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政治經濟學一個重大的理論貢獻。
為什么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
1895年馬克思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精辟表述,他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二者之間的依存關系認為是一種“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直白地說,就是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什么是經濟基礎,什么是上層建筑?政治經濟學理論給出的定義是,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而上層建筑則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生存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制約和影響是非常直接且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其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
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筑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經濟基礎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社會基礎,人類社會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無不如此。沒有哪一種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筑不是適應經濟基礎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在這樣的社會里,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照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筑,即國家機器。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共同勞動,平等合作,共同消費,只需要一般的組織管理,按照慣例推舉出具有一定威望的氏族首領,來維護人們的生產生活秩序,人們也沒有誰會產生多要多占,或損人利己的觀念形態。
隨著生產力提高和社會分工的發展,有了一定剩余產品,私有制和階級也就隨之出現,這樣就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筑。而掌握社會財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社會統治階級。由于私有制的出現,同時也就產生了剝削現象,這樣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就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筑。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里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國家就是社會意志的集中體現,包括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筑。
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上層建筑的性質不直接決定生產力而決定于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么樣的上層建筑。
在封建經濟基礎上建立的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
生產關系變化實際就是經濟基礎的變化,經濟基礎的改變必然導致上層建筑的根本變革。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比如,舊中國是封建私有制的經濟基礎,與它相適應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筑。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筑維護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農民只能在封建統治之下處于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筑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新中國建立以后,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徹底改變了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翻身當家作主,隨著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建立,一種新型社會結構開始形成,在人民群眾形成了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私有心理逐步被公有觀念所取代。
從近些年來,我國以經濟學家張維迎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大肆鼓吹全面私有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企改制開始,一些人就開始公開地鼓吹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2012年,張維迎就公開聲稱“中國未來幾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國企私有化”,他明顯地把國有企業私有化看作是中國的第一件大事。這就表明他對國有企業私有化毫不隱晦的立場。2023年,國有企業私有化歪風更是塵囂甚上,一些網絡水軍,蝦兵蟹將也跟著隨聲附和,刮起了一股更大規模的鼓吹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的濁浪。他們要全面私有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真的是為了國家富強嗎?顯然不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都可以知道這個道理。從現實來看,蘇聯全面私有化的深刻教訓就可以明白一切。
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就是“化掉”原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一改變,這就必然改變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從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來看,私有化是國家性質發生改變的重要推手。
從歷史來看,五千年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無論是奴隸制的私有化、封建制的私有化,還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化,其最大特點就是兩極分化: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受窮。
正是私有制的兩極分化,造成了人類的不平等;正是由于私有化的兩極分化,產生了剝削和壓迫;正是由于私有化的兩極分化分,讓人性變得自私貪婪;正是由于私有化的兩極分化,人們為一己之私(包括國家、民族)相互惡斗、殘殺,直至走向毀滅。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這也就是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產生的直接影響。
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中國,就是要徹底結束幾千年來的剝削制度,讓人民都過上公平公正的平等生活,就只有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只有使國家的經濟基礎發生改變,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一個維護絕大多數人的上層建筑。
然而,現在有些大力鼓吹私有化,無非就是想要推翻新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最后達到推翻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改變國家顏色的目的。
私有化就是把原本屬于國家和集體所有制的資產轉化為私有制的過程,用馬克思的話來概括就是“剝奪剝奪者”,因此,私有化更帶反動性。
私有化的本質就是對國有資產的瓜分,建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基礎,私有化的最后結果就是倒退到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社會,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上層建筑。實現歷史的大倒退。私有制最本質特征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私有制的必然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拉大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這是改變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倒行逆施。
有人也許會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這正是我們所必須引起高度注意的地方。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經濟基礎一旦發生改變,就不可避免地會使上層建筑發生質的改變。一方面,既得利益者會不惜一切手段涉足權力機關,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權利尋租現象。這樣,就會逐步改變上層建筑的根本性質。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一個名義上的自由民主國家,但從美國的所謂民主政治,我們就會發現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巨大影響。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形成的少數資本寡頭壟斷市場,而民主政治體制根本無法有效遏制其巨大力量。美國立法機構的成員是政黨選出的,而政黨是由資本家資助和影響的,資本家將會出于自身利益將選民和立法機關分離開來。
這樣做的結果是人民代表在實際上沒有充分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而資本家將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控制主要輿論工具,屆時每個公民很難客觀得出結論并明智地利用其政治權利,這樣,真正行使權利的就是資本寡頭。所以說,我們必須認真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認清那些大力鼓吹全面私有化者的丑惡嘴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總結出來的重要科學理論。在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對指導當今社會的發展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