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在五年完成國有企業改革?為什么過去四十年的改革不能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而用五年時間可以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怎樣才能認識蘇聯模式的錯誤、剖析國有企業的弊病?怎樣認識改革后的國有企業的性質和特征?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關鍵是要明確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一一即經濟實體原理。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經濟實體的基本概念。
誰都知道,任何企業,都只有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才會有活力,才能正常發展。國營企業或國有企業聽起來是一個正規企業的名稱,而在事實上它們恰恰是作為生產組織存在的;相反,生產隊聽起來只是一個生產組織的名稱,而事實上它恰恰是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經濟實體呢?
在一般的經濟類辭典中,很難找到明確的定義,但由李炳炎編寫的《中國經濟大辭典》卻有這一條目。
《中國經濟大辭典》(李炳炎 主編,南京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給出的定義是“具備生產經營與事業發展所必須的自主權和自行支配的資金,獨立核算盈虧,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而《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過)把經濟實體限定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自我發展能力、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不錯,如果一個企業是私營或個體企業,它當然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用企業的資產來承擔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但如果企業占用的是公有的生產資料,在有自主權的條件下,盈利了,職工和管理人員可以受益,而虧損了的卻是公有資產,割的是別人身上的肉,所謂“獨立核算”只是一句空話,又怎么能自負盈虧呢?很顯然,以上定義是不正確的,至少它不適合公有制企業。
那么,到底什么是經濟實體呢?
我們知道,科斯的企業定義是從市場經濟出發的。同樣,我們也從市場經濟出發來認識經濟實體的基本概念和公有制企業的經濟實體性質。
要明確經濟實體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企業的兩重性。
就象商品具有兩重性一樣,生產商品的企業也是具有兩重性的。任何企業,就其形成某種使用價值、滿足某種市場需求的角度看,它是由市場、產品、資金、技術、人員、設備等多要素,生產、經營、管理等多方面和產、供、銷等多環節構成的一個轉換系統。一個企業要能夠正常發展,就必須滿足順利實現信息轉換、市場轉換和生產轉換的一切要求。我們把這種由使用價值的形成需要決定的企業屬性稱之為企業的自然屬性。企業的自然屬性一方面因為產品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另一方面也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有所變化,因此,它具有多樣性和易變性的特點。任何企業,就其形成某種價值、滿足某種生產主體特定利益要求的角度看,它總是特定生產主體實現其生產目的工具,企業的性質因生產主體及其生產目的的區別而不同。我們把這種由滿足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的價值運動形成需要決定的企業屬性稱之為企業的社會屬性。由于企業的生產主體總是唯一的,而且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企業的社會屬性具有單一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任何規范的企業都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兩種屬性的統一。
企業是社會生產方式的有機體。企業兩重性則是現實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當我們談到生產力時,現實的生產力發展表現出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發展要求通過企業的自然屬性得到體現。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總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在各個地區、各個行業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企業的自然屬性也表現出多樣性和易變性的特點;由生產力結構特征決定的發展要求通過企業的社會屬性得到體現。現實的生產力總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相互關系決定了社會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同時也決定了社會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或生產目的,而特定利益主體的生產目的通過企業的社會屬性,通過價值運動的性質和特征得到體現。由于生產力結構在某個社會形態中是相對穩定的,因此,由生產力結構特征和社會所有制決定的企業社會屬性也具有單一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當我們了解了企業的兩重性之后,就可以給經濟實體下定義了:
所謂經濟實體就是企業作為某種特定生產主體滿足其利益要求的工具存在和發展的性質與特征。一個企業要能夠滿足某種生產主體特殊的利益要求,就必須形成某種規范的價值運動,因此,所謂經濟實體也就是企業價值運動的性質和特征,它的基本問題是有沒有價值運動?是何種性質和特征的價值運動?價值運動是否規范等等。如果一個企業具有完整規范的價值運動,我們就說這個企業是經濟實體,或者說這個企業是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相反,如果一個企業不存在以某種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為核心的價值運動,或價值運動不完整、不規范,我們就說這個企業不是經濟實體或不是規范的經濟實體。 一個企業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判斷:
第一,要看這個企業是不是一個生產組織,有沒有完整的使用價值運動。一個企業可以是生產組織而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但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卻必須是一個生產組織,一個為社會提供商品或勞務的組織。這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離開了完整的使用價值運動,企業價值運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當然也談不上經濟實體性質和特征了。
