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上,讀到了《為什么“公有制的好大多體現在理論上”?》(首發2024-05-19 08:32·日落放映院)一文。文章談到“關于公有制的討論始終不絕于耳”“然而,我們常常聽到一種聲音:‘公有制的好大多體現在理論上’。”文章談到“從理論上看,公有制確實有很多優點。比如,它能夠實現資源的集中配置,避免資源的浪費;同時,由于所有權屬于全體成員,所以能夠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但實際并沒有讓人感受到這些優點。
在現實的情形中,似乎公有制的國有企業的經營好壞,甚至興旺倒閉,與普通老百姓并沒什么關聯,甚至某個獨資的國企在不知不覺被改成了私人企業,好像個人也沒有損失。由此會使人覺得社會主義對老百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系。另一方面,經歷了兩個時代的人,前后的對比,對有沒有公有制覺得是大有區別的。因為一想過去在普遍公有制條件下的各種待遇,又感覺沒有公有制是老百姓失了依靠!
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會帶來什么樣的好處?這也是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原因所在。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這里的社會主義,實際也就是公有制(在鄧小平的語境中,社會主義與公有制常常是等同的含義)。也就是說,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可以通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因而能夠起到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作用,最終就可以達到共同富裕。
現在我們具體地考察公有制的實現(這是指體現了勞權所有權的公有制,即體現了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要求的公有制,而非產權公有制模式)對老百姓帶來的好處。
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通過互助組、合作社發展到人民公社,最終實現了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形成了農民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那我國農村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包括相適應的勞權制度的建立,給我國農民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呢?
一,我國農村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地主、富農,從而也消滅了長工,從而消滅了封建社會的地租剝削方式。公有制的實現不僅消滅了地主、富農及相對應的長工,同時公有制的實現本身也消除了人們在土地和生產資料所有方面的差別。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從而“解放生產力”的具體體現。
二,我國農村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同時消滅了小私有者和農業的個體生產方式。貧農和中農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隨著公有制的實現,同時也被消滅了。消滅農戶的個體生產方式,形成農業的集體生產方式,從而使原始的農業生產力轉變為社會化的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以能夠戰勝封建社會生產方式,就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最初的生產方式形成了社會化或現代化的生產力,以工場手工業為標志的資本主義的最終的生產力形式,就是以分工與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化的生產力,即結合形式的生產力。實現從個體生產到協作為基礎的集體生產的根本轉變,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能夠戰勝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原因所在。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十一章)中分析了以協作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特點和優勢。馬克思說明了:協作是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從活勞動來看,協作使個人勞動取得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從死勞動看,協作可以節省生產資料。除此以外,1,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集體力,這種集體力,大大超過了許多單個個人勞動能力的總和,它使單個人無法完成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2,協作使許多人勞動,由于競爭心和精神振奮,提高了每個人的工作效率;3,協作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適應了生產過程整體性的需要,縮短了生產時間;4,協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緊迫的任務;5,協作可以在很大空間內同時進行勞動,可以適應大型工程的需要并節約生產費用等等。協作基礎上形成的集體形式的生產力,或者說現代生產力,打破了個人局限,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用馬克思的話說,“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對發展生產力的具體影響表現為:
1,人民公社體制的形成,突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許多事情在農民單干的情況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人民公社在數年之間,即實現了:例如農村電力化的推廣和脫粒機的使用;農業生產的水利化工程;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等等。中國農村二千多年都是靠天吃飯,而人民公社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使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國之所以能夠在25年內從1956年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1983年養活10億多人,這與人民公社體制所形成的大集體的現代化生產力優勢是息息相關的。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決定了公有資產可以按勞分配需要分配和按效益流動,這是公有制的基本優點或特長所在。
2,生產隊專業化協作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發展。相比于個體生產,集體生產雖然同樣是手工為主,但精細的農活是需要有技術能手的。因此,讓有一技之長的種田能手,專做那些需要技術的農活,例如擅長撒種的能手,會把隊里需要做的這項活都交給他來做;再如防治病蟲害這樣的活,則由隊里的農技員來帶著做,可以更符合相關技術要求,從而提高的作業的有效率等等,這本身就提高了農民的作業效率;此外,個體生產,每個農民都需要有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的能力,因為文化程度等各方面的因素,絕大多數人難以面面俱到,而集體生產則同樣可以使擅長管理者管理相關項目,而其它人則負責監督就行。
3,集體勞動比個體勞動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在采用工分制條件下,社員進行集體生產,其行為狀態決定于社員的勞動投入量或投入時間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社員會在生產過程中處于相互競爭的狀態。工分作為社員投入集體生產的勞動量的體現,它的意義在于它是參與年終分配的系數。你的工分多了,相對而言,別人的工分就少了。而工多工少決定了最終收入的多少。因此,社員在生產過程中,至少要保持自己應有的份額,否則,同樣做一天的活,自己的收入就會減少。因此,他們會盡量的增加自己的勞動投入,而不被別人超越。譬如有100擔灰,10個人來挑,每個人的本份應該是10擔。但你如果挑多了,別人自然就會少于自己的份額;相反,如果你挑少了,那人家自然就會超過平均水平。因此,在挑灰時,大家都不愿落后,常常會形成了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勞動場面。
三,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和勞權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體制。從而形成了公有制基礎上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客觀存在。
1,在生產隊,一切重大事務都由社員大會決定。這是勞權公有制的經濟實體區別于其它一切產權類企業的最大特點。生產隊的體制是體現“誰勞動誰管理”的勞權管理權的管理體制,其實質也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的具體體現。
