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你好懶惰》(Bonjour Laziness: Why Hard Work Doesn't Pay),原文作者Corinne Maier
您可聯系本公眾號后臺獲取原書epub文件
///編譯:G
學位和文憑:或者,如何制作紙飛機?
文憑太多就等于沒有文憑。數量越多,它們的價值就越低。需要證明你的文憑不再值錢了嗎?不管你用什么紙作遮羞布,企業只會容忍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它創造了“游牧辦公室”的概念。在這個系統中,人們只會在來上班的時候才會被分配(不固定)的辦公空間。因此,沒有固定的工作空間的中層管理者總是一個“局外人”,在工作中扎根對ta們而言成為了一個問題。這種模式造就了一種奇妙的反轉:雇員不再能夠憑借自身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而有且只有企業能夠通過應許雇員工作、賜予雇員寶貴的工作機會讓其變得有用。
正如漢娜·阿倫特所說,資本主義創造了冗余。現在我們成為了最多余的東西!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度的世界:太多種類的咖啡,太多種類的雜志,太多種類的面包,太多種類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數碼唱片,最新款的雷諾汽車有太多的后視鏡款式可以選擇。有時你會對自己說:實在是太多了……
但也不要把你的文憑扔掉。它們可能無法衡量智力或者能力,但是至少以文件的形式證明了作為工薪階層或者小經理的一員知道如何努力工作。只有一個在之前能夠忍受多年的學業、忍受老師的愚蠢、忍受朋友的壓力去做其他人都在做的事情的學生,才能夠忍受在辦公室里30余年的無聊和重復。因為這是ta們對你的期望,現在大多數工作不再需要高水平的結束或者智識水平。它們最主要包括的是日復一日的事務,而且很少需要主動性和創造性精神,以至于無論誰完成了所要求的學習水平,對于大多數職務來說都已經大材小用了。
平庸就夠了。“作為小型專家團隊的一員,你在人事決策上沒有任何發言權,也不會在企業重組或發展中扮演任何角色。因為你沒有堅實的經濟或金融基礎,沒有資本投資或并購方面的重要經驗——這兩者你可能都沒聽說過——你不需要任何突出的個人動機來建立持久的合作關系”,Laurent Laurent在他諷刺性的作品《埋在辦公室六個月》中嘲弄道。
企業文化:文化,我的屁股!
“文化”這個詞大約在20年前被引入企業界。Michel Houellebecq在《無論如何》中諷刺地寫道:“早在這個詞風靡之前,我的公司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真正的企業文化——通過創造一個標志,向員工們分發運動衫,在土耳其舉辦關于激勵的研討會——這是一個富有成效的企業,在該領域久負盛名,從任何意義上講都是一種成功。”
從定義上講,文化并不服務于某種(商業)目的,但它現在卻成為了商業的附庸。我們立刻就能看到一條擱淺的鯨魚,因為沒有什么比商業更蔑視文化的了。“企業文化”是一種矛盾修辭法,是一種將兩個不應該出現在一起的詞聯系在一起而產生的表述風格上的轉變。盡管公司高管在一切順利時喜歡強調這個概念,但當事情不順利時,它就會被視作阻礙變革的陳詞濫調。
事實上,“企業文化”只不過是一群人在特定時刻的愚蠢行為的結晶。這種虛偽的愛企業文化是由一大堆略顯陳腐的習慣、能力以及近乎夸張的服裝上和行為上的策略構成的。在經過經理們的編撰之后,它成為了一條官方性質的路線,其中穿插著被設計出來的英雄人物和企業明星以激勵工人并促進ta們對一個緊密團結一致的公司的認同。它可能被轉譯為一系列無聊的研討會、穿不了的T恤、徽章(是的,它們仍然存在)和所謂的激勵口號。
為什么需要這些小擺設和流行語?因為商業就像整個社會一樣感受到了分裂的威脅。對當今社會組織,無論是國家還是公司,最為緊迫的是“如何共存”的問題。現代哲學家哈貝馬斯和羅爾斯已經竭盡全力試圖找到一個答案。對于如何將各種事務整合在一起,公司并不比社群擁有更多的線索,ta們只能通過創造員工應當認同的標志和符號來創建一個“大家庭”。
讓它自取滅亡吧。如果有一天,公司除了為員工創造標志和口號之外沒有其他作為,那就是公司倒閉的日子。與此同時,我們只能每天早上起床去做一些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的事情,這確實很難。
