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在那“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氣氛中,有些人在慶生,有些人在懷念;有些人在惆悵,有些人在狂歡。
一、“最可愛的人”走了
今年的8月24日,是魏巍同志逝世整整十六周年的日子,當年(2008年8月)《北京日報》報道的題目就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走了》。
【當年各大報對魏巍逝世的報道】
這個報道的題目既立場鮮明而又感情濃烈,充分體現了一家首都黨報的大報風范與人民群眾的心聲。而在送別魏巍同志的時候,青年學子們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打出了“最可愛的人永垂不朽。最可恥的人雖生猶死。”這條幅在陰霾的天空之下放射著異彩。
十六年了,歷史的風云波峰激蕩,人民的情懷頓挫沉雄。當下,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最可愛的人越來越可愛,而最可恥的人越來越可恥。此時此刻,懷念老人家,我們悲情難抑,激郁勃發。老人家雖然走了,卻留下來百萬后繼的無產階級戰士。十六年來,我們這些人,時時刻刻、歲歲年年都看著、想念著這位奮戰的共產主義老戰士。
二、魏老的愛與恨
《誰是最可愛的人》開篇就說:“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魏老這是對戰士的愛,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中國共產黨的愛,也飽含著對侵略者、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憤恨,充分體現了一位人民藝術家和黨的文藝工作者的高尚情懷和藝術感染力。這種力量沛然于紙上,讓人怦然心動于于胸中。這階級的愛、民族的恨如此熾烈,如果沒有鮮明的階級立場與是非分明的愛憎情仇,是描繪不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壯麗的詩篇的。
被毛主席稱作“古時候有一位文學家”的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就沒有什么所謂的“學者的冷靜”和“歷史的客觀”,而是對自己筆下的歷史人物灌注了極其充沛熱烈的感情,在敘事之間夾敘夾議,火花四射,噴泄著慷慨之音。唱嘆之聲,傳誦千古。魏老就是這樣一位當代的司馬遷,人民的太史公,共產黨的修志者,人民軍隊的文化戰士。我們這一代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印象——既剛烈威猛,又情愛濃烈,這種印象在我們這輩人和青年人中,多半來源于魏老的光輝史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對于魏老的這種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著名文藝評論家、詩人,中國作協書記處原書記鄭伯農同志曾經有詩贊道:
曾持彩筆繪春光,
又鑄宏文搗腐床。
創業興邦先烈苦,
毀旗拆廟沐猴狂。
柔腸俠骨紅楊樹[1],
赤膽忠心火鳳凰[2]。
耄耋猶懷憂國志,
登高放眼盡滄桑!
【注:[1] 紅楊樹是魏老早年創作詩歌的筆名;[2]《火鳳凰》是魏老創作的小說書名】
魏老的愛還充分體現在對下一代的慈愛甚至疼愛之中。大家請看下面這組照片,這是當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一次聚會上,對于來自蘇區老區的少先隊員們,魏老那種慈愛之情真是出于肺腑。
老人家對青少年那種愛,可以說既有長輩對晚輩的疼愛,更有一個革命者對“后來人”的那種殷殷之情,令人動容啊!當時我深受感觸,趕緊用相機記錄了感人至深的一幕。老人家那一刻的臉上是充沛著一種青春的氣息,是這些后來人的生命力感染到老人家那不老的身軀和精神之中,讓老人家又煥發了階級斗爭的青春。
三、青松與青年>
在老人家離去的那個時刻,有多少青年人讀懂了老人家的胸懷,以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伴隨老人家那不朽的英魂永存于世。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事情就是在老人家病重的時候召開的“魏巍新著青年座談會”。
在他逝世前不久,他的新書《新語絲》《四行日記》出版了。這兩部著作集納了改革開放以來魏老創作的的散文、雜文、詩歌、政論等等作品。這些文章都不是流于套話的應影之作,而是抓住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熱點和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重大事件,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主張,愛什么、恨什么,弘揚什么、鞭笞什么,光明磊落,躍然紙上。充分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對于理想的忠誠與守望。
