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地重生》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特別是對今天的年輕人。請原諒我使用了我平時也不愛使用的“絕對”這個詞兒。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進電影院看電影了,一是好電影本來就不多,而且年過花甲,我已經沒有了年輕人那個趕著看新電影的那種熱情了。單位組織我們看電影,才有了這個幸會——通過看《絕地重生》看領袖的素質如何養成。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紅色的、革命的故事,這似乎老掉牙的故事。那就是紅軍長征時在遵義四渡赤水轉危為安的那個故事。這對我曾經兩次去過遵義,對黨和紅軍的這一段歷史“如數家珍”的老人,故事應該說不足為奇了。
但是電影一開始那一場激烈的戰斗,很快把觀眾拉回到那個身處絕境艱難時刻。紅軍從湘江戰役慘敗中僅存三萬多人,一路退到貴州遵義,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不管日軍侵占我東北三省,卻集結起近四十萬大軍將紅軍圍困在云貴川交界的山區。電影的可貴之處,就是細致地講述了毛澤東在此絕境中,臨危受命,特別是在黨組織的幾次會議前后,如何團結同志、凝聚人心、英明決策、四渡赤水、絕地重生的過程,令人信服地說明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是如何走到我們黨和軍隊的崇高地位的,看后真是百感交集。
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他是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黨的領袖、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在一次又一次事關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問題上,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決策實踐和事后的證明,贏得了周恩來、博古等留學歸來的黨內高層領導人心服,也在親自指揮四渡赤水的軍事決策中贏得了朱德、林彪等行伍出身的軍事干部的信服。我認為他靠的不僅僅是堅定的為天下勞苦大眾救苦救難的信仰,而且更是他對國勢、軍情、人心的深刻洞見。最為關鍵是他有著比常人更加務實的實事求是的勇氣!
說信仰,在電影中周恩來幫他說了,即使紅軍被打散了,大不了化整為零,因為紅軍長征已經播下了革命的種子,而毛澤東在大革命失敗后的低潮時期就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說洞見,他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卻又遵守黨的紀律。在情報證明了自己的正確以后,他依然能團結曾經反對過他、并且證明反對錯了的凱豐同志一起奮斗。這部電影讓我進一步確信后來毛澤東在黨內軍隊內部獲得的崇高威望真不是一天兩天,或者靠嘴皮子能建立起來的。
講務實,在人們簡單地用“少數服從多數”這個黨的紀律,否決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之后,毛澤東勇敢地喊出了“有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保留了自己的意見;然后在情報證明了自己的判斷正確之后,仍然和他的同志們一起去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在反對者面前炫耀自己的正確。在黨的具體決議與實際軍情有可能危及軍隊的生存之時,如土城戰役以及后來的對打鼓新場的戰斗,他及時撤出不利之戰,采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絕地重生,讓黨和紅軍化險為夷。
而將內在的比常人有更加堅定的信仰、比同志有更深刻的洞見、比決策層的人有更加務實的作風有機地聯系起來,則構成了毛澤東卓越的獨特的領袖品質,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使后來成立“三人團”,毛澤東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紅軍的核心,黨和紅軍的絕地重生與領袖的產生共同成為合情合理的偉大的歷史事件。中國有了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幸事,也是新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幸事。
這樣的革命歷史故事,對于今天的年輕人情境雖然比較陌生,但是電影中不斷穿插了毛澤東的妻子賀子珍在長征路上懷孕、生子、受傷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黨領導的這一場革命,紅軍絕地重生與今日之中國崛起的血濃于水的內在聯系,不斷引發觀眾對生命、對苦難、對奉獻、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我們當下共同面臨的問題,不管是國家、社會、企業、家庭,還是個人,都是在市場經濟同樣嚴酷的生存競爭發展的大環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新的長征。如何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絕地重生》提供了一個光輝的范例。我覺得今天學習毛澤東,堅定的信仰就是要走正道,更徹底地務實就總有好辦法,而把堅定的信仰和更徹底的務實結合起來,就一定有好的見解(思路)去征服一個個“絕地”,獲得生存或發展。
我覺得有一個比喻非常好,當年毛澤東創立了只有幾十個人的“公司”,與蔣介石四大家族的巨型企業競爭,最后為什么共產黨把國民黨蔣介石趕到臺灣那個小島上去了?原因很多,但是你我從這部電影《絕地重生》中可以感悟很多東西: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調查研究問題形成自己見解,求真務實地解決現實問題,即使忍辱負重也極力維護黨的組織和紀律、團結和統一,這些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它既可以激勵我們黨和軍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可以激勵今天的年輕人,從革命歷史故事中獲取謀道、創業、經營、管理的智慧,走好個人和事業的成長和發展之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