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關心國際政治到今天,其實看了不少所謂的“外國政治學名著”,也看了很多所謂的國際政治大師的論文,然后出了特朗普,然后一幫大師們驚慌失措,這就很有意思,從大師的角度來說,美國有一些事情是不該發生的,但是發生了,有一些政策是不該出的,但是出了,這段時間各式各樣的新聞更是如此,大師們解決不了,那我嘗試解決一下。
贏學為什么會出現?
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選票整治下,首先是上臺,臺都上不了,談什么實現政治理想?米爾斯海默嗶嗶了半個世紀,依然是政壇邊緣人,倒是薩克斯好歹還參與了一些。
贏學要出現有幾個基本前提:
第一,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二,選票政治。
第三,有贏麻的歷史。
第四,有即時滿足的渴望。
第一點很好理解,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其中生理需求是基礎,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生產力極大提高,對于各國來說,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經不再是問題,更何況這是美國。
選票政治也很好理解,如果一個國家是精英執政,那么該國無論如何民粹,民眾如何想贏麻,對現實政治根本一毛錢影響都沒有。
第三,這個比較重要了,也是區分歐洲和美國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相對于美國,歐洲贏麻的氣氛就差一些,只有一個國家例外,就是英國,對于現代政治最重要的兩個事件,一個是冷戰,一個是二戰,這奠定了今天的政治格局。
英國是美國的先聲,美國是英國的繼承,大英帝國也曾經擁有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打贏了一戰,打贏了二戰,莫名其妙贏得了冷戰,丘吉爾才能和羅斯福站一起,撒切爾才能和里根站一起,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想要再次贏麻,那自然是非常合理了。
只要回顧一下英國脫歐的歷史就很清楚了:英國人認為,英國今天變成這樣,都是移民導致的。而美國人認為,美國今天變成這樣,都是外國導致的,在這一點上英美是站在一起的。
所以英國要脫歐,所以美國人要摒棄國際自由貿易,原因都是一模一樣的。
注意,贏麻不是本身的贏麻,有人立即會想到,英國在二戰后幾乎丟了所有的殖民地,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這不重要,因為贏麻是一種心里感覺,而不是實際發生了什么。
第四點,即時滿足的渴望。今天我在社交媒體上闡述了贏學的精髓,有人反駁說:“不過人心似水,昨天贏麻了,今天通脹起來,一樣有特朗普的好果子吃,民主黨當初還不是意識形態入腦,但還是丟掉選舉的。”
這話表面上沒錯,但是仔細想一想,一個總統任期只有四年,人只能活不到100年,龜才會享壽萬年,能贏麻不贏麻,這不浪費?
更何況美國人講究的是即時快感,奶頭樂在美國盛行這么多年,你讓美國人當做題家?搞笑呢?為什么美國毒品泛濫,不也是這個原因?
因此贏學的精髓在于:
如何讓人民贏麻。
如果讓人民最快的感受到贏麻。
如何讓人民最快的,低成本的感到贏麻。
一發入腦,這才是民眾最想要的。
這是贏學的基本邏輯。
為什么心理要比實際更有用
特朗普是一個現象,反映的是美國人民的心理感覺而不是實際。
人這種動物,總是回避困難的,而享受及時的快感,《聞香識女人》有一句著名的臺詞: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總是清楚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都清楚,但我從不走。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太難了。
解決美國的問題不在于承認問題,而在于推卸問題。
舉個例子:美國的數學戰爭。
1957 年 10 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1”,把美國人搞慌了,全美都興起了對理工科教育的熱潮,數學作為最重要的學科也得到了重視,數學家一開始想在中小學數學里面添加現代數學抽象概念,從實用算術一步跨到抽象概念,步子太大扯到蛋,沒搞幾年,失敗了。
失敗了以后就開始“回歸基礎”,從70年代到80年代,全美的數學成績一跌再跌,大學入學標準一降再降,全美國際數學評比慘不忍睹。
于是,數學戰爭開始了。
80年代的美國發展出一個奇怪的教學辦法:建構主義數學教育。它和傳統數學有什么不一樣?