作為深受老人家感染的年輕一代,我們深知老人家對青年人的期盼。當時,我作為魏巍老任會長的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的秘書長決定為老人家的新書操持一場青年人的座談會。老人家聽說以后非常高興,他覺得讓自己的精神與青年人交匯是他最大的欣慰啊!老人家那病重的軀體好像突然萌發了青春的活力。向老人家匯報青年座談會的安排時,老人家精神炯炯、目光爍爍,仔細審閱了每一項事項。他知道,時間不多了,老人要用最后的精力與青年們共同煥發青春
【魏老在病床上與筆者(左二)商議座談會的細節,右一是魏老女兒魏平(蔡詩華攝影)】
在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座談會如期召開。因為老人家病重不能出席這個研討會,所以就派自己的女兒魏平同志和女婿李新志一起出席了這場座談會。
參加座談會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以及來自四川、湖南、廣西等高校的青年學生和在各條戰線上工作的進步青年以及部分老同志共80多人。
會上,青年同志們紛紛積極發言。他們表示魏老不僅是一位最可愛的人,而且是一名魯迅式的革命戰士,一名馬克思主義文藝家,是毛澤東思想最徹底的實踐者。因此魏老不僅是最可愛的人,更是最可敬的人。他一生都在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從黃河岸邊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老年,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人類最美好社會的追求。正因為如此,魏老的精神是那么煥發,心靈是那么年輕。還像當年參軍時的那樣,絲毫沒有夕陽暮年之感。魏老的方向就是當下中國最正確,最勇敢的方向。
年輕的同志們還談到,通過研讀魏老的《新語絲》的著作可以斷定,魏老最痛恨的是那些言行不一的叛徒。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批人,他們自我標榜的很高尚,可骨子里卻非常自私卑鄙。他們說一套做一套,他們是革命隊伍中的叛徒猶大。
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魏老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對群眾無比熱愛的階級精神,要學習魏老不怕邪惡、敢于斗爭的大無畏精神,一定牢記魏老的囑托,苦讀馬列,深入群眾,永遠與人民大眾的命運在一起。
會上,同志們朗誦了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鄭天翔同志對病中的魏老的鼓勵詩歌:
戰云壓城戰士稀,
為何眾星早離去?
你身寄托人民望,
咬緊牙關硬堅持。
鄭老在詩歌后面附言:“老友祝你戰勝病魔。”
魏老在病床上和詩一首:
戰云壓城戰士稀,
喜看新星已崛起。
大地思潮終涌動,
中華山花爛漫時!
當這些青年人們像星星一般閃爍著自己的光芒而來和魏老交心的時候,老人家是多么的欣慰。老人家雖然沒有出席這個座談會,但他看到了青年們先給他的《致敬信》和發言稿,他那顆年輕的心與青年人跳動到了一起。
會場上,當魏平同志看到青年人對老人家這么崇敬和情緒激昂,倍感欣慰,她深情地說道:
“看到今天到會的同志們這么年輕、熱情,充滿革命的精神并富有朝氣,我替我父親感到高興。我們對我們的事業——共產主義事業懷著必勝的信心。這里,我要代表我父親向在座的青年人們表達心情:
戰云壓城,新星崛起,
怒濤涌動,斗志昂揚。
——將來的世界必將是山花爛漫的景象!”
與會的青年們共同簽署了一封致魏老的致敬信,表達了青年人們的斗志與崇敬。魏老看到了這封信,老人家他是安心地走的,因為這些青年人們的斗志是他的精神永生的寄托。
我在會后主持把青年人們的發言和魏老有關青春的文章匯集成冊,書的名字就叫《青松與青年》。這部書是我與時任“毛澤東旗幟網”站長的時邁同志共同主編而成。這本書的一個特點就是文章按照當時青年人的歲數大小排列的,歲數小的排在前面,歲數大的排在后面。可喜的是,16年過去了,當時20歲出頭的青年人們,現在正當斗志飽滿、真力彌漫之際;當時五六十歲的老青年們現在依然寶刀不老,繼續在奮斗著。可以告慰魏老的是,這本書所有作者都在按照老人家的遺志,都在為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復興而奮斗著。
為了讓魏老能夠看到這部書的出版,我加班加點,在各位作者和許多同志的協助下,終于在魏老逝世前的一個星期也就是8月中旬,把這部書印了出來,送到了魏老的手中。
魏老生前看到了這部書,我想他老人家是欣慰而去的。
后來,魏老的女兒魏平特意給我來信,表示感謝我的工作讓魏老生前看到了這部《青松與青年》。
這部書反映了魏老這棵不老的青松與光芒閃耀的新星青年人們之間的心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我特意介紹一下這部魏老晚年最為關注的最后一部書的情況。
