必須同時進行的方針。反對擱置生產關系方面的變革孤立地進行工業化和機械化建設。

毛主席在批判先工業化、機械化再合作化的觀點時, 深刻闡明了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之間的緊密關系:“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的農業改造這兩件事,決不可以分割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去看,決不可以只強調一個方面,減弱另一個方面。”“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進行的。”(《毛主席選集》第五卷第181、182頁)

我們還可以通過1958年毛主席在井岡山的有一段談話來理解其對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的關系的重視:“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產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么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

參考閱讀:《燕凌斯:公正地對待歷史(全文)》

參考閱讀:《前奏: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

自主積極開放,突破國際分工

毛澤東時代,美國以及后來的蘇聯采取的封鎖政策企圖使中國失去對外開放貿易這個發動機。毛主席的經濟思想積極應對了這樣的挑戰。

新中國的工業化過程中絕沒有排斥對外開放,相反,是在自力更生原則下的積極對外:

1、意識形態與“做生意”分開,和平共處。

在國際交往上,重點不是思想和社會制度的不同,而是尋找“共同點”,即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反對大國欺侮;國家間在商業上、在文化上互相往來;國外市場的通商;發展經濟的愿望。有了這些共同點,即使“你”反對共產主義,“我”反對資本主義,但是也可以合作。中國只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友好,講做生意。

2、和平的國際環境才能發展。

中國需要至少幾十年的和平來發展國內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如果發生戰爭,經濟和文化計劃都要停止,這就會使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延遲。新中國奉行: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就是西方國家,只要它們愿意,我們也愿同它們合作。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打仗總是不好的。

3、全面發展,自力更生為主,不要國際分工,爭取外援為輔。破除對西方的迷信。

毛澤東在《對中共八大政治報告稿的批語和修改》中明確指出,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建設,都是依靠發揮中國人民的力量為主,以爭取外援為輔,這一點也要弄清楚。那種喪失信心,以為自己什么也不行,決定中國命運的不是中國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賴外國的援助,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的。

革命實踐和歷史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這條路線方針是正確的,也是成功的。在帝國主義存在和少數幾個大國壟斷資產階級主導國際秩序的條件下,一切依賴外國,否定自力更生為主,是錯誤的和危險的。關鍵的原材料、設備和技術,尤其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國防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帝國主義及其附屬國一直是對我國實行封銷和禁運政策。直到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被打破后,在這些方面也仍然是如此的。

4、利用外資,引進技術。

1956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會見法國共產黨政治局委員杜克洛時說:“希望法國給中國設計工廠、供應裝備、安裝裝備并教會中國工人開動機器。”(臺灣出版社《毛澤東與外國首腦及記者會談錄》)

50年代中國利用貸款和記賬外匯從蘇聯引進技術設備,共簽訂了引進304個成套設備項目和64項單獨車間裝置的合同。60-70年代,又使用出口信貸和延期付款方式從日本、西歐國家引進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等技術設備,共簽訂引進技術設備合同300項,成交金額100多億美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代中國的經濟管理》)

5、建立“通商要道”。

“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系都不利。”(1963年8月9日毛澤東同索馬里總理的談話《受壓迫的人民總是要起來的》)

參考閱讀:《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六):工業理論與對外開放》

參考閱讀:《譚乃彰:論毛澤東國家工業化戰略》

群眾路線搞工業

1964年,毛主席發出“工業學大慶”號召,通過榜樣效應為中國的企業指明方向,描述了毛主席怎樣辦工業和辦什么樣的企業的思想。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它的全部開發過程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方、困難的條件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進行的,沒有任何洋人插手,而且水平達到一流。

辯證法的發展

技術干部搞不清油田的情況,在科技上遇到難題就深入實際,大搞調查研究,狠抓第一手材料,反復實踐,勇于創造。生產管理千頭萬緒、問題繁多,大慶人懂得通過分析矛盾去抓住主要矛盾,狠抓崗位責任制,把生產上千千萬萬件具體工作落實到成千上萬人身上,建立正常的生產秩序。

群眾路線

大慶油田任務重、時間緊,人力、物力、財力不足,集中領導、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勝利完成一次又一次任務的主要經驗之一。在集中領導的同時大搞群眾運動,使先進的更先進,后進的趕先進,自始至終地堅持集中領導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

在吸取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慶人也深刻認識到光有干勁不講科學就會好心辦壞事,產生嚴重的后果。大慶人在生產建設中創造的種種奇跡正是高度革命精神和嚴格科學態度相結合的結果。