傳統數學:老師教科書教,學生要完整的理解定義和概念,還要背誦記憶,以及做大量的練習題,要先發展計算的技能,才能理解數學概念,是的,就是中國小鎮做題家的那種。
而建構主義數學教育認為:教育不是被動接受的,老師是協助學生建構知識的引導,學生不需要背誦公式,無需要練習大量的習題,而是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景或實例促使學生反思,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其主動的建構獲得新的認知。數學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挑戰且有刺激性,學生可以自己推導出矩形面積公式,可以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數學革命開始了,至于結果嘛……只能說想法是好的,實際執行:學生確實在課堂上熱烈討論,確實活躍,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無效的,明明數學公式就擺在那,非要重新發明輪子。
經常不是有人拿著原生家庭說事的,我剛好有兩個娃,你問我娃想要什么,我娃想要的就是天天玩,不學習,不想上課,就玩,這就是娃的愿望。至于什么長大了當科學家,當宇航員------相信我,糊弄爹媽的。
實際上這突出一個核心問題:教育是不是痛苦的?學習數學是不是痛苦的?教育界就是想回避痛苦,讓孩子們非常輕松的就能完成數學教育。
那后來成果就顯而易見了。
這個事情還沒完,在美國數學問題成堆的時候,以紐時為代表的左派又搞出一個新概念:
《代數是必要的嗎?》
《考試狂熱的麻煩》
所有的這些文章都指向一個核心:為什么要讓小孩去受苦進行教育呢?
而當身份政治和數學相結合后,終于出現了這種怪胎:
《“數學是種族主義“”人群在西雅圖和波特蘭肆虐》
如上,如果說美國的保守派在搞宗教來迷惑美國人,讓美國人相信地球只有六千年歷史,那么進步派同樣在迷惑美國人,黑人的問題不是黑人的,黑人學不好數學都怪種族主義。
同理:美國的制造業外流不怪美元的霸權,也不怪美國的教育不好,也不怪基礎設施稀爛,都怪黑心的資本家和深層政府。
這時候我們再引入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制度決定論”,進行三段推理,那么今天的美國成這個樣子,就非常一目了然了:
第一,美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制度。
第二,很顯然,美國制度不會變的。
第三,既然如此,那我辛苦學數學原因是什么?反正躺著都能贏。
再結合美國的過去,比如說萬斯的老媽,什么都不懂,家里能年收入10萬美元,這是萬斯自己在自己的書里面講的,就萬斯老媽那樣子都能年收入10萬美元,這美國人不是贏麻了?
如果是制度促進了美國的偉大,美國人無需吃苦,無需承受更多。美國會天生的贏,一直贏,贏到死。
如果不能贏,那不怪美國,都怪外國。
政治主流同樣的在促進反智主義
實際上別說美國,歐洲的政治主流也在促進反智主義,民粹主義,編造各式各樣的話術來迷惑大家,這個問題是從歌頌《大憲章》和五月花好就開始了。
同樣的,在拜登時期,美國經濟都那樣了,典型的汽車銷量都那樣了,美國各大財經媒體還在尬吹美國經濟欣欣向榮,欣欣向榮他會輸掉所有搖擺州,輸掉總統和國會?
無非是拜登想推自己的贏學,失敗了而已。
舉個例子,現代外交理論有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價值觀外交。
這個“價值觀外交”是真正的西方外交主流理論,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外交”這個詞的定義,就會發現價值觀外交這從根本上違反了“外交”的定義。
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科技、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它本身就包含了談判和妥協,如果加上一個價值觀,等于說不妥協。
既然不妥協,那談什么外交呢?
就是因為你我的觀念不同,所以才要外交,你我的價值觀都一樣,外交什么?
不光是外交,包括什么環保之類的,多少都經學入腦,舉個例子,上一屆德國政府在臨走的時候炸了一個剛剛修建了6年的煤電站,就因為環保。
而德國剛好又是能源特別昂貴的國家。
英國莫名其妙的脫歐。
講真:多少國家夠資格講美國民粹主義橫行?
所以現在美國勞工部長就進一步要求,要把越南和柬埔寨的服裝廠遷移到美國。
你別告訴我現實不現實,你就告訴我贏沒贏?
這也是為什么白宮網站上充斥著這類的東西:
這是美國人民的選擇,美國人民愛好這個。
美國人民想贏,你不能剝奪美國人民的愛好。
拜登說的沒錯:這就是美國人民應得的。
順便說句:都說沒機會,現在機會又來了。美墨邊界這么長,外加上這么高的關稅,你知道走私會多欣欣向榮么?上一次這種機會是俄烏戰爭,悲觀者永遠在抱怨,樂觀者已經開始著手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