在編這部書的時候,我腦子里時時在回想魏老同志在散文《不老松》中的最后的那句話:
“直到我們走出很遠很遠,我回過頭來,還看見老人站在山梁上向我們揮手呢。一剎那間,我仿佛覺得真有一棵頂天立地的蒼勁的古松立在那里。……”
魏老何嘗不是屹立在我們心中的一棵古松呢?魏老在自己詩中又以“胸中自有青松氣”來自喻。的確,我們這些年輕人在與病重中的魏老接觸最大的感觸就是,老人雖然病重,卻絲毫不見垂老之態,卻又一股凜凜正氣感人。我們就覺得魏老本身就具有青松的氣概與風操。
他在晚年的斗爭歷程中,更加凸顯了這種本色。這種本色就體現在老人家臨終之前出版的《新語思》和《四行日記》之中。通過閱讀這兩部著作,我們不禁想起了毛主席晚年所作的一首《有所思》的七律:
正是神都有事時,
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
敗葉分隨碧水池。
一陣風雷驚世界,
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欄靜聽瀟瀟雨,
故國人民有所思。
而魏老在他最后的著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心境,既有“青松怒向蒼天發”的氣概,又有“憑欄靜聽瀟瀟雨”的憂思。這種憂思,代表了偉人的探索,更代表了人民的思索,這正是——故國人民有所思。通過與魏老最后時光的交融,我們這些青年人可以欣慰地告慰魏老這位革命長者——我們青年人領會了您的思索,記住了您的囑托。
這又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毛主席晚年的另一首詩《七律·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擊楫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
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
彩云長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處處鮮。
在社會主義中國,在魏老的身后,共產主義理想的彩云常在,社會主義復興的花草常鮮。青年們在“頂天立地一青松”的哺育與指引之下,正在擊楫揮鞭,奮勇向前。
這里,我著重介紹一下這部書的主要內容和鮮明特色。書分五輯,第一輯:《會議概況》,其中會議消息、給魏老致敬信由時邁同志起草,與會青年共同改定和簽署。會議主持同志的開場白,切題引領,所見尤深;魏平同志的答謝詞,在欣慰之中寄托更切。
第二輯為本書的精華,收入了17篇當代青年人學習魏老新著的心得。這些文章的特點十分鮮明,一是朝氣敏銳,這是青年人的共性。二是斗志昂揚,這是革命青年的特性。三是思深情摯,這是21世紀革命青年的個性。一一讀來,真有“年年后浪推前浪”之感。
第三輯,收入了老一代青年人的論文十篇,可以說是篇篇錦繡,字字珠璣!最大特色就是思入風云,歷史的風云在他們胸中涌動,這是他們比新一代青年人的深刻之處。讀讀這些文章,會讓我們這些新青年增加深度。另一特色就是志薄云天,他們在文章中沒有“鬢雪飛來成廢料”的自嘆,而“青松怒向蒼天發”的氣魄,倒是與毛主席為魏老同心,這一點,他們的心是與前輩相通的。這也是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新老青年人的共同之處。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第四輯,選載了魏巍同志有關青年青春的文章六篇。這里著重提及兩篇,一篇就是《日出》。一開篇魏老寫道:“日出,也許是人生能看到的自然界最壯麗的景象。”毛主席也曾以他那遒勁的筆調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中寫到:“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望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在這里,魏老同志情懷的美與毛主席情懷的美的境界同頻共振,多么相同啊!
魏老接著筆鋒一轉,頗有情致地寫道:“我一生愛美,不論是自然之美或人生之美,都使我傾心相愛。美似乎已經沁徹了我的心魂。”而共產主義不就是人類歷史上的最絢麗的日出嗎?讓我們在魏巍老的指引下去尋覓這壯麗的人生之美吧!哪個青年人不愛美呢?那么,就讓我們用心讀一讀為魏老這篇既情致優美、哲理深刻,抒情寫景十分精致的美文吧。
另一篇是《不要告別革命》,這是一篇宣言書與預言書,讓我們對一切告別革命的歷史虛無者們斷喝一聲——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第五輯,是幾位青年對魏老的采訪,通過他們深情而又深刻的筆觸與感觸,將青松與青年人的情景交融,更加深刻的體會了出來。
16年過后,再重讀此書,為之神旺。讓我們共同緬懷,青春不老,斗志長存,郁郁蔥蔥。讓我們在魏老這不老松忠魂的指引下,為“彩云常在”的社會主義“新天”而繼續共同奮斗吧!