利用先進技術、創建先進管理制度

大慶人認真學習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培養“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管理理念和作風。所以,大慶石油隊伍一呼百應,指向哪里打向哪里,干的事情靠得住,遇到困難頂得住。大搞技術練兵;大搞增產節約;充分發揚政治、生產技術和經濟民主;領導干部親臨生產前線;積極培養和大膽提拔年輕干部……

在工業學大慶運動過程中,到處以大慶為榜樣,開展比學趕幫、實行增產節約;像大慶人那樣吃大苦、耐大勞,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學習大慶人、爭當五好職工,掀起生產建設新高潮,涌現出了很多學大慶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典型。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了新中國工業企業的價值追求,這些優良作風和管理經驗產生深遠影響,涌現出一大批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慶式企業”,從而加速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因如此,毛主席認為大慶油田就是中國經濟的一面旗幟。

參考閱讀:《社會主義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六):工業理論與對外開放》

參考閱讀:《老田:從“工業學大慶”看中國的工業化道路》

參考閱讀:《毛主席發動工業學大慶運動原因探析》

積極建設國防工業,發展尖端科學技術

在全國解放不久,毛澤東就提出,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國防建設的方針。我們國家根據毛澤東這個方針,從開始建設就全面安排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后來,毛澤東又提出發展尖端科學技術。這些,都是國家安全的保障,也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順利進行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

那么,如何發展國防工業呢?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講話》中指出,國防工業在生產上要注意軍民兩用,注意學會軍用和民用兩套生產技術,要有兩套設備,平時為民用,一旦有事,就可能把民用生產轉為軍用生產。毛澤東提出的這些“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思想,是我們指導國防工業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方針。

毛澤東非常重視現代科學技術和技術革命,改造和裝備國家工業體系。1964年12月,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

參考閱讀:《譚乃彰:論毛澤東國家工業化戰略》

第三世界國家要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對比印度——發展差距的根源在制度

“印度,何等奇異民族……擁有民主制度,腐敗已成深刻體制;一邊擁有現代尖端科技,一邊深陷中世紀般貧困;微軟技術先進名世,普通電腦運速慢甚……能用巨資展開無人駕駛飛船登月競賽,無能救助乞丐、修建公廁、提供鄉村教師粉筆、改善公共設施……”

這是21世紀印度的社會景象。而在起步時期,中印兩國在結構上十分相似。1950年,中國的工業勞動力比例為7%,而印度為11%。1952年,中國的大規模制造業和公共事業占總產出的9%,而在印度它們的比例為6%。

其后,中國經歷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了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而印度卻是上文所述的慘淡景象。1980年,中國的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飆升到48.5%,而印度只有21.9%。

是什么造成了中印兩國這樣的經濟發展差距?——關鍵在于兩者經濟、社會、政體和國家的性質。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明顯好于印度,為什么呢?……在集體主義戰略之下,中國現代工業汲取了農村剩余。但是農村和農民并沒有被拋棄,他們仍然被統籌到了國家發展的框架內。”

在毛澤東的集體主義學說下,“為了攻擊舊有的剝削與異化形式,社會中存在著一股持續的動力,從而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工作形成一種新的社會主義認同感和尊嚴。海報宣傳、電影、音樂、戲劇等都塑造了一種社會主義勞動尊嚴的新文化:社會主義的工人和農民是革命英雄;人民解放軍戰士們也耕地。”

這就是毛澤東領導下的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中國,和從舊殖民體系掙脫出來、仍然堅持民主制度的印度的發展結果迥異的根源。

參考閱讀:《憲之:革命優于改良的一個極好的見證——讀<感受印度>》

參考閱讀:《中國和印度:不同績效的制度根源》

毛澤東時代是第三世界工業化的典范

第三世界國家的工業化,往往是遵循西方國家竭力兜售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等所謂“魔鬼的配方”,而結果是,其GDP在短時間內高速增長,但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外資被抽走,這些國家便迅速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第三世界國家則永遠處于依附和外圍地帶,少數發達國家剝削多數不發達國家的局面得以維持。

而毛澤東時代,利用中國國土和人口的巨大規模,在采用大規模有效的動員模式充分調用資源之后,有能力支付的巨大的安全和前期投資成本,而無須仰賴外人的善意和恩賜,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發展民族工業。毛澤東領導下的新中國就是這樣實現了獨立自主基本完整工業化,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光輝典范。

參考閱讀:《田文林:自主性發展與第三世界的依附性陷阱》

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早已指出了經濟建設,特別是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原則。1976年《論十大關系》首次公開發表,而其后的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背后,卻存在所有制等方面諸多問題。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對于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有著重大的意義。

相關話題

毛澤東時代農民的“中國夢”
從不畏強權到韜光養晦:前后兩個30年的外交戰略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