靈活性就是盜賊
在高管們神圣的“靈活性”的名義下,“太多”已經成為了企業的座右銘。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就是認為企業從事太多的活動、雇傭太多的人,并被太多的目標所拖累。基于這種思維,企業決定做出改變。目前的趨勢是將大量的職能和任務剝離出去,并將不屬于“核心業務”的一切外包出去。現代企業的典型模式是一個被供應商、外包商、自由職業者、臨時工和姊妹公司組成的星云所圍繞的緊湊的中心,外圍的主體提供了基于需求的可變勞動力。員工本身應該以多任務、去中心化的小團隊被組織,客戶才是真正的老板。
如果這種模式的推動者是可信的,那么一場瘋狂的變革似乎席卷商業世界。無數的宣傳活動接踵而至,以確保我們都明白改革的方向并且成為新游戲的參與者/與此同時,企業定時重新命名它的服務,重新組織它的勞動力,并重新安排其辦公場所。對于許多人來說,重組是一種進步,但這可能只是證明老板薪水合理的一種方式,老板還會為其工資做其他的什么事?好吧,給員工一種有事情正在發生的印象!一切都必須改變,這樣才能讓一切保持不變。
然而,這個超現實的目標——一個組織將自己從基本必需品的物質世界中解脫出來的目標——所剩下的就是裁員。這使得“降脂”以及擺脫沉重的、丑陋的、骯臟的、不體面的工廠成為可能——為什么不呢?電信集團Alcatel的首席執行官Serge Tchuruk就受此啟發:擁有的工廠越少,薪水支出就越低,而CEO的薪水就越高。Eastman Kodak的掌舵人George Fischer領導了該公司于1997年最大規模的裁員(裁員20,100人),同年他獲得了價值6,000萬美金的股票期權投資組合。更棒的是,2001年Jean-Marie Massier的收入增加了66%,賺了5.1億美金,而他的企業Vivendi則虧損了130億歐元。這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企業損失的錢、員工和工廠越多,老板得到的經濟所得也越多。一邊總是減少,而另一邊總是增加,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
無所事事的藝術
由于經理們除了時間和精力之外沒有給企業任何東西。當ta們聲稱自己工作過度時,ta們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了。這是ta們表達自己在做出犧牲的方式。在德國,員工下班晚被認為是效率低下,而在法國,和許多國家一樣,加班到8點甚至是9點會被認為是值得鼓勵的,因為你在“爭分奪秒的工作”。這表明你喜歡你的工作。而在一些大公司,人們甚至加班打私人電話、上網、免費復印、看報紙,至少你在加班的時候并沒有工作。
但是無所事事并不是一件易事。你需要知道怎么假裝。不可或缺的Scott Adams在他無價手冊《迪伯特原則》(The Dilbert Principle)中給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
“不要在手里沒有文件的情況下走在大廳里。拿著文件的人看起來就像要去參加重要會議的勤奮員工。手里什么都沒拿的人看起來像要去自助餐廳。手里拿著報紙的人看起來像要去洗手間。最重要的是,要確保你在晚上帶一大堆東西回家,從而給人一種你的工作時間比實際工作時間更長的錯誤印象。”現在你就會知道無所事事需要做什么了。
你也可以把你的時間花在在會議上收集信息,然后再將這些信息放入傳播流當中。但你必須注意不要添加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因為那只是工作。最近在美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層管理人員平均每天收到85封電子郵件。你可以肯定,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完全無用的。但這種信息洪流確實帶來了三個好處:它使得互聯網管理的職位被創造出來,并使得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雙方看起來都很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