四、共產黨人的擔當與勇氣>
當我們這些青年再一次與青松相見的時候,這棵青松的身軀已經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老人家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就像中華民族史詩中所頌揚的夸父一樣,倒在了壯麗的追逐日出的未竟的征途中。但他的身軀化作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與山川,永遠永遠激勵著后來人的奮斗。
2008年8月30日,在那個秋風蕭瑟、秋雨纏綿的上午,我們懷著沉痛而又激昂的心情來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為魏老送行。
這里,我回憶幾件在魏老逝世前后中發生的事,來說明中國共產黨員們在青松氣息與魏老精神的感染下煥發出來的擔當與勇氣。
我們知道,當年魏老是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的。但是一些真正的共產黨人并沒有懼怕那些壓在魏老身上的那些不實之詞。時任中共大慶市委副書記的忽培元同志委托我向魏老敬獻花籃,并且寫了兩首沉痛而激昂的悼念之詩,還以中共大慶市委和大慶市人民政府的名義拍來了唁電。當時我就問忽書記說:“魏老身上還蒙受著不白之冤啊,這種政治壓力您怕不怕?”忽培元同志響亮地回答:“不怕!你盡管公開我的詩作。我還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致電悼念!”但是,當時為了保護當時還在職的忽書記,我并沒有將他悼念魏老詩歌予以公開。
16年過去了,忽書記離開大慶后任國務院參事。現在,我們在同一家協會任副會長。我就在這里把這他當年寫的這兩首詩予以公開,這首兩首詩充分體現了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對于是非曲折的鮮明立場和態度。
敬悼魏巍老>①
大慶市委副書記 忽培元
一>
米壽②原本亦正終,
晚境遭洪雨打蓬。
戰士胸中聚馬列,
電閃雷鳴骨益錚。
二>
萬仞珠瑪休言高,
著作等身未必佼。
一篇最愛③化清氣,
常使黎民念英豪。
【注解:①著名作家魏巍于2008年8月25日去世,訃告傳來,心潮翻涌,賦以悼念。②魏老享年八十八歲。③即反映志愿軍英雄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另外一個事情,就是我所在的單位領導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黨史辦公室當時的主任王之鴻同志的擔當。當我匯報魏老去世的消息時,王主任非常的悲痛,當即就表示要去送別魏老。當我問到:“魏老身上還蒙受著不白之冤啊,這種政治壓力您怕不怕?”王之鴻同志響亮地回答:“我不怕!并且以東城區委黨史辦公室的名義向魏老敬獻花圈!”當我和王之鴻同志來到八寶山告別廳外的時候,秋風秋雨中我們在敬獻的花籃旁留下了肅穆莊嚴的照片。這些事跡都體現了真正的共產黨人的擔當與勇氣,表達了后來人對一個真正的老共產黨員的敬意。
再回憶一件最見共產黨人擔當的事情。魏老臨終之前不久出版的書《新語絲》。老人家非常看重這部著作中的篇章,要求出版社的編輯出版這部書時最好原文不動,不要對文章進行刪減。當時的責任編輯李爍同志鄭重答應了魏老,這才使這部不朽的著作以原文、原字
、原貌流傳了下來。
魏老在這部書當中那激昂而又沉重的詰問,至今回蕩在歷史的天空之中。魏老在《老紅軍說話了》這篇文章中曾經鄭重地提了幾個問題。其中有:“我國現在的腐敗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為何出現這種局面?”其中還有:“鄧小平說,如果改革開放出現了兩極分化,出現了新的資產階級,改革開放就失敗了。事實上,現在新的資產階級已經出現,兩極分化居世界第一,請問你們......將怎樣向國人交代?”(見《新語絲》,第289頁,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魏老在這部書里的發問是我們共產黨人永遠要思索和回答的。這本書是老人家代表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天問》啊!這部著作能夠原本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這是對老人家的負責,這是對歷史的負責,這是對我們黨的負責,這是對我們人民的負責,這是對我們民族的負責。在這里,我要向這些有擔當勇氣的共產黨人們深深致敬。魏巍老人沒有走遠,他永遠在歷史的天空中與我們對望。
五、“詩啊!游擊去吧!”>
紛紛淅淅的雨絲就在空中播灑著。我們看到,一些著名的老領導也親自前來送別魏巍同志,這其中有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同志、中共中央宣傳部原部長王忍之同志、國家文化部原部長賀敬之同志。
賀敬之同志又把他以前寫過的贊頌魏巍同志的詩篇重新書寫下來,獻到了魏巍同志的靈前。
詩曰:
致魏巍同志>
一>
群山巍巍聳群峰,
魏巍矗立勢崢嶸。
百年人民文學史,
君在億萬民心中。
二>
太行紅楊上甘松①,
東方破曉擊晨鐘。
世紀問答誰可愛?