2,在生產隊,集體生產成果由勞動者按照勞動投入量的差別進行分解,從而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在這里,體現的是“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分配權,從而把按勞分配真正地變成了具體的實踐模式。按勞分配的實現,給社員努力投入勞動,取得更多的集體產品,從而滿足個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滿足公共需要提供了暢通無阻的路途。在工分制條件下社員的個人收入隨著集體生產經營狀況自然波動,形成了個人與企業生產之間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的緊密聯系。而在所有產權型企業中,勞動者是沒有權利參加生產成果分配的。
3,與勞權制度相結合的公有制企業,為勞動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凡能夠參加勞動的都有機會工作,并通過勞動取得收入;社員家庭負擔重的,可以暫時由集體進行相應照顧,之后再歸還相應的借貸,從而使許多多子女家庭順利度過了各自的困難時期;對于沒有子女的老人則實行五保政策。
4,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公有制經濟通過公共需要項目扣除的途徑,形成滿足勞動者公共需要的各種公共產品,從而形成了滿足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公共環境。在生產隊條件下,由于當時的糧食價格受國家控制,生產隊雖然后期糧食產量已經很高,但仍然是“高產窮隊”,因而社員的收入是很低的。但即使是這樣,那些靠參加集體勞動的社員,夫婦兩個勞動力憑什么能夠負擔三、五個孩子的生活費用,把孩子培養成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公社有普惠大眾的文化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行政服務體系等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由于按勞分配不僅形成了個人多勞多得的分配體制,同時還為公共產品的豐富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是通過個體需要和公共需要兩個層面給勞動者帶來滿足的體驗的。
四,社會主義公有制,即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由于體現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基本權利要求,因而它所形成的就是適合勞動者擴大、豐富和提高生活的生產方式。
從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踐同樣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對大多數勞動者來說,他們對公有制的好處覺得是看不見、摸不著。這是因為存在范疇最廣泛的公有制實踐一一蘇聯模式的公有制實踐,只是社會主義國家革命過程中所建立的過渡經濟模式,而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因為經濟落后的國家在勞動階級通過武裝革命取得國家政權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首先實現工業化,形成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因而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但卻是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過渡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只是半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半資本主義(產權制度)的經濟模式,它適用于這些國家快速積累資金,集中力量實行工業化的過渡階段。因此,在實現工業化之后,這種過渡經濟模式應該及時轉變為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確立勞動者主體地位、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后并沒有能夠走出產權的誤區,實現從產權公有制模式到勞權公有制模式的轉變。由此可見,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在于,這些國家在奪取政權之后,他們走過了過渡經濟階段,為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打好了基礎,但這些國家因為囿于產權觀念而未能向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三階段繼續前進就回頭了。也就是說,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并非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失敗,而只是他們的社會主義革命不徹底的失敗。
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我國農村由于采用了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這種逐步過渡的方式,使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由個體的小農生產方式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即形成了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因此,事實上是形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也就是說,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革命過程,已經走到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一步。
但是,對于人民公社的實踐,到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媒體上的看法卻是大相徑庭,肯定者不少,而持否定態度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隨著時間的轉移,許多問題隨著實踐的展開,使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檢驗已有的認識了。
在人民公社的短短的25年間,在后期重視計劃生育并確實實施嚴厲的處罰政策的條件下,我國人口從6億增加到10億,凈增加了4億人。以六、七億人口為基數,平均每年增長了1600萬人口。而近兩年,在放開二胎、三胎的情況下,14億人口的基數卻出現了人口的負增長。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與改革之后所有制的變化與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密切相關的。在生產隊時夫婦兩個勞動力負擔三、五個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而如今夫婦兩個打工,負擔一個孩子的生活費用尚可,再想生二胎,卻使許多人感到生不起,一想到幾十萬的教育費用,想到幾萬元的房價,想到那高昂的婚娶費用等等,那還敢有再生一胎的念頭?
有位叫王至簡的朋友,他在總結留存的集體經濟時說:
縱觀全國百強村,比如大寨南街村劉莊村龍門村周家莊都是集體所有制,是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引下,結合本村特點,將毛主席思想活學活用,堅持走社會主義農業集體化道路,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集體力量大能抵抗各自然災害,實現四個現代化。
這些村沒有貧富懸殊,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沒有造假沒有黃賭毒沒有黑惡社會勢力。有的是舒心和安居樂業,沒有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的現象,有的是免費住房免費醫療免費養老免費就業的社會保障。都已經實現了共同致富超小康。
在毛澤東思想教育學習下,干部為人民服務思想堅定,沒有貪腐腐敗現象。 沒有娶妻難,男婚女嫁移風易俗低彩禮或零彩禮。
社隊都經營各種工副等企業,就地工業化,村民社員在家就能參加農業工業各種勞動。也解決了死人有地活人沒地的矛盾。市場打的開,農林糧果菜蔬有銷路。村民用不著外出進城打工或擺攤,消滅了農民工名詞,解決了由于農民進城擺攤給城市造成的臟亂差問題。遏制了農民工在外臨時夫妻怪黃亂象防止艾滋病傳播。女人老人小孩留守名詞也掃進了垃圾桶。
也沒有危房,也出現不了空心村,也沒有隨便耕地上建房亂砍亂伐非法采礦捕撈,非法種植轉基因,耕地上建房現象,沒有一戶多宅,原宅地超面積擴建建房。
更用不著國家下大力從財政中投巨資去扶貧低保等補助,也用不著其他各項如糧補購機補休耕補諸多的農業補補助!國家財政資金可節省下來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即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對老百姓的好處是具體而又實在的。建國以來的七十多年實踐,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給大家作了說明,就看你能不能讀懂這些實踐給你的提示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