第二,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明確的、唯一規范的內部的生產主體。主體要明確,是說企業到底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還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必須明明白白;主體必須是唯一的,是指一個企業只能有一個主體:要么是資產所有者,要么是勞動所有者;主體要規范是說作為企業生產主體的資產所有者或勞動所有者必須是企業生產結果的直接承受者,企業經營收入的自然波動能夠直接引起資產所有者或勞動所有者的利害變化;最后,生產主體存在于企業內部,而不是企業外部。改革前的國營企業在形式上是有主體的,這個主體就是國家。但是,國家不是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它沒有獲取剩余價值的欲望,而且,這個主體不是在企業內部,而是在企業外部。這也是國營企業機制失效的根本性原因。
第三,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體現生產主體特殊利益要求的完整的價值運動。一個企業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關鍵要看它是不是包含有完整的以某種主體利益要求為核心的價值運動,所謂的經濟實體主要是指這種價值運動而言。資本主義企業,私營企業,個體企業所以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就因為這些企業都包含了完整獨立的剩余價值運動;改革前的國營企業所以只是一個生產組織,就因為國營企業不包含獨立完整的價值運動。
第四,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與價值運動相適應的管理運動。價值運動要順利進行,必須有相應的管理活動來保證。因此,有沒有與價值運動相適應的管理運動也是企業能否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
最后,看一個企業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還要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建立能夠體現生產主體特殊利益要求的企業制度。只有建立了與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相適應的分配制度,企業才可能形成規范的價值運動,只有建立了與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企業才能形成規范的管理運動,也就是說,建立體現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的企業制度是企業能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
總起來說,判斷一個企業是不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中,是不是一個生產組織,這是基礎;有沒有建立全面體現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的企業制度則是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而有沒有明確規范的內部生產主體,有沒有完整規范的價值運動和相應的管理運動則是經濟實體的基本內涵。改革前的國營企業,聽起來是正規的企業,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發現國營企業是“國有國營”,企業并沒有內部的生產主體;又因為企業的盈利歸國家所有,職工工資也國家計劃統一確定,企業也不存在獨立的價值運動,因此,國營企業只是一個生產組織。相反,生產隊聽起來是一個生產組織的名稱,但仔細分析我們發現,生產隊首先有明確的生產主體,這就是社員,社員的收入來源于自己的生產成果,收獲好就多得,收獲不好就少得,在價值運動上完全是獨立的。因此,生產隊卻是真正的經濟實體。
在現代社會生產中,能夠成為生產主體的只有兩種人:在資本主義國家或私營企業中,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當家作主,作為生產主體只能是資產所有者,資產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國家或在公有制企業,是工人當家作主,作為生產主體的只能是勞動所有者,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由此我們不難知道,現代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也有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形成以資產所有權為核心的價值運動的企業,我們稱之為生產資料實體,簡稱為資產實體:其中,我們把由單個資產所有者獨資經營的經濟實體稱為簡單形式的資產實體,而把多個資產所有者合資經營的經濟實體稱為結合形式的資產實體;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形成以勞動所有權為核心的價值運動的企業稱之為生產勞動實體,簡稱為勞動實體:其中,我們把單個勞動所有者經營的經濟實體稱為簡單形式的勞動實體,而把多個勞動所有者合作勞動的經濟實體稱為結合形式的勞動實體。與經濟實體的兩大類別相適應,現代企業制度也可分為兩種:我們把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稱為產權企業制度;而把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稱為勞權企業制度。 所謂經濟實體原理就是以上內容,它包括一個定義,五個方面,兩大類別和兩種制度。運用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對所有企業進行診斷和改革。
經濟實體是與生產組織相對應的概念或范疇,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所特有的概念或范疇。它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一一即從價值運動的角度研究企業的屬性與特征的理論。
在四十年的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早在李鵬當總理時就提到了要使國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要求。但是,這只是對現在主要是資本主義企業性質特征的一個概括,有點接近經濟實體概念了,但可惜沒有人對經濟實體范疇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在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改革目標后,中國的大部分專家學者是一窩蜂地投入了西方經濟學的懷抱,以了解西方經濟學為時髦,卻丟開事實上是系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馬克思經濟學理論,更沒有對現代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具有兩種存在形式的規律與特征進行研究,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理論始終沒有取得突破的根源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