筆繪地球飄帶紅②。
三>
清流幾見濁流涌,
夕陽翻作朝陽升。
我訪三門遙致敬,
中流砥柱思君容。
【注解:①魏巍在太行山時期用筆名“紅楊樹“。②指魏巍名作《東方》《誰是最可愛的人》及《地球的紅飄帶》。】
告別現場雖然氣氛悲痛,但卻沒有頹廢的氣息。與其說是一場告別會,更像是一場莊嚴的誓師大會。就像魏老自己那首詩所寫的一樣——“詩啊,游擊去吧。”魏老的英魂永遠在共產主義的理想中奮戰。
在告別廳外面,已陸續聚集了三四千人,大家都靜默著……。秋風拂過,撩人的雨絲在頭上飄落。一位詩人、一位戰士就要遠行了。
魏老生前曾說過:人們送給我許多稱號,但我最喜歡兩個:詩人、戰士!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詩啊,游擊去吧!永遠不要叛變!
游擊去吧,詩啊,時時刻刻想著,怎樣報答人民。
詩啊,帶上戰刀,帶著你的十幾個同志游擊去吧!”
他這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他戰斗了一生,如詩一般的壯烈、燦爛、堅定、熱忱,又如戰士一樣的頑強、無畏、不屈!就在病重彌留之際,清醒過來之后,見了孫子,堅定地說道:“我交待你只有一句話:繼續革命,永不投降!”祖孫們同聲重復了三遍,熱淚漣漣!
詩人沒有死,戰士在繼續革命。當看到魏老一身戎裝覆蓋著黨旗,安臥在菊花叢中,那鮮紅的領章映紅了他堅毅的面龐時,人們不禁想起了一句詩:“戰地黃花分外香!”心中生起一種莫名的壯懷激烈。我們不禁想起古人的一首壯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魏老不朽,精神永存!
我們東城區委黨史辦與魏老的結緣也在秋日。一次是明澈凈朗的仲秋,一次是霜色初降的深秋。
2002年的仲秋,我和區委黨史辦主任王之鴻同志去看望魏巍同志,此行的目的是想請老人家為我們的刊物《東城史志》題詞。行前我們心中十分忐忑,這樣一位名滿天下的大作家,又是軍隊的大首長,會為我們這樣一家最基層的內部刊物題詞嗎?車子很快就到了西山北京軍區魏老的院子前邊,在警衛員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小樓。誰想魏老竟早在客廳等候,滿面含笑,熱情地伸出雙手與我們每人握手,并招呼我們坐下,一連聲對警衛員說:“倒水!倒水!”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慨與興奮。老人對待我們就像老朋友一樣,如一泓秋水,朗朗映人。我們心中是那樣的明凈與澄澈。當我們說對魏老久仰之后,老人謙和地說:“不要客氣,我們也算是同行。我也搞過黨史軍史。我的體會是,搞黨史工作一要下功夫深入實際,二要真實反映歷史,三要講黨性。”并以他搞華北黨史和《聶榮臻傳》的事例作了說明。當得知我們想請他為刊物題詞時,他爽快地答應了。并說:“你們的刊物辦得不錯,就是要增加一些高度,目光放遠大一些。我給你們寫一句話:登高望遠,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魏老引我們到書房,揮毫立就。但覺真氣彌滿,骨力森森,玉痕金鋒,令人仰視。他又為我們每人寫了一幅字留念。我們走時,老人執意要把我們送到院門外,車子啟動后,他連連揮手。西山秋陽的紅色漫染了他的全身,一股凜然的峭拔之氣感人至深!
“魏巍是一座山”!這一形象深深地印入我們的心中!
