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雜草的來源
農田里的雜草原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只不過人類將草原、森林或濕地開辟成農田以后,大部分本地植物尤其是喬木、灌木和濕地植物被人類清除,剩下了繁殖能力強和生存能力強的草本植物,它們繁殖了大量的后代,只要有土壤,甚至哪怕沒有土壤只有一些塵土的地方如石頭縫、屋頂上都留下了它們的后代。除此之外,雜草還不斷使其遺傳物質增加,即表現為染色體多倍化(顧德興,1994)。多倍化是植物進化的主要驅動力量,在雜草起源與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倍化促進了基因組水平與表型水平的進化,大大提高了雜草物種或群體生存競爭能力和繁殖擴展能力,增加了其生態適應性。這一遺傳特性同時促使外來種在新生境中成功入侵進而轉變為雜草。
不僅僅是農田,在城市里也有雜草的“近親”。如果說人類活動將自然植物改造成農田,造成雜草進化,那么人類將農田改造成城市更加劇了這一過程。令人驚異的是,城市里的雜草與農村幾乎一致,正如有些人住在城市,有些住在農村,有些住在草原一樣。這些雜草生境的多樣性給人們造成雜草防控的困擾。對抗不是最佳的選擇,只有與它們和諧相處才是最佳的選擇。有學者將城市中的雜草稱為伴人植物(蔣高明,1989),也有人稱為馴化植物。它們是借助人類活動傳播和擴大分布區的植物。伴人植物的分布,有些是人類有意識引入后野生化造成的;有些是人類活動無意識地造成它們的傳播,包括一些對人類有害的植物和農田雜草等。這些植物可以說很黏人:要么長著鉤如鬼針草;要么長著刺如蒼耳;要么自帶“降落傘”飛到各處,如蒲公英;還有的具有美麗的花朵如田旋花,可以作為飼料;更有狗尾草,其穗狀花序是很柔美的。世界各地的伴人植物具有不同的伴人植物區系。藜、豬毛菜等雜草普遍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它們是歐洲移民帶到北美洲的;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有 57 種伴人植物來源于歐洲、11 種來源于北非和中非、29 種來源于南非、2 種來源于亞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