2003年的深秋,區委黨史辦組織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活動,會后黨史辦的同志們與瑞金市、遵義市、西柏坡的黨史工作者一行十余人,又一次進入他居住的小院。
警衛員臨時添了幾個小凳,請大家坐,并告訴我們:首長正接電話,一會兒就過來。
幾分鐘后,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會客室門口。頓時,“魏老,您好!”的問候聲響成一片。“大家好,大家好。聽說你們要來,我很高興。本來應該我去看大家的。”魏老的這一句話立刻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使每個人的心里都熱乎乎的。魏老滿頭銀絲,一臉慈祥。當得知有瑞金、遵義、西柏坡等革命老區的同志時,他十分興奮地說:“瑞金我去過,是20年前去的。那時還是楊成武同志在福州軍區當司令員。”他還告訴遵義和西柏坡的同志,他也去過遵義,去過西柏坡。去西柏坡,是因為他長期在華北一帶工作。而去瑞金和遵義,卻緣于《地球的紅飄帶》這部長篇小說。
“我是被抽調到聶榮臻傳記組,了解到長征的一些情況后,產生創作長征題材作品想法的。為了寫《地球的紅飄帶》,我沿長征路走了一回,花了兩年時間:1983年走了一半,1984年走了一半。”
接著他飽含深情地說:瑞金是中國革命發源地之一。沒有瑞金,哪有今天?1937年我參加革命時,認識很多江西老表,其中就有瑞金人,還有永新人、興國人。瑞金人民、老區人民為革命做了很大貢獻啊,我們什么時候也不能忘記他們。
接著,魏老吟誦了他40年前的詩作《井岡山漫游》中的幾個片斷:
“紅軍哥,紅軍哥,沒有你來哪有我?
不朝圣來不拜仙,我來朝拜井岡山。人說你一萬八千尺,我說你天下第一山。”
……
年逾八旬的老人對40年前的詩句,竟然還能脫口而出,表明他對老區、老區人民的感情何等深厚,證明他對我們的上述表白何等真誠。我們凝神聽著、聽著,心中泛起一波波因感動而激發的浪花。
“歡迎魏老再到我們那兒去。”瑞金、遵義、西柏坡的同志向魏老發出熱情的邀請。
“好!好!有機會我一定去。這些地方都是毛主席生活、戰斗過的地方,值得去參觀學習。”魏老愉快接受了大家的邀請,并且由此將話題自然轉到了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活動上。
“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應該好好紀念。大家都知道,旗幟問題是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毛澤東思想就是我們的一面旗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中國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類型國家革命成功的典范。沒有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就沒有新中國。”
在心與心的疊印、情與情的交融中,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近兩個小時。臨別時,魏老向每位同志贈送了他的著作《中華散文珍藏本·魏巍卷》,還特別在書本扉頁上簽了名。末了,魏老送我們兩句話:“苦讀馬列,深入群眾。”
我們在院中和魏老拍了合影,他又與每一個人合影,并且說:“不著急,誰想照都可以!”在颯颯的秋風中,魏老就這樣站立著,含著微笑,與我們每一個人合了影,并一一握手。大家依依不舍地與他告別。魏老又一次不聽我們婉勸,把我們送出院外,站在車門邊,看著我們上車,看著車子啟動,不停地向我們揮手致意……
“直到我們走出很遠很遠,我回過頭來,還看見老人站在山梁上向我們揮手呢。一剎那間,我仿佛覺得真有一棵頂天立地的蒼勁的古松立在那里。……”魏老就是屹立在我們心中的一棵古松!
與上次見面那種“秋水朗照”的感覺不同。這次更增加了如深秋般沉甸甸的收獲——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苦讀馬列,深入群眾”。魏老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他深入群眾的作風。
沒過多久,魏老將兩首詩送來,供《東城史志》刊登。
《登泰山》>
八十三齡登泰山,
仙舟送我入云端。
登高未見眾山小,
回首云衢路漫漫。
《觀潮》>
望盡低湖是高潮,
高潮來時伴驚濤。
怒雷沉沉憾天地,
魑魅魍魎無處逃。
這兩篇詩體現了魏老戰士的襟抱與革命家的高瞻。
時近中午的八寶山,雨斂風輕,我們仰望深遠的秋空——我們的心隨著戰士的詩情,感奮云霄。毛主席有詩說得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我的親愛的黨呵,
我的最壯麗的兵團!
你深深地生根在人民之間。
我們依靠人民,
曾經戰勝了千難萬險;
今后還要依靠她,
才能力挽狂瀾!”
詩人魏巍這雄壯的句子撞擊著我們的心田,“苦讀馬列,深入群眾”就是老人家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贈言。
“詩啊,游擊去吧,
游擊去吧,詩啊!”
戰歌唱和,天上——人間!
十六年了,這雄壯的節奏一遍遍地撞擊